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台海衝突,印度就封鎖馬六甲海峽?忘了中國遠火可覆蓋新德里

羅馬博識 發佈 2023-11-16T15:46:59.453378+00:00

拜登上台以後也總體繼承了這一思路,在其印太戰略布局中,他們希望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印度成為了中國在陸地上面臨的主要威脅方向,當中美圍繞台海的全面軍事衝突爆發的時候,印度會趁機前出中印邊境,占領他們此前一直聲稱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並且配合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對中國發動破交戰,牽制中國的海空軍力量。

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環亞訪問前夕,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首次在演講中提出了「印太戰略」的概念,相比起以往將包含印度洋地區的中西亞與包含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內的太平洋地區分開來看的思路不同。

「印太戰略」是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目標,在地理上將中國周邊區域看作一體、統籌規劃的思路,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美國大大提高了印度在其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即「聯印抗華」。

拜登上台以後也總體繼承了這一思路,在其印太戰略布局中,他們希望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印度成為了中國在陸地上面臨的主要威脅方向,當中美圍繞台海的全面軍事衝突爆發的時候,印度會趁機前出中印邊境,占領他們此前一直聲稱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並且配合美國海軍在印度洋上對中國發動破交戰,牽制中國的海空軍力量。

雖然現實距離這種局面還差挺遠,但美國決策層在印太戰略的研究發展上無疑將現實遠遠甩在了後面。

莫迪政府一方面確實希望在圍繞中國的問題上與美國達成一定的合作,近些年來莫迪在邊境上挑起了至少兩次邊境摩擦事件,但莫迪當局也很清楚這樣做的風險。

因此如今美、印雙方的合作仍然局限在有限的範圍內,包括最近莫迪訪問美國期間,也保持著較為穩健的姿態,沒有很明確地表明與中國敵對的意圖。

引用一下美國媒體的評價:「莫迪訪美促成了美印兩國關係跨入一個新時代,但中國議題就像房間中的大象」。

房間中的大象是一句英語俚語,字面意思是說房間中有一頭大象但大家都裝作沒看見閉口不談,引申而來的含義,是說大眾對某種觸目驚心的事實心照不宣保持沉默。

所以美國媒體的評價就是說,這次莫迪訪美,大大促進了美印關係的發展,但似乎並沒有過多對圍繞中國相關的議題進行討論。

儘管我們知道至少對於美國來講,驅動他們推進對印外交的根本動力,就是聯印抗華,但顯然事情並沒有完全遂了拜登的心願。

這次莫迪訪美國內媒體沒怎麼關注,但這絕對是一種重量級的外交事件,莫迪成為了歷史上享受外交禮儀待遇等級最高的訪美外國領導人。

除了在白宮安排的盛大歡迎儀式以外,還舉行了莫迪與拜登共同出席的雙邊記者會、國會演講、辦公室會談,以及在當晚的盛大國宴。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拿此前布林肯訪華一事,有人說這是「美國有求於我」,能說出這種話顯然是對外交禮儀沒有任何了解了。

作為實際上擁有天朝上國地位的國家,美國官員以公開方式訪問外國,這本質上是一種「賞臉」的事情,因為多數時候和美國關係緊張的國家,美國是不會派出官員訪問的。

而再往上更高一級的外交禮遇,則是美國邀請外國領導人訪美,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受到美國邀請,去美國訪問,放在美國的盟國體系內這也是很高的待遇。

拜登上台以後訪美的外國領導人領導人就三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不經意間成為了歷史上享受外交待遇最高的訪美外國領導人的莫迪。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訪問美國,並且被允許在美國國會對參、眾兩院議員發表演講這一殊榮的外國領導人應該不超過5個,莫迪名列其中

然後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本世紀世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要求印度和美國共同合作、引領,而我們正在身體力行,美印雙方願擴充、夯實美國與印度的「全面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令這一拜登總統所稱的「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強大、更密切、更有活力」的雄心勃勃的關係「橫跨星空與大海」,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都為我們兩個國家間的關系所觸及,這是美印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這就是典型的美式官腔,實際上聯合聲明中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對雙方的長期合作關係也缺乏定性,甚至沒有直接提到中國。

我個人猜測這可能是因為印度方面的要求,拜登當局沒必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他們已經將矛頭指向了中國執政高層,扣上了一頂「獨裁者」的帽子。

如果可以的話他們應該會在聯合聲明中打出類似「討賊檄文」的口號,但是印度方面顯然並不是和美國一條心的,他們還是有自己的顧慮。

按照美媒的報導說法:「美印之間達成了一攬子合作協議,涵蓋了國防、半導體、稀土礦產、高新技術、航天合作等領域,其中不乏旨在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的合作項目,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稍後雙方還將解決圍繞農產品關稅問題的六項爭端」。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與印度國際關係問題專家庫馬爾表示:美國與印度的關係大有可為,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經濟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崛起,以及對周邊地區造成的威脅。

他們試圖將這次莫地訪美宣傳成為「聯印抗美」的正面案例,但一個無法忽視的細節,就是無論拜登當局怎麼宣傳,無論他們在外交禮節上給予了莫迪多高的禮遇。

但莫迪當局,以及印度的政府官員始終拒絕提到中國,拒絕承認所謂「美印關係靠中國」,以至於所有印度方面提到的關於中國的表態,都來自於政府之外。

其實拜登當局也是這樣做的,至少參加了莫迪訪美行程的美國官員也拒絕提到中國,這就是所謂「房間中的大象」。

至於說美印之間的合作,軍事方面的合作顯然是一個重點,莫迪當局一直希望美國能在軍事技術上開放交流,為印度提供一些後者迫切需要的軍事產品。

但在這方面拋開充滿官腔的美國媒體的宣傳以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將向印度提供一種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授權生產權力,當然也包含技術轉讓。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即使美國遞出橄欖枝,但莫迪當局仍然保持一個謹慎立場的原因,雖然在美國視角下,印度是中國陸地上的一個重要的風險來源。

但在戰時條件下進占中國邊境領土,在印度洋上發動破交戰、配合美國封鎖馬六甲海峽,這些行為都包含著巨大的軍事風險,得罪中國的成本可能很高!

