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初期的坦尚尼亞是如何發展的?

汲影說 發佈 2023-11-18T06:40:39.227481+00:00

「坦噶尼喀的非洲新聞界在獨立運動中從未像肯亞和烏干達的地方報紙那樣重要,但這種媒體確實出現在坦噶尼喀,也在打破舊的政治模式和提出新模式方面發揮了作用。」

英國殖民政府對媒體的嚴苛監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使得坦尚尼亞本土媒體缺乏活力,無法直接支援坦尚尼亞的民族獨立鬥爭。「坦噶尼喀的非洲新聞界在獨立運動中從未像肯亞和烏干達的地方報紙那樣重要,但這種媒體確實出現在坦噶尼喀,也在打破舊的政治模式和提出新模式方面發揮了作用。」

坦尚尼亞獨立初期,最重要的媒體政策就是完成殖民地媒體向本土媒體的轉型,然後政府逐步控制主要的大眾媒體,使媒體成為黨和政府施政的工具。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政府成立新的日報,改組坦噶尼喀廣播公司,通過立法和設置行政機構監管和引導媒體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媒體的本土化發展,發揮媒體鞏固政權、動員人民和推動國家建設的功能。

官方報刊的創立

坦噶尼喀獨立後,媒體轉型的第一個嘗試是《自由報》(Uhuru)的建立,「經過76年的殖民統治,尼雷爾領導坦噶尼喀人民在1961年12月9日獲得了政治獨立。」在獲得獨立的當天,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的黨報《坦盟之聲》正式更名為《自由報》,成為獨立後執政黨的第一份官方刊物。《自由報》在發刊詞中用斯瓦希里語向人民闡明了它的辦報目標,「神佑坦噶尼喀,同胞!獨立了!今天是最開心的日子!這是每一個非洲人生命中非常特殊的一天.....今天是最偉大、最重要的節日,是獨立日!.....今天是大喜慶的日子,它是一個節日,是報紙《自由報》的生日。這是人民的報紙.....它肩負著建設坦噶尼喀新國家的重任。它是全國的報紙。」

作為坦盟的黨報,《自由報》以政治評論文章為主,反對帝國主義,聲援其他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鬥爭,並且開闢了詩歌專欄,刊登讀者投寄的詩歌。由於《自由報》使用斯瓦希里語,並且價格便宜,主要受眾是社會中下階層群體。

與當時的英文報紙相比,在普通民眾當中更受歡迎。獨立後,尼雷爾發表在《非洲和國家》(MwafrikanaTaifa)的文章中說「坦噶尼喀的未來掌握在坦噶尼喀人民自己的手中。未來十年,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將依賴於我們的工作。」這一時期報刊紛紛發表文章慶祝國家獨立,強調坦噶尼喀人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鼓勵人民參與建設新的國家。

1961年,尼雷爾在斯瓦希里語黨報《自由報》上發表《就獨立致坦盟的信》,尼雷爾在信中指出,「坦盟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它是一個人民的組織,通過它,人民能夠且必須向政府傳達他們的需求和擔憂;通過它,政府能夠且必須向人民解釋政府正在做什麼及為什麼這樣做。」

而《自由報》作為坦盟的官方報刊,承擔起了政府和人民的思想交流渠道。1962年4月,坦盟成立了官方的姆瓦南奇出版社(MwananchiPrintingandPublishingCompany),通過新的出版公司,將《自由報》改為日報每天印刷出版並且籌備一份英文報紙。「尼雷爾希望通過一份英文報紙,讓國際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能夠理解並認同坦尚尼亞這個國家的問題。」

1964年4月,獨立後執政黨創立的第一份英文日報《民族主義者》(TheNationalist)開始出版,第一期同樣提出了該報紙的編輯目標,「這份報紙是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和政府的出版物。我們將以權威的方式為坦噶尼喀發聲,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必要的時候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因為我們相信,沒有批評,讚揚就沒有價值。」

通過《自由報》和《民族主義者》兩份官方報紙的建立可以看出,新政府並未打算在殖民當局官方報紙或私營報紙的基礎上發展媒體業,而是要通過兩份全新的官方報紙重塑報刊格局,打造自己的輿論陣地。這也標誌著坦尚尼亞獨立後媒體業轉型與重構的開始。

