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探討丨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 適應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

中工網 發佈 2023-11-16T18:52:02.081335+00:00

【問題探討】原標題: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 適應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田永坡觀 點進入新時代,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結構發生變化,技術進步和經濟運行模式的改變,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結構產生巨大影響。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化,也使得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的任務日益緊迫。

【問題探討】

原標題: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 適應技術進步和經濟轉型

田永坡

觀 點

進入新時代,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結構發生變化,技術進步和經濟運行模式的改變,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結構產生巨大影響。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化,也使得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的任務日益緊迫。

技能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加強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性,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為加強新時代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能人才在我國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結構發生變化,技術進步和經濟運行模式的改變,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結構產生巨大影響,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化,也使得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優化勞動力供給質量和結構的任務日益緊迫。

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需求結構的影響

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發展的推動下,我國的經濟結構和運行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進而對勞動力需求產生較大影響,學術界對技術進步所導致的「就業極化」「就業替代」「就業互補」等效應進行了大量分析。從現實來看,技術進步或創新對崗位的影響是複雜的,對於這種影響的分析,從崗位層面深入到「任務單元」層面,可能更具說服力。那些可以編碼、複製的工作活動,是最容易被人工智慧、自動化設備所替代的,但是,生產工序的革新和新技術的應用還會增加一些新的技能需求。

除了對需求數量的影響,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素質需求結構的影響也不榮小覷。一項使用2016年~2020年385家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對人工智慧與勞動力需求結構的分析發現,人工智慧技術創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份額,顯著降低了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的份額。另外一項研究顯示,高技能、高工資勞動者和低技能、低工資勞動者的就業份額在不斷增長的同時,中等技能勞動者的就業份額被大量削減,這就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就業極化」現象。

經濟運行模式創新也是改變勞動者質量需求結構的一個因素。快速發展導致工作場所和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平台化在經濟運行中越來越明顯。勞動者與各要素組合運行的機制也發生了變化,勞動關係中,適應工業化發展的、單一的僱傭關係正在變成包括傳統僱傭、合夥制、短期制、項目制等多種形式在內的複雜體系。

就業形態的變化擴大了就業機會,有利於擴大就業規模,但同時也具有結構性效應,導致不同領域就業結構發生改變。新技術的出現,對勞動者的知識和能力帶來新的需求,使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任務更為急迫。

人口結構變化迫切需要打造勞動力質量優勢

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優勢趨弱,需要加快打造質量優勢。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出現負增長。從人口的年齡結構和素質結構變化看,「兩升一降」特點明顯。在年齡結構方面,「兩升」是指0~14歲人口和60歲及以上人口兩個年齡段的人口規模和占比上升,「一降」為15歲~59歲年齡段人口降低。在人口素質方面,「兩升」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兩個指標上升,「一降」為文盲率由2010年的4.08%下降為2020年的2.67%。

上述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勞動力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們依靠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實現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但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這種優勢日漸減弱。從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打造製造強國角度看,也迫切需要加快高素質勞動力培養,而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以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為這種發展提供了可能。

目前,從現實的技能人才供給看,有兩個特點需要關注。一是在技能人才相對集中的製造業中,大型公司從業人員學歷水平逐步提高。二是整個人力資源市場中的技能人才供給還存在較大短缺,需要重視。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分析報告(2022)》的分析,在技能人才供需比上,具有一定技術等級或職稱的人才較為短缺。

切實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建議

結合技能人才供需變化的特點,未來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技能人才培養。

一是提高教育發展質量,為製造業、服務業等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人才。切實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在開展各種知識、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大勞動精神培養力度,貫徹落實《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相關要求,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本質。把握不同教育類型的特點,探索各類教育發展的規律,協同推進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利用校企、院企合作機制和平台,加強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供需交互,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精準度。

二是著力發揮職業培訓的「加油站」作用,形成技能人才職業成長的助力機制。大力培養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氛圍。發揮職業培訓時效性強、對市場需求敏感的特徵,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需求的動態變化。把握相關行業的用工規律,著眼「工學矛盾」的痛點,鼓勵用工單位利用「潮汐式」用工之間的閒暇時間,適當投入培訓資源提升員工職業素養。探索建立合理的培訓投—收益分擔機制,加大就業、技能公共資源對企業培訓的補償力度。

三是加強對技能人才需求變化的研判。整合企業、科研以及教育部門的資源,及時捕捉科技進步、發展模式等產業要素的變化及其對企業僱傭決策的影響,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細分行業的用工數量、結構、工資水平開展分類更為詳細、更具針對性的定期調查或普查。動態了解勞動者的擇業傾向、就業期望等,引導勞動者樹立積極向上的勞動價值觀。發揮用工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基層工會服務站點等市場主體和載體的「哨點」作用,建立數據採樣點,分季度對崗位需求、工資水平、技能要求進行數據採集和分析,並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需求信息。

四是為技能人才發展營造更好環境。工會可以通過為勞動者提供權益維護、生活保障等服務,改善職工特別是製造業從業人員相對單一、枯燥的工作環境,打造「職工之家」,提高勞動者的歸屬感和獲得感。發揮製造業企業組織性強、集中行動力強的特點,為職工享受技能提升、人才評價、參賽參評等提供組織支撐和保障。抓住人才評價、職業管理等工作的改革機會,完善人才職業發展體系,暢通技能人才有序流動的通道。

(作者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