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始末,未發一槍一炮奪取中國天然良港

小瑀說史 發佈 2023-11-16T18:59:20.305107+00:00

1897年11月,德國派出三艘軍艦在未經中國允許的情況下,駛入山東膠州灣,武力占領青島,爆發震驚中外的膠州灣事件。

序言

1897年11月,德國派出三艘軍艦在未經中國允許的情況下,駛入山東膠州灣,武力占領青島,爆發震驚中外的膠州灣事件。

此後在德國的無理敲詐和軍事恫嚇下,實力羸弱的清廷被迫於1898年3月與德國代表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將膠州灣租給德國,租期九十九年,從此膠州灣淪入德國之手。

膠州灣雖然面積不大,但影響惡劣,極大推動了西方列強在華強占殖民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多米諾骨牌,引領瓜分中國的狂潮,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

「黃禍論」和的發生

1897年11月1日,山東巨野縣,兩名德國傳教士慷慨激昂的向當地百姓宣傳著上帝福音。

但在這片被儒家孔孟教化渲染千年的齊魯土地上,人們對基督教似乎並不感冒,彼時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民族情緒高漲,整個社會充斥著排外仇外氛圍。

很不幸,這兩名德國傳教士傳教不成,反而成為人們宣洩的對象,1日深夜,當地大刀會成員摸索進教堂,將他們砍死。

這在當地政府看來不過是普通刑事案件,並未上報朝廷,但他們萬沒想到,這件所謂的小事竟然釀成一場國際風波。

不久傳教士遇害的消息傳回德國柏林,時任二話沒說,當即指揮三艘軍艦殺向中國,清廷上下一片譁然。

當時的朝廷和社會上流對德國印象普遍不錯,在他們看來,德國軍隊是一支兵精械利,冠絕歐洲的部隊。

19世紀70年代晚清興起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軍事和器物制度。

李鴻章的淮軍新式操練採用德國陸軍操典,槍炮彈藥購自德國。北洋海軍的主力軍艦也主要購自德國,被譽為東方第一鐵甲艦的定遠艦、鎮遠艦就出自德國造船廠,甚至輿論稱晚清政府為德國印鈔機。

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受到威廉二世和著名政治家俾斯麥的熱烈招待,縱觀以往中德交往,從未發生武力衝突,所以清廷對德國此次的橫行霸道,既震驚又恐懼。

但清廷不知道的是,德國垂涎中國領土已是蓄謀已久。

與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不同,德國直到1871年才完成統一,雖然是後起之秀,但發展勁頭極強,憑藉強大的科研和工業能力,德國在19世紀90年代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

到1894年國民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英國,綜合國力世界第二,陸軍實力歐洲第一,同時積極向外擴張,爭奪殖民地。

早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打著研究的幌子來華考察,就建議德國占領膠州灣。

一是膠州灣交通便利,兼具海陸交通優勢,二是背靠山東,市場廣闊,既有龐大的德國商品消費群體,也有便宜廉價的勞動力。

此後德國開始留意這一區域,只不過海軍尚未發展起來,且沒有合適的切入點。

1895年3月,甲午戰爭中清朝兵敗如山倒,此戰不僅關乎兩國命運,西方各國也在關注,這場戰爭將決定亞洲霸主地位的歸屬,戰勝者將擺脫半殖民地屈辱命運,躋身世界列強。

很明顯,清軍的糟糕表現讓世界各國看到清廷的腐朽和羸弱不堪。

不久德國外交大臣馬沙耳致電海軍大臣何爾門海軍中將,提出如果中國繼續失敗,德國將參加干涉,並向中國要求土地。

為了造勢,威廉二世提出所謂教化亞洲,捍衛歐洲,抵禦「黃禍」的論調。

鼓吹以中國為主的「黃禍」降臨歐洲,號召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信仰和家園,煽動德國民眾反華情緒。

1896年6月,李鴻章參加完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後來到柏林,外交大臣馬沙耳要求割讓一塊海軍基地,並解釋為這是德國為了維護亞洲均勢和中國完整的政策,但此說法遭到李鴻章拒絕。

清廷的不妥協讓威廉二世十分惱火,1897年2月,他在一份文件上批示:

