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金」撬動富民大產業——榆林市子洲縣黃芪產業發展紀實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23-11-16T08:20:42.658790+00:00

「地黃金」撬動富民大產業——榆林市子洲縣黃芪產業發展紀實六月,雄渾壯美的黃土高原正式進入了夏季。在榆林市南緣的子洲縣,層層疊疊的梁峁被蒼翠覆蓋,山體上矗立的紅色鋼架結構大字「神芪子洲」格外醒目。驅車進城時,隨車工作人員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子洲黃芪的藥用價值。

「地黃金」撬動富民大產業

——榆林市子洲縣黃芪產業發展紀實

六月,雄渾壯美的黃土高原正式進入了夏季。在榆林市南緣的子洲縣,層層疊疊的梁峁被蒼翠覆蓋,山體上矗立的紅色鋼架結構大字「神芪子洲」格外醒目。驅車進城時,隨車工作人員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子洲黃芪的藥用價值。放眼窗外,偶見兩三台旋耕機在半山腰作業,這是子洲特有的風景,也是黃土高原上的別樣「畫卷」。

作為全國著名的「黃芪之鄉」,子洲黃芪的種植歷史已有千年之久。近年來,子洲縣把中藥材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全力打響「神芪子洲」名片。全縣黃芪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年產鮮黃芪1.2萬噸,年產值達到2.4億元。黃芪種植在為當地農業帶來勃勃生機與希望的同時,也成了子洲富民強縣的「金鑰匙」。

政府搭台 擦亮黃土地上的「金字招牌」

6月16日晚,90後小伙子曹勇從榆林市區趕回家鄉子洲,準備參加第二天縣上舉辦的全國首屆黃芪產業大會。聽聞這次全國各地醫藥界專家、科研機構學者、知名藥企負責人等將齊聚子洲,和眾多本地黃芪生產加工企業負責人一樣,曹勇特別珍惜這次在家門口取「真經」的機會。

產業大會開幕式現場

本屆大會上,專家學者們分別圍繞構建中藥材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道地藥材特色產業、科技助力中藥創新與發展等方面作主題報告,為子洲黃芪發展提出諸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子洲縣分別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中國保健協會、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院校和企業,簽約藥食同源專家服務站建設項目、道地藥材全產業鏈建設合作項目、特色農業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子洲黃芪GAP基地建設技術服務項目等10個項目。正式啟動央視17套《道地本草——子洲黃芪》紀錄片的拍攝,不斷擴大子洲黃芪的品牌影響力。

產業發展離不開平台支撐。事實上,這並不是子洲縣第一次舉辦「智囊大會」。2017年,首屆中國·子洲黃芪高峰論壇在子洲縣召開,受到中省市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保健協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清華大學藥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科研院所紛紛在子洲建立專家工作站。隨後,該縣抓住機遇,邀請業內專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先後成功舉辦了2018年中藥材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經驗交流會、2021年中國子洲黃芪產業發展大會等大型論壇和會議,極大地提升了子洲黃芪的知名度。

近年來,子洲縣委縣政府把黃芪列為地方發展支柱性產業之一,成立中藥材產業鏈工作專班,縣長親自擔任鏈長,出台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組織制定子洲黃芪栽植加工規範和質量地方標準。推出「子洲黃芪」區域公共品牌,對符合標準的企業授權使用。發揮政府優勢,廣泛搭建產銷平台,全力支持縣內企業參加農高會、絲博會等大型展銷會,積極引進同仁堂、麗珠集團等企業投資考察、洽談合作,進一步推動黃芪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產業大會開幕式現場

子洲縣縣長趙貴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後疫情時期,中醫藥事業迎來了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發展機遇,我們將牢牢抓住『窗口期』,著力做大做強做優子洲黃芪產業。今後,子洲縣將依託科研資源優勢,建設黃芪良種繁育基地;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在農副產品研發、設計、加工、倉儲、物流、交易、營銷、培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時,通過政策引領、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全面提升各企業黃芪產業規模和效益水平,提升特色產業集群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科研賦能 推進子洲黃芪產學研一體化建設

子洲縣位於世界黃芪道地產區核心區域,與其他地方的黃芪不同的是,子洲黃芪仿野生種植,不用化肥、不噴農藥,有機含量高,享有「東北參、子洲芪」的美譽。優質的子洲黃芪,於200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2018年入選「陝西十大秦藥」名錄,2019年為「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推介產品,隨著2021年藥食同源試點的獲批,子洲黃芪迎來了精深加工時代。

坐落於子洲縣馬蹄溝鎮的陝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子洲縣政府與陝煤集團共同出資建設的黃芪深加工項目。6月17日,在天芪生物的生產線展示廳,講解員為參觀嘉賓介紹著黃芪提取物的加工流程,等比例縮小的生產線上,切片的黃芪在透明容器中上下翻騰。「這展示的是我公司年產500噸黃芪提取物生產線。它將黃芪通過清洗、粉碎預處理後,利用純化水等溶劑,按一定的溫度、料液比進行提取,提取液經過除雜濃縮後,利用噴霧乾燥機噴霧成粉,形成黃芪深加工產品——黃芪提取物。」

