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抗戰野史在某音瘋傳,引發海量點讚,去偽存真何其難!(下)

度度狼gg 發佈 2023-11-16T23:49:46.658404+00:00

前一篇的內容發出後,有一條網友評論把咱鼻子都氣歪了:「只要是宣傳抗日的,誇大點沒什麼毛病,小編完全是吃飽了撐的」!

前一篇的內容發出後,有一條網友評論把咱鼻子都氣歪了:「只要是宣傳抗日的,誇大點沒什麼毛病,小編完全是吃飽了撐的」!照這樣的說法,抗日神劇應該拍得更雷人些,手撕鬼子不妨直接官宣,反正日軍死得越多越慘越好,難道YY和自嗨就這麼有癮嗎?不正視歷史,有百害而無一利!


六、「德械師拼光才支撐起淞滬會戰」

總得明白,戴著「M35」鋼盔的未必就是精銳,汪偽的垃圾部隊戴過、抗戰勝利後的武裝警察也戴過,而抗戰爆發前的「德械師」更沒有一個名符其實,應稱為「調整師」或者「德式師」(主要指編制)靠譜些,就裝備而言,第87師、第88師、第36師和教導總隊勉強算及格。

這麼說吧,如果當時的中國軍隊有十個八個步兵師,完全達到了30年代德軍的配備標準和火力水平,尤其是重武器能夠看齊,日本人挑釁之前都得先合計合計。可問題是,佩掛一些德式單兵裝備、扛著德式步槍、擁有少量戰防炮,僅僅是「形似」而已。

這幾支並不神似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到底如何呢?首先得了解戰場形勢的概況:軍委會的設想,是搶在日本國內的援軍到達之前,一舉打掉盤踞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然後集中全力再對付增援而來的日本陸軍。

鬼子駐上海的海軍特別陸戰隊僅3000餘人,算上從武漢逃回來的、從軍艦上湊出來的,也不過5000餘人,而張治中率領的第9集團軍轄三師一旅接近5萬人,雙方的兵力在1:10左右,為了加強攻擊力,中方還拿出了全部家底進行支援:包括炮兵、裝甲兵和空軍。

從1937年8月13日下午接火,到第一批日本陸軍8月22日深夜在川沙登陸,整整十天時間裡,「德械師」們楞是沒有全殲這5000名日本海軍,也未能攻克陸戰隊司令部大樓,終致中國軍隊陷入「內外線同時作戰」的困境。

也就是說,中國軍隊非但在內線吃不掉日本海軍陸戰隊,還要不斷調集和增加兵力,在外線頂住日本陸軍的推進。期間中日雙方逐步增兵,終於演變成為百萬級別的大會戰,打到9月底,淞滬前線已經填進去六個集團軍73個師。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客觀因素,比如敵人工事堅固、海空火力兇猛、我方戰術協同不好等等,第87師、第88師、第36師、教導總隊、獨立第20旅也算盡了力,但是就戰場表現和所占比例而言,絕不能說是「德械師」撐起了淞滬會戰!

反倒是第1軍、第18軍、第74軍下轄的若干「國械部隊」,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雜牌援軍,在外線與日本精銳陸軍死磕,整整堅持了三個月之久。至於南京保衛戰更是窩囊,87師和88師在撤退中的損失,遠遠大於作戰傷亡。

「狼評」:所謂的「德械師」只是打響了第一槍,並非戰場絕對主角,更沒有全軍覆滅,因此,「德械師是淞滬會戰的主力、在戰場上全部拼光、張治中是會戰總指揮」等野史描述,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七、「黃百韜是能征善戰的抗日名將」

既然稱為「抗日名將」,總得有點拿得出手的戰績吧?然而抗戰爆發以後,黃百韜在成為第三戰區參謀長之前,乾脆就沒有帶過兵,作為陸軍大學畢業的「參謀人才」,他始終都是幕僚的角色:第六戰區參謀處長、冀察游擊戰區參謀長、軍事委員會高參。