「經過這樣的拒絕後這將是個恥辱。那是最後一次。以後無須再詢問!地點定後,立刻占據。」

同時德國政府內部達成占領膠州灣的一致意見,膠州灣作為優質天然良港和北方不凍港極具戰略價值,如果能夠擁有這裡,德國海軍將會在遠東地區施加更大影響。

此時,德國占領膠州灣的準備已經就緒,只需要一個機會,直到巨野教案的發生。

德國武力訛詐,清廷步步退讓

11月10日,德國棣立斯海軍上將率「德皇號」、「威廉親王號」、「鸕鶿號」三艘巡洋艦從上海前往膠州灣。

當清廷獲悉德軍北上的消息後,為防止事態擴大,緊急命令山東巡撫李秉衡捕捉兇手。

當然,在時間如此之短的情況下根本找不到兇手,只胡亂捕捉了九名無辜群眾,並稱此事件是盜竊錢財的謀殺案,然而根本無濟於事。

14日,棣立斯藉口軍事演習發出占領膠州灣的命令,率五百名德軍陸戰隊上岸登上青島棧橋,順利占領清軍軍械庫、彈藥庫及俯瞰炮台的高地。

要求清軍守軍三小時內撤出膠州灣,如夢初醒的登州總兵章高元這才意識到德軍的陰謀,於是一邊後撤一邊向李秉衡請示下一步行動,李秉衡力主強硬,指出德國「釁已構成,非力戰不可。」

但此時的清朝剛剛經歷甲午戰敗,軍力衰微,面對比日本強大的多的德軍更無把握,命令膠州守軍切勿行動,堅持議和。

清廷的退讓讓德軍得寸進尺,繼續逼迫章高元退兵,並揚言炮擊青島城,憤怒的李秉衡再次發電報請示開戰。

看到李秉衡如此不開竅,清廷在11月18日發電報導出了其中的無奈:

「所陳各節,朝廷所稔知。其應爭處在此,其難辦處亦在此:洋人舉動,全在勢力。力不能勝,必受大虧。」

清廷這次算是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你李秉衡考慮的,朝廷不是不知道,可洋人實在太厲害,根本打不過,打了吃虧更多。

就像小孩子被大人扇了一嘴巴,你不還手也就咬牙活血吞了,你一還手挨打更多,沒辦法,弱肉強食的世界裡人類也一樣。

當然,清廷也不是沒有動作,光緒派自己的老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照會德國駐華公使海靖,表示抗議。

大意是清政府已經懲辦兇手,但德軍派遣軍艦毫無道理,海靖明知德軍的目的是占領膠州灣,因此毫不理會。

無奈之下清廷只能找「老朋友」俄國調停,可早在德軍進駐膠州灣前,威廉二世就和沙皇尼古拉二世通氣,所以俄國根本指望不上。

在此後的談判中,海靖繼續耍無賴,先是要求清廷撤換李秉衡,遭到翁同龢拒絕後,又提出賠款,一開始翁同龢是拒絕的:我們沒開戰也沒戰敗,憑什麼賠錢。

可最終為了讓德國人撤走,只能選擇息事寧人,也就答應其要求,在談了近一個月後,海靖又嫌賠款太輕,要求將膠州灣劃給德國。

翁同龢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占領膠州灣才是其真正意圖,但茲事體大,翁同龢只能上報朝廷,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對割讓膠州灣都是反對的。

畢竟這裡距離京畿太近,戰略位置太過緊要,可是又沒有實力開戰,只能哀求海靖換個南方島嶼,結果遭到拒絕。

此後德國繼續顯示其強硬立場,威廉二世派其兄弟亨利親王率領第二艦隊前往膠州灣支援。

不甘心的清廷又提出購買德國槍炮以換取其罷兵,但依然徒勞,而且德國表示自己是租,沒有強拿已經給足面子了,無奈之下清廷只能被動接受德國的無理要求。

德國殖民膠州灣,開啟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8年初,德國向清廷提交《中德膠澳租借條約》,要求其簽約,清廷本想做最後努力,將條款中99年租期改為55年,可毫無疑問的被海靖拒絕。

所謂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內,海靖有德國艦隊的支持底氣十足,反觀清廷只能妥協退讓,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與海靖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

規定將膠州灣及南北兩岸租於德國,租期九十九年,租期之內,中國不得治理,如果德國在租期屆滿前將膠州灣歸還中國,則由中國償還德國在此所用款項。

至此膠州灣淪為德國殖民地長達十七年,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該地被日本占領。

對於中國來說,膠州灣事件最大的影響是以前靠戰爭割讓領土,現在靠談判便收入囊中。

這一十分惡劣的範例,推動了西方各國強占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的多米諾骨牌。

此後英國強占威海衛,法國強占廣州灣,俄國占領旅順大連,中國的民族危機更加深重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