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師傅,別開玩笑;王掞:皇上,是他們先開玩笑的!

正說清代十二朝 發佈 2023-11-16T11:58:30.542211+00:00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亂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皇帝決定從諸位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彼時,胤礽已經徹底被廢,儲君之位空缺許久,誰能爭得這個帶兵之權,自然有著特殊的意義。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亂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皇帝決定從諸位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彼時,胤礽已經徹底被廢,儲君之位空缺許久,誰能爭得這個帶兵之權,自然有著特殊的意義。

首先,這是代天子出征,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著「儲君」的意思;

再者,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誰能手握西北軍權,誰的勝算就能陡升;

更重要的是,皇子親自前往西北平亂,朝廷必定會傾盡全力保證糧草後援和武器裝備,戰敗的概率很小,一旦擁有了如此顯赫的戰功,自然就能無限靠近儲君之位。

所以,平靜許久的「奪嫡之爭」再度開啟,一場爭奪兵權的好戲,正式開始上演。

按照鄔思道的分析,傳爾丹之所以會兵敗,其實和「八爺黨」有著直接關係:

傳爾丹全軍覆沒,大家都說他是輕敵冒進,可就是沒人替他想想。兵部一個月幾道兵符,責他畏觀望勞師糜資,而應給他的錢糧器械,又找種種藉口不按時供應。他坐困愁城,能不急著找叛軍決戰嗎?他的失敗不是敗在敵軍,而是敗在自己人手裡

傳爾丹之所以會敗,主要原因就是兵部的瞎指揮,而十四阿哥胤禵正是兵部的該管阿哥!

也就是說,「八爺黨」不惜犧牲朝廷的六萬大軍,就是為了爭奪這個代兵之權!

權力爭奪,早就已經暗中進行。

只是,皇子們精明,大臣們也絕不是吃乾飯的,大家心裡都明鏡一樣,就好像表麵糊塗的馬齊一樣,早就提醒過康熙皇帝。

傳爾丹於西北大戰的時候,馬齊有過一次看似「作死」的表現:

康熙:西北的戰報來了嗎

張廷玉:回皇上,已經派人打聽過幾次了,至今還沒有個准信兒,只聽說傳爾丹率領部下向烏蘇河挺進

匯報,是一門藝術,張廷玉的這句回話頗具指導意義,甚至堪稱教科書。

領導問來了嗎?

你就直接回答沒有,然後再等著領導繼續問,你再繼續答,直到領導不耐煩?

當然不行!

「沒有」是領導不想聽到的答案,心裡除了焦急甚至還可能不悅,你就別再往槍口上撞,沒有就是沒有,當然不能欺騙,但你要強調自己的努力,強調自己為了得到結果而進行的各種安排,甚至還可以給出些許猜測和聽說,儘可能緩和領導的情緒,躲避可能會有的訓斥。

所以,領導再問你工作有沒有完成,別直接說沒有,強調完成程度,給出預計完成時間,再說明沒能按時完成工作的原因。

基本原則只有一個,讓領導儘可能少問,自己儘可能多答,堵住領導的嘴,你才能掌握主動。

焦急等待戰報的康熙皇帝,回想自己曾經三次親征,心中不免有些感慨:

如果再早上他個十年,朕又何須指派他人,別說一個小小的準噶爾,再來它十個八個,唉,垂垂老矣

提到「垂垂老矣」,馬齊有了反應,給出了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操作:

要說到老,皇上還真沒老,幾時見到老人,還能練得一手好劍呢?不過聖聖相承,祖宗的江山社稷總是要傳下去的,皇上,自從廢太子以後,朝野都在期盼著儲君

先來聽聽康熙皇帝的反應:

馬齊呀,朕早有明詔,不立太子,你怎麼又說開了

注意,康熙皇帝的這句話並非反問,而是真的疑惑:你老糊塗了?朕的聖旨你都忘了?

馬齊真就糊塗了?

真就糊塗到公然對抗聖旨?

別誤會,先聽聽馬齊給出的反應: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

康熙皇帝雖然沒有震怒,但這句話明顯有著不悅,帶著指責的意思,馬齊應該回應「奴才該死」或者「皇上恕罪」,為何偏就給了一句「皇上聖明」?

意思很明確,這就是提醒康熙皇帝:聖明如皇上,難道聽不出微臣話裡有話,有著另外的意思?

有了這句提醒,康熙皇帝立馬醒悟,隨機給出了針對性回應:

宋仁宗三十年不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也沒有立太子,天下不也照樣太平!朕再說一遍,立太子的事,朕自有主張,以後不要再說了

別擔心,朕心裡有數,天下照樣太平!

那麼,馬齊的提醒到底是什麼呢?

西北戰事並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背後有著諸位皇子相互博弈的影子,皇上一定要提前提防,提前做好應對!