此類雜牌出身的將領,如果在朝中沒有靠山,校長是不可能外放帶兵的,選調陸大進修「鍍金」,其實就是變相解除兵權。既然在1937年以後,沒有指揮過一個師甚至一個旅,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抗日戰績。

1941年春末夏初,黃百韜因為一篇小作文,遭到何應欽的欣賞,調往第三戰區擔任參謀長並晉升陸軍中將銜。本來顧祝同屬意的人選是郭寄嶠,不過何應欽已經推薦、校長已經簽批,也就只好接受了,畢竟之前兩人沒什麼交集和舊情。

就算到了三戰區,由於不被顧祝同了解和信任,黃百韜還是沒什麼實權的,意味著一不能指揮作戰,二不能上陣殺敵。而第三戰區在整個抗戰期間,基本就是被動地防守閩浙贛交界地區,大型戰役只有1942年的浙贛會戰,那會黃參謀長還沒到任呢。

1943年10月5日,原第25軍軍長張文清晉升集團軍副總司令,已得到顧祝同信任的黃百韜,被保舉為繼任軍長。而黃百韜擔任第25軍軍長後,該軍大部分的時間裡,都駐於江西贛州所屬的于都縣整訓。

那裡是贛南後方,幾乎沒機會再去前線殺鬼子,1945年2月起,日軍分南北兩路入侵贛南,贛州稀里糊塗就丟了,期間關於黃百韜和第25軍的作戰記錄,能夠查到的僅有這麼一條:

「5月29日,在南康數百名群眾的有力配合下,第25軍第108師在潭口李家山設伏,伏擊了由贛州城前往南康的日軍一部,擊斃日軍50餘人、傷數十人、繳獲戰馬4匹及彈藥一批」,這戰果都不如八路軍一個團級規模的伏擊戰。

即便是在後面的湘粵贛邊區作戰中,第25軍也是以預備隊的身份前出,並未實際參加戰鬥。縱觀黃百韜在抗戰期間的表現,有六年時間在各戰區的幕僚單位打醬油,根本沒有帶兵打仗的記錄,更拿不出來值得誇耀的戰果。

在擔任軍長的一年多時間裡,更是躲在贛南養精蓄銳,哪一條哪一戰能跟「抗日名將」能掛上鉤呢?若此,那這四個字也太廉價了。

「狼評」:黃百韜的抗戰表現毫無亮點,明顯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代表人物,某些人把他也包裝為抗日名將,恐怕是別有用心吧!

八、「武漢會戰殲滅日寇達26萬餘人」

抗戰歷次大型會戰的殲敵數字表格,在網上流傳甚廣,其中武漢會戰的戰果赫然是「殲滅日寇26萬人」,對於這個明顯違背歷史史實甚至軍事常識的數字,一直不理解是怎麼冒出來的,因為日軍投入作戰的初始總兵力才25萬人!

後來總算查到了真相,原來是武漢會戰結束後,軍委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出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於是25萬或者26萬的殲敵數字,從此滿天飛舞,每每刷到這樣的視頻,總是忍不住反問一句:那武漢最後怎麼還淪陷了?

道理明擺著,日軍投入作戰的初始總兵力,居然被第五、第九兩大戰區給全殲了,順便還幹掉了至少6000名補充兵(25.6萬麼),為什麼武漢會戰最後以失敗告終,武漢三鎮也淪於敵手,說不通啊!

顯然這個數字是參戰各部虛報戰果以後,軍令部錯上加錯統計出來的,多半也是為了宣傳,徐部長以下非常了解日軍戰力和戰場情況,連他們自己都不會信的,既然是錯到離譜的數據,如今翻來覆去地引用,有意思嗎?

