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什麼「可怕」之處?為什麼歷史上要四次滅佛

史小張 發佈 2023-11-15T10:43:13.137106+00:00

佛教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時期就已經傳入我國,經過了數百年的傳播與發展。然而,在歷史上,佛教也曾經歷過四次被滅的慘痛經歷。

佛教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時期就已經傳入我國,經過了數百年的傳播與發展。

然而,在歷史上,佛教也曾經歷過四次被滅的慘痛經歷。"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是佛教的猖狂,還是帝王的摧殘?

這讓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佛教究竟有什麼「可怕」之處。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一直以來都占據古代思想的主導地位而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常常受到排斥和打壓。

所以,佛教發展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才能夠長遠生存。面對國家治理的困境,這些皇帝只好採取措施,對佛教進行了打壓和限制。

除了佛教的一些特徵不利於維護統治外,佛教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

例如僧侶的貪慾和腐敗、寺廟的奢華和浪費等等,這些問題也為佛教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因此,古代帝王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佛教具體有什麼可怕之處。

北魏太武帝滅佛,實屬厭惡!

第一次滅佛發生在北魏時期,當時佛教已經傳播了很多年了,並且得到了皇室和民間的廣泛支持。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出來阻礙佛教發展的正是,太武帝為了一統中原,巴不得全民皆兵。

我們知道打仗需要資金,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便是稅收,但是黨史佛教免除稅收和賦役

而且當時北魏的很多重要大臣都信道教,佛教便遭到了嚴厲打壓。

太武帝認為佛教會削弱國家的力量和民眾的忠誠,因此下令關閉寺廟、焚毀佛像、驅逐僧侶等等。

這場滅佛運動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對於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北周武帝滅佛,實屬無奈!

第二次滅佛發生在北周時期,北周武帝一生致力於統一全國,但是統一過程卻面臨著種種壓力。

當時真正當權的是他的哥哥宇文護,權力之下,人心不寧。宇文護雖然背負著宇文邕父親的囑託,要把宇文邕輔佐好。

但是在宇文邕之前,宇文護雖說已經輔佐了三個哥哥成為皇帝,但卻把他們都殺了。

因此,在宇文邕上位時期,他對宇文護可是有著血海深仇,又介於年齡尚小,權力不強,只能隱忍。

他討厭宇文護,也連同著宇文護信奉的佛教一併討厭。於是在衛元崇上奏滅佛的第一時刻,宇文邕便欣然答應。

北周武帝果斷進行滅佛活動大體出於自己的私心,當然也為國家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實屬理智!

第三次滅佛發生在唐朝時期,當時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流宗教之一,佛教日益繁榮,各地寺廟林立。

然而,在唐朝晚期,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動盪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此時寺廟裡的佛教徒卻大多免稅免徭役,這就使得國家財政收入大幅減少。

在這樣的風氣下,不少年輕人為了逃避兵役或役務,紛紛成為了佛教徒。

除此之外,佛教的強調解脫和脫離塵世,使得佛教徒在某些情況下逃避社會責任和義務。

佛教徒不參加農耕,不修築水壩,不教育兒童,不關心社會公益事業,這些表現讓皇帝左右為難。

這些現象無疑影響了國家的治理和發展,成為了佛教被滅頂之災的一個主要原因。

於是統治者便開始了對佛教的打壓和迫害,下令關閉寺廟、驅逐僧侶、焚毀佛像等等。

這場滅佛運動對於中國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寺廟被毀、僧侶被殺,佛教信仰也逐漸式微

,實屬跟風!

第四次滅佛發生在後周時期,後周世宗滅佛的原因大體和前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相似

主要還是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的穩定和社會的穩定。

後周世宗在位期間,國家經濟已經在不斷衰弱了,佛教中存在著一些極端的宗教派別,如唯識宗、淨土宗等。

這些派別宣揚強調超度和解脫,卻將人們從現實世界中斷絕,進一步加重了佛教與國家之間的矛盾。

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他沒收了佛教寺廟的財產,經濟狀況才得到了一定的緩和。

總體來說,佛教四次被滅與其本身存在的問題和外來宗教身份有一定關係,但更多地是受到當時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無論是北魏、唐朝、北周還是後周,都是在政治動盪、社會不安定時期進行的滅佛運動。

滅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佛教文化的發展

然而,佛教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短暫的佛教衰落並沒有影響到佛教的發展和復興

唐朝末期,佛教復興,成為了當時最為繁榮的宗教之一

宋朝時期更是出現了「南宗北派」,佛教在中國紮根並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成為了中國境內重要的宗教之一。

可以說佛教並非有什麼「可怕」之處,但它在歷史上的一些現象和矛盾導致了一些國家領袖的不滿和限制,最終導致了四次滅佛事件的發生。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應該更多地關注自身與社會的聯動,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讓社會更加穩定和繁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