今天的印度確實有一支總體上技術水平達到了現代化標準,有一定實力的軍隊,但印度的軍事供應鏈並不獨立,是高度依賴外國輸入的,印度的海陸空三軍大量技術裝備都是外國進口或者授權生產,其中大部分裝備來源於蘇俄。

比如說印度陸軍裝備的近4000輛主戰坦克,其中較為先進的型號是T-90S,該型號是俄羅斯T-90A的出口型,本質上可以視為T-72B的現代化改進型號,技術水平總體上較為接近中國千禧年時期裝備的99式。

而印度空軍的絕對主力是Su-30MKI戰鬥機,也是俄羅斯出口過去的,這兩種裝備其實還好,經過多年的供應鏈獨立工程,印度能夠獨立玩成這兩種裝備的維修整備工作。

但除此之外印度軍隊一些更加新銳的裝備,後勤維護高度依賴外國供應商,而且另一方面,就算是能夠獨立玩成後勤整備工作。

但印度自己沒有生產能力,打起來坦克飛機越打越少是必然的,真要和中國打起來了,難道印度還能從俄羅斯進口武器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這就帶來了美印關係的一個死結,印度希望能夠引進大量美式裝備,希望美國能夠開放軍事技術轉讓交流,讓印度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至少不害怕被中國斷供的軍事供應鏈。

美國倒不是完全不願意提供幫助,但美國害怕印度拿了好處就不認帳了,想要印度和中國、俄羅斯先撕破臉交個投名狀,然後再談美印軍事合作地事情。

而且美國也知道就印度的德性,保密工作極其糟糕各種裝備賣給印度等於是主動脫密,太先進的東西他們不願意給。

結果就是雙方條件始終談不攏,從2017年洞朗事件之後兩國東拉西扯了六七年,每次談合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次莫迪訪美鬧這麼大動靜,結果美國都不願意給個成品裝備,而是給了F-414發動機,這款發動機交給印度大概率就是作為其國產的LCA戰機的發動機使用,未來印度可能研發各類飛機都用F-414做動力了。

那麼橫向比較的話,美印軍事合作的狀態,大概類似於上世紀80年代中美蜜月期時候的狀態,還要稍微差一點。

當時中國從美國引進的技術裝備還是不少的,即使是後來因為經費原因胎死腹中的「和平珍珠計劃」,其實也沒有完全失敗,和平珍珠計劃的技術目標是實現了,中國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先進火控雷達與配套電子設備,以及設計相關的技術資料。

這也就難怪為什麼莫迪不給拜登面子了:就給這點好處,打發要飯的?印度雖然實力算不上很強,畢竟戰略地位非常特殊,在國際上也是很有討價還價資本的國家,和俄羅斯、中國接洽活動從來沒吃過什麼虧的。

當然了,莫迪當局的謹慎立場也不完全只是因為美國出價不夠高,中國的軍事力量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

解放軍在中印邊境一線的軍事部署並不密集,只有幾個邊防團的兵力,如果說印度真要在邊境上大舉進攻,那麼戰爭的初期他們可以前進個上百公里,解放軍邊境一線的邊防部隊會後撤等待援軍。

但印軍的也就止步於此了,隨著中部戰區的數個重裝師依靠鐵路機動到高原區域,戰爭後的72小時內,解放軍就可以組織起第一波反攻。

而解放軍西部戰區、中部戰區的航空兵力量,上百架隸屬於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在己方戰術戰鬥機的掩護下,在西藏高原我方領空範圍內可以輕鬆挨個點名印度在邊境的前沿設施,前出我境內的印軍部隊稍有大意就被會分割、切斷後勤。

至於說印度所謂的核力量,印度的核力量在中國面前約等於沒有核力量,印軍現在連固體燃料彈道飛彈都玩不明白,飛彈發射場還只有固定的兩個發射場,在戰爭開始的兩個小時內印度所有的彈道飛彈都會被摧毀。

隨著解放軍反攻的進行,包括遠程火箭炮之類的裝備前出邊境上,甚至不需要動用任何正規的戰略打擊力量,戰術火力就可以直接覆蓋到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各重要軍事、政治目標。

印度在面對中國時候,大量人口、軍事、政治、經濟目標都分布在距離中國邊境400公里範圍內這個現狀它導致了印度即使擁有等量齊觀的軍事力量也很難與中國抗衡。

就算因為台海區域的戰事,解放軍大部分部隊被抽調到東南一線,那麼印度也難以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地理屏障,能讓少數部隊翻過去、上高原活動就已經不容易了,印度沒有能力跨過山脈屏障保證大部隊的後勤供應。

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莫迪政府其實並不能完全控制軍隊,在中美戰事爆發的情況下,邊境印軍在軍方指揮下繞開政府前出,他們頂多也就是蠶食邊境領土,沒有能力向中國內陸縱深區域推進。

所以不要看拜登這兩年美印軍事合作看似風生水起,實際上沒什麼用,我當然不是說美國就沒威脅,而是印度真的沒什麼短期威脅中國的能力,在對華戰略上與其指望印度,不如指望美國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