武漢會戰日軍動用了兩個軍的九個師團,以及必要的配屬部隊,在長達數月的苦戰中,日軍各部確實進行了多次補充,但補充的主要是步兵大隊,累計也只有5萬新兵,不可能出現「25萬人都換一茬」的情況。

根據日軍戰報,第11軍戰場傷亡22336人(其中戰死4506人)、第2軍戰場傷亡9900人(其中戰死2300人),加上非戰鬥減員(病死900餘人)、以及海軍和陸海軍航空兵的損失人數,傷亡總計約35500人。

當然,這個數字又是明顯縮水的,筆者之前專門撰文考證過,根據多位歷史學者的研究,以及日本人不要臉的習慣,武漢會戰日軍傷亡數字應該在8萬人左右,而中國軍隊傷亡在40萬人左右,是比較合理的。

徐焰將軍研究認為,日軍損失應在10萬人左右,即傷亡5萬和病患5萬,但是無論採用哪個數據,斷不應該出現殲敵20餘萬的結論,否則既沒有正視敵人的兇悍,也褻瀆了抗日英烈的悲壯:鬼子這麼稀鬆,難道還要打上八年?

「狼評」:鬼子並不好打,幹掉一個落單的鬼子很容易,消滅一個中隊就很困難,如果是更大的建制,則我們的困難程度要呈幾何倍數增加,這是由日軍的合成戰鬥力所決定的,盲目虛誇戰果的野史,堪稱居心叵測。

九、「抗日名將薛岳晚年因交不起房租成為被告」

薛岳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比較能打的,作戰主動性和專斷性較強,畢竟除了校長和「恩公」陳辭修,其他大員都不怎麼放在眼裡,尤其是在一眾只會被動死守或者畏敵如虎的將領中,其抗戰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薛岳也很有錢,這一點千萬不要質疑,1933年5月經陳誠力薦,曾經反蔣而被迫閒居九龍的薛岳,直接出任第五軍軍長,自此一直擔任軍事主官:第七縱隊司令官、第一路軍代總指揮、第六路軍總指揮、滇黔綏靖公署主任兼貴州省主席。

武漢會戰之後的1938年12月初,薛岳晉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接替了陳誠的指揮權,1939年初兼湖南省主席,同年10月正式擔任戰區司令長官,至1945年第九戰區撤銷為止,薛岳掌管湖南軍政全權長達七年之久。

長期又管兵又管民,還管武器彈藥和作戰物資的分配,薛岳的權力之大超乎大家的想像,在那個年代,即便不用刻意貪腐,薛岳也已經是家財萬貫。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薛岳再被任命為徐州綏署主任,跟英勇善戰的華野對打。

在著名的萊蕪戰役中,坐鎮徐州瞎指揮的參謀總長陳誠,不顧薛岳的勸阻,強令北線的李仙洲兵團冒險南進,終於被華野「捉了五萬頭豬」。校長一時間氣急敗壞,又不方便懲辦陳誠,於是薛岳成為了替罪羊:「指揮無力,名聲低落,撤綏署主任之職,調任國民政府參軍長」。

薛岳懶得在南京擔任閒職受氣,跑去上海悠哉悠哉,反正不缺錢花,這一混就是小兩年,直到1949年1月,才被重新啟用任命為「廣東省主席」。薛岳自滬赴粵上任時,你知道帶了多少家財嗎?一列12節車廂的專列,塞得滿滿登登,甚至「連上海寓所的一把椅子都沒有丟下」

這些家財全部運往薛岳的老家樂昌,後來又轉運到香港,這還不算,薛岳在到任之前,一口咬定前任宋子文有1300萬港幣的省府經費「去向不明」,不拿出這筆錢堅不履職,宋子文著急赴美,只好破財免災,也就是說,薛岳還狠狠敲了「國舅爺」一筆。

所以一定要明白,能打仗和會搞錢這兩件事,在當年並不矛盾,既然薛岳「不差錢」,從海南逃台之後,又怎麼可能因為區區一點房租被告上法庭呢,不符合常理。

先說清楚,薛岳不僅在台北有「官舍」,另在嘉義縣竹崎鄉有多達九個房間的二層小樓,現在是對外開放的故居,這是有據可查的,既然如此,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薛岳在台北的「主委官舍」,之前是官方出資租用的某銀行公寓,李某某上台後裁撤了該委員會,停止撥付費用,於是薛岳只能自掏腰包,這是沒錢麼?然而某銀行受人指使,故意上漲和追索高額租金,薛岳不肯當這個「冤大頭」,遂於1993年被訴至法院。