作為子洲黃芪深加工的龍頭企業,陝西省天芪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建有年產5000噸的高品質黃芪飲片生產線、年產500噸的黃芪提取物生產線及年產2000噸的黃芪大健康食品生產線。

黃芪切片

在該公司三樓展廳,記者看到代泡茶、牙膏、面膜、眼霜等各種不同形態的黃芪大健康產品。該公司董事長柳志剛介紹說:「截至目前,公司先後與陝西中醫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中藥協會等知名高校、科研單位合作,完成了《全國主要產地黃芪有效物含量檢測》《子洲黃芪指紋圖譜》《子洲黃茋種源分析》等多個實驗課題。開發公司旗下兩大類別十餘種品牌80餘類大健康功能性食品和個護日化類產品,在精深加工的同時,提升了子洲黃芪的附加值。」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研賦能。近年來,為進一步延伸子洲黃芪產業鏈,子洲縣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良種選育、病蟲害防治、配方施肥、水土保持等試驗研究。

子洲縣黃芪研究院於今年2月1日正式註冊成立,該研究院依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清華大學藥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中藥協會等科研資源優勢組建而成。研究院聘請國內知名院士、專家,組成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學術審議、評定和諮詢提供智力支撐。與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成立質量標準規範中心、種植加工研究中心、大健康產品研發中心、品牌推廣運營中心等,承擔相關課題研究,共同推動子洲黃芪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高速通道。

子洲黃芪研究院作為該縣黃芪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子洲黃芪產業發展的戰略思想庫、新品儲備庫、科技文獻庫、產品標準庫、產品檢測站等,是子洲縣實現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的全新引擎。

目前,依託子洲黃芪研究院已建成子洲縣道地藥材科研孵化基地,主要開展黃芪種植資源收集、品種展示、試驗示範、良種選育等項目。下一步,該研究院還將啟動黃芪技術規範研究、黃芪GAP體系建設、黃芪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黃芪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研究課題,實現科技助力黃芪產業發展,同時緊抓藥食同源試點機遇,不斷形成中藥材產業前端基礎性研究和終端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陣地。

農民增收 「地黃金」奏響「富民曲」

從子洲縣城向西北15公里,便是子洲黃芪的核心基地——三川口鎮。6月17日下午,在該鎮陽灣村的子洲縣富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曹發為記者講述他的黃芪創業史。曹發一家四代人從事黃芪種植,在他的記憶里,父輩剛開始種黃芪時,才有三五畝地。四十多年前,土生土長的曹發從父親那裡接過衣缽,開始獨自在中藥材事業版圖中「征戰」。從最開始的三五畝地,到成為千畝種植大戶,曹發銖積寸累了二十多年。

到2015年,曹發已經擁有黃芪種植基地6560畝。同年,子洲縣富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8年來,曹發憑藉種植、加工、銷售黃芪、黃芩等中藥材,帶領公司年產值突破2500萬元。從散戶種植到規模化生產加工,曹發的事業曲線成為子洲黃芪產業的發展縮影。

曹發向記者展示收購回來的黃芪

走進富發公司的展示廳,台架上擺滿了各種獎牌和榮譽證書。據曹發介紹,這些年公司與三川口鎮周邊的502戶脫貧戶簽訂了產業幫扶帶動合同,發展種植黃芪5000餘畝,不但免費為農戶提供黃芪種子、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還以高出市場價0.5元的價格,包回收脫貧戶的黃芪及種子,並優先雇用困難勞動力進廠務工。

在富發公司的恆溫倉庫,數名工人正在對剛收購回來的黃芪做最初的剪須工序。陳艷芳和老伴是其中工齡最長的員工,只見他們一邊閒聊,一邊熟練地分揀黃芪、修剪旁枝、分類擺放,一氣呵成,「前幾年家裡種洋芋,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我們種了30多畝黃芪,不忙的時候還能在家門口打打工。來這裡有半年時間了,我倆每月的收入加起來有6000多塊錢,活不重又能把家裡照管上,比出去打工強多了!」陳艷芳說。

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子也富裕了,陳艷芳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也開始返鄉創業。近年來,子洲縣持續加大黃芪產業扶持力度,助力黃芪產業發展全面提速,特別是實行「三變」改革以來,原本撂荒的土地進行重新整合,當地農戶及外出務工人員,在政策激勵下紛紛加入黃芪種植隊伍。

截至目前,子洲縣已建成黃芪萬畝鄉鎮8個,千畝以上基地11個,百畝以上基地115個,天芪、天賜、富發等7家龍頭企業和30多家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加工中藥材5000噸,4000多戶脫貧戶和16000多戶農民通過種植中藥材逐漸走上致富之路。神奇黃芪在這片黃土地上,奏響了高亢的「富民曲」。

富發公司種植基地里的黃芪花

子洲縣委書記封傑表示,下一步,子洲縣將積極推進建成全國優質黃芪標準化生產基地、陝西省中藥材精深加工示範縣、榆林市中藥材交易集散地,並將與京東、天貓、抖音等主流電商平台合作,拓展子洲黃芪品牌營銷渠道。在規範種植、升華品質、引入龍頭、夯實產業的發展思路引領下,子洲正在把黃芪產業做大、做強、做精,使其成為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梁飛燕/文 劉青/圖

本文選自2023年7月3日《文化藝術報》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吳漢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