被稱為老佛爺的慈禧太后

聰慧一點事 發佈 2023-11-15T08:47:05.702072+00:00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心有不甘的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然而在咽氣前那一刻,她腦子裡還在不斷地迴旋著這一生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那三個男人。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人稱慈禧太后,別稱「西太后」「蘭貴人」 、 「老佛爺」, 中國清代咸豐帝奕詝之妃,同治帝生母。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心有不甘的咽下了最後一口氣,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然而在咽氣前那一刻,她腦子裡還在不斷地迴旋著這一生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那三個男人。

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人稱慈禧太后,別稱「西太后」「蘭貴人」 、 「老佛爺」, 中國清代咸豐帝奕詝之妃,同治帝生母。同治、光緒兩朝實際最高統治者,晚清重要政治人物。

在大家固定的印象中,慈禧太后一直都是一個貪戀權貴的人,是晚清衰敗的最大禍根,卻很少人知道慈禧太后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曾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實事。

初入深宮,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

1852年,葉赫那拉懷著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被清朝的內務部選進了後宮,成為了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的一名貴人,也就是此刻開始中國的歷史註定了因她而不平凡。

咸豐帝第一次與葉赫那拉見面的時候,便深深地被她所吸引,葉赫那拉入宮的第二年便獲得寵幸,接著被賜封為懿嬪。1856年,葉赫那拉為咸豐帝誕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從此,葉赫那拉,母憑子貴,晉封懿妃。咸豐七年(1857年)正月初,晉封懿貴妃,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於咸豐帝的皇后鈕鈷祿氏(即慈安)。當時,咸豐帝體弱多病,葉赫那拉便常陪伴左右,由於大清北有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起義,導致咸豐帝心力憔悴,繁重的公務令他力不從心。而常伴咸豐帝左右的葉赫那拉,在書法造詣方面了的,於是,咸豐帝便口授並讓葉赫那拉代筆批閱奏章,並且允許她發表自己的意見。自此她便開始了干預朝廷政事。

此時的葉赫那拉也僅僅是咸豐帝後宮眾多妃嬪的一個,誰都不會想到她以後會成為晚清很長一段時間的一個實際統治者。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咸豐帝駕崩,年僅31歲,葉赫那拉失去了生命的第一位重要的男人。咸豐帝在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即將繼位的皇太子載淳(同治皇帝)處理朝政,同時又給皇后和皇太子載淳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能他們相互牽制,而由於當時皇太子載淳年紀太細,印章交由生母葉赫那拉代管。從此,她開啟了她傳奇的一生。

與慈禧互相成就的男人

皇太子載淳登基後,葉赫那拉稱為聖母皇太后,上微號慈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慈禧太后,她與慈安皇太后兩宮並尊。此時的清皇朝,由一名年僅六歲的小孩執政,肯定不現實,而且當時的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架空同治皇帝,引得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因此慈禧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在經過精密的安排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咸豐帝弟弟),在宮中發動了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恭親王奕訢因此被封為議政王。奪得政權後,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垂簾聽政


參政初期,慈禧太后對於政務的事是非常用心的,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開始整飭吏治,重用一些漢臣,招攬一些漢族地主武裝,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緩解了當時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由於慈禧對權力的貪戀,極力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所以她開始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和民用工廠,同時大力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自己的政權實力。慈禧的這些政策,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次年,兩宮太后迫於滿朝大臣的壓力,只能無奈捲簾歸政。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因染上天花而病逝,年僅19歲。由於同治帝載淳死生前並沒生下皇子,慈禧便立了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垂簾聽政只剩下慈禧太后,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戰爭持續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期間,慈禧於光緒十年(1884年)4月8日發動甲申易樞,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利,慈禧為了為處理因戰爭失敗的善後工作,決定再次起用奕訢。此後,奕訢一直擔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逝世,享年六十七歲。

李蓮英獻計,稱慈禧為老佛爺

李蓮英原名叫李進喜,在同治三年(1864年)16歲時,被調到長春宮伺候慈禧,由於李進喜特別會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深得慈禧歡喜,慈禧便為期起名李連英。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還相當年輕,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用了很多手段,奈何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此時李蓮英猜到了慈禧的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大佛。大佛建成後,李蓮英對慈禧說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開光,是大吉大利之兆,便邀請慈禧前往觀看。

當慈禧去到大雄寶殿 ,看見供奉的還是原來的三世佛,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後殿御覽。」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面,便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當時寺廟的方丈住持,滿朝文武大臣也在這裡。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立刻明白了李蓮英的意思,但還是裝作不懂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於水火之中啊!」李蓮英這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在慈禧參政的幾十年來,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唯獨李蓮英一直陪伴在慈禧身邊了,慈禧與李蓮英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煩惱並最會服侍她的就只有李蓮英了。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這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李蓮英有些疏遠。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於北京西苑的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於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離開生活了52年的皇宮。

1908年11月15日,慈禧滿腦子裡不斷地迴旋著這一生與她千絲萬縷那三個男人,並在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而後心有不甘地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73歲,結束了長達47年的幕後統治,走完了傳奇的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