「狼評」:一件普通的民事訴訟案件和政治鬧劇而已,哪來的那麼多家國大義在其中,跟抗日殺敵也無甚關係,野史反覆炒作此事,不知用意何在?相關情況介紹有些名詞不合適,不妨截個圖給讀者看看吧:


十、「馬占山的機槍連幹掉日軍半個聯隊」

電視劇《東方戰場》關於江橋抗戰的這一橋段,被剪輯的到處都是,有的點讚量數以十萬計:120個東北軍士兵人手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埋伏在江堤後面,然後突然躍起火力全開,一傢伙幹掉了日軍半個聯隊,觀眾看得爽得不要不要的。

1931年日軍入侵黑龍江的第2師團,每個步兵聯隊都經過了加強,滿編狀態下不低於3500人。如果在一次戰鬥中,被馬占山的部隊消滅半個聯隊,那就是1800人左右,而整個江橋抗戰的兩周里,日軍總傷亡不過1100人,這數怎麼可能對得上?

江橋抗戰的雙方損失情況,那是有數據可查的:「馬占山率部給進犯日軍以迎頭痛擊,日軍死傷1181人,其中傷亡軍官12人;東北軍戰鬥傷亡1100餘人,其中犧牲600餘人」。

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中將在戰後也承認,日軍在江橋遭遇頑強抵抗「損失千餘人」,此役馬占山投入了四個旅近2萬官兵,所取得的整體戰果,還不如一個並不存在的機槍連,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嘛?

訓練有素的日本關東軍,作戰通過大堤時,一不派斥侯兵偵察、二不架設重機槍迫擊炮進行火力掩護、三不留預備隊梯次前進,而是一股腦亂鬨鬨端著槍衝下河床,等著被伏兵的火力點名,這簡直是土匪的戰鬥素養!

就軍事常識來說,輕機槍也無論如何不能當衝鋒鎗使用,作戰中至少也是兩個人的機槍小組,有正副射手,還需要考慮彈藥的巨大消耗和戰場掩護問題,不可能出現一個連人手一挺輕機槍的編制。

抗戰時期,一個重機槍連100多號人,通常只配備6到8挺重機槍,如果全部裝備輕機槍,理論上也不能超過20挺:副射手、彈藥手、軍官、步槍兵總得都有吧?100多人的一個連抱著120挺輕機槍上戰場,也就抗日神劇的導演能編出來。

歷史文獻中對此有明確的記錄:「馬占山下令,由徐寶珍率2000餘人進駐江橋北端陣地,構築戰鬥工事,在橋南端布設地雷場,並把庫存的近百挺捷克式輕機搶加強給第一線作戰部隊」。

清楚了吧?是把100多挺捷克式輕機槍,特別加強給2000餘人的部隊,以厚其防禦火力,除去炮兵工兵部隊之外,大約是十多個戰鬥連隊總計獲得100挺輕機槍,平均每個步兵連加強了10挺左右,這才是靠譜的數字!

「狼評」:抗日神劇導演們的胡編亂造,畢竟還有進行藝術加工的藉口,可是歷史創作者如果把段子當成真相來宣傳,騙點讚事小,豈非是抗日神劇更加泛濫的幫凶?總得負起相應的責任來!

後記:

之所以花時間筆伐抗日野史,除了正本清源的習性使然,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便是隱約覺得,部分自媒體作者胡編亂造抗戰史,其實有故意的成分。

那就是刻意拔高正面抗日戰場的作用,是在迎合某種錯誤思潮,美化重慶方面的消極抗戰路線,誤導不太了解歷史的更多人群,其心可誅也。

又整理了五段經常刷到的抗戰野史,續完前篇,其實目前充斥某音的虛假段子,遠不止十個之數,也可能有未能發現的,希望志同道合的讀者在今後的時間裡,將其一一揪出。

總要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以慰那些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先輩,也警醒我們的後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