正如鄔思道的分析,康熙皇帝不是不知道西北戰事背後的貓膩,如果不是「八爺黨」領兵出征,換誰都改變不了兵敗的命運。其實,康熙皇帝早就明確了「代朕出征」的人選,之所以不說,就是為了等著看諸位皇子的反應,更是為了考驗四阿哥胤禛有沒有人君的氣宇,帝王的心胸。

按照鄔思道的謀劃,胤禛決定舉薦胤禵,但必須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節制西北糧草,抓住了這個官職就等於鉗制住了西北大軍,有了這個前提,四阿哥胤禛才可以放心樹立自己的形象,穩固自己於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

傳爾丹兵敗的消息傳來,康熙皇帝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專題研究「代朕出征」的人選。

今兒叫你們來,主要是商量一下西北用兵的事,傳爾丹輕敵冒進,六萬兵馬全軍覆沒,朕決定從皇子中擇一賢者代朕出征,封大將軍王

領導講話,胤禟卻在下面開始了小動作,領導哪能饒過:

胤禟,你有什麼話要說嗎

注意,領導是問你有什麼話說,並沒問你有沒有心儀的人選,但胤禟隨後的一句話就將整個「八爺黨」徹底出賣:

回皇阿瑪,胤禵現管兵部,兒臣以為應先聽聽他的見解

啥意思?

早就等著你問呢,我們早就商量好了結果!

只是,這裡有一個問題,胤禟為何想將話頭甩給胤禵?

就整個「八爺黨」而言,甚至所有參與奪嫡的皇子中間,唯獨胤禵有過帶兵的經歷,最適合擔任大將軍王,乃係最大的威脅。胤禟之所以想讓胤禵先說,就是擔心胤禵臨陣反悔,你先說,你就被動,如果你舉薦胤禩,那我們就都附和,如果你敢毛遂自薦,那我們就拼命反對,非要給你攪黃不成!

奈何康熙皇帝早就看出了胤禟的心思,偏就堅持想聽胤禟的意見,胤禟無奈,只能先亮明了態度:

兒臣以為,阿哥帶兵只是個做纛兒的主帥,要緊的是運籌帷幄、將士用命,皇阿瑪適才說的一個「賢」字,兒臣認為至允至當。因此,兒臣舉薦八阿哥胤禩,請皇阿瑪鑒納

胤禟說完,胤俄隨即跟上:

九哥的話有理,當主帥的原用不著衝鋒上陣,諸葛亮一丁點武功也沒有,不照樣打勝仗嗎

再然後,王掞師傅的經典戲碼開始上演:

十爺的話,至為允當

先同意對方陣營的部分觀點,為自己的發言爭取時間和空間,避免自己尚未開口便被對方無情駁回。

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云: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贖前愆。老臣以為如派胤礽前去帶兵,他一定會身先士卒、鞠躬盡瘁,請皇上鑒納

首次被廢,胤礽或許還有原諒的可能;二次被廢,胤礽意圖謀反,被廢被囚乃係最輕的處理,原諒都不可能原諒,怎麼可能會被授予兵權,來一次什麼戴罪立功、以贖前愆?

沒錯,王掞就是開玩笑的!

他之所以這樣說,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為了提醒康熙皇帝,他們早就串通好了,他們早就有了商量,您可千萬別上當!

沒錯,就是開玩笑的,但胤禟和胤俄都能舉薦「軍事盲」胤禩,我為什麼不能舉薦廢太子胤礽!

只是,別人舉薦胤禩,康熙皇帝沒理由反駁,但王掞舉薦胤礽,康熙皇帝就能直接駁回,而且還會給予嚴厲駁斥:

康熙:好啊,靜極思動了啊,還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又來逼宮、又來篡逆。他既然想騎馬,那就把他關到上駟院裡去,讓他和馬關在一起

王掞:皇上,皇上,是老臣昏悖,老臣收回奏請,請皇上不要虐待廢太子

康熙:好了,好了,把王掞攙出去

如果王掞師傅願意,人家從來不用自己走出朝堂,要麼被攙出去,要麼被送出去,完全實現了隨心所欲。

攙出去就攙出去,反正胤禩別想當什麼大將軍王,你們敢再舉薦,我還是舉薦廢太子,鬧唄,玩唄,反正皇上不會怎麼著我,看誰耗得過誰!

一場鬧劇過後,會議終於恢復平靜,八阿哥胤禩徹底沒了希望,康熙皇帝將視線轉移到了胤禛的身上:

康熙:胤禛,你說說看,誰出任大將軍王為好啊

胤禛:兒臣寫了個摺子,敬呈皇阿瑪御覽

康熙:你說說看,你保舉的是誰啊

胤禛:回皇阿瑪,兒臣舉薦十四弟出任大將軍王

行了,考察通過,西北戰事的結果已經能夠預見,四阿哥胤禛的儲君之位,穩了!

再看榮升「大將軍王」的胤禵,返回府邸的第一件事:

胤禵:年羹堯來了嗎

下屬:是,他是剛剛到京的,立刻就到這兒來了

胤禵:我這就見他,其他的人,我一個也不見

可憐的胤禵,竟沒能看出胤禛的用心,親手扶持了一個將來能夠鉗制自己的利器。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駕崩,四阿哥胤禛繼承大位,十四阿哥胤禵手握數十萬大軍,偏就動彈不得,就因為年羹堯掌握著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吃都吃不上,你還怎麼揮師東進,奪回你認為該屬於你的皇位!

(本文僅基於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劇情和人設,煩請諸君辨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