三蘭港電台的成立

三蘭港作為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中心,在坦噶尼喀獨立初期,「市場上有近一半的報紙都是在三蘭港出售的。」

首都報刊市場相對農村地區比較繁榮。「據估計,居住在首都的20萬人中有40%的人每天定期閱讀報紙。」

而通過下表可以看出,坦噶尼喀1965年的日報每日總印刷量只有53000份,總覆蓋人群只有20餘萬。與此同時,廣大農村地區卻因為交通不便和文盲較多無法接觸和閱讀報紙。由於獨立初期財政困難,政府只能優先建設中央的媒體,地方媒體很多因為缺乏資金而停刊。政府開始意識到,只有大力建設無線電廣播才可以讓新聞快速地覆蓋到大量人群。

英國統治時期建立的坦噶尼喀廣播公司在獨立前已經具有了良好的技術能力和覆蓋規模,沿海城鎮和內地主要城市都覆蓋了廣播信號,並且有面向學校的教育廣播。獨立之初,尼雷爾經常在重大節日或者重大事件中通過廣播向人民講話,廣播成為政府向人民傳達信息的重要渠道。例如1963年國慶日,尼雷爾全國廣播講話談及東非三國統一問題,國家建設的經驗教訓問題,冷戰中的國際局勢問題。「這次國慶日講話是總統通過說教來踐行領導職責的實例。」

新政度重視廣播的作用,但坦噶尼喀廣播公司處於半獨立的地位,不利於充當政府喉舌。不同於報刊,建設新的廣播電台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獨立初期,政府因為缺乏技術和管理能力暫時沒有接管坦噶尼喀廣播公司。1964年,坦噶尼喀成立了信息和旅遊部,媒體工作由部長瓦基爾(ZanzibariAbdulIdrisWakil)負責。

1965年,他向政府提出了解散坦噶尼喀廣播公司的提案,「廣播是國家進步的重要基礎。在坦尚尼亞,大多數人是文盲,他們不能閱讀或理解自己國家發生的事情,只有廣播才能教育所有的人。因此,收音機對我們來說是一項重要的資產,正確使用這項資產的唯一方法是把它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

政府一直希望將廣播電台國有化,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家經濟條件好轉,而且政府有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來運營廣播電台,於是該提案獲得通過,坦噶尼喀廣播公司(TBC)正式改名為三蘭港電台(RTD)。1965年,信息和旅遊部改為信息、廣播和旅遊部,三蘭港電台成為該部門的一部分,完成了國有化。1966年,三蘭港電台已經有4個廣播頻道,基本覆蓋全國。電台提供新聞、音樂、宗教、教育和商業廣告等內容,為民眾獲取信息和參與時政討論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

1964年組成坦噶尼喀大陸和桑給巴爾島聯合國家後,桑給巴爾島的廣播電台改名為坦尚尼亞桑給巴爾之聲,屬於三蘭港電台的一部分。桑給巴爾的廣播電台也執行國家大力發展教育的政策,重視教育和新聞廣播。由於桑給巴爾島有大量穆斯林民眾,宗教廣播仍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也開始為桑給巴爾之聲提供教育支持。此外,英國廣播公司通過提供英語課程來支持學校廣播。從1974年到1992年,當桑給巴爾沒有地方報紙的時候,坦尚尼亞桑給巴爾之聲成為了維繫當地生活方式和人際交流渠道的重要平台。

媒體管理

1965年坦尚尼亞臨時憲法的序言將言論自由列為一項基本人權,但其中並沒有明確保障新聞自由的表述。尼雷爾時期,政府負責管理新聞事務的最高部門一直在變動,原因主要是財政困難導致國家部門調整頻繁。獨立前夕,尼雷爾的總理辦公室負責管理新聞事務,1961年獨立後曾短暫地交由教育部管理,1962年到1964年是副總統辦公室,1964年至1967年是信息和旅遊部,1965年完成對坦噶尼喀廣播公司的國有化之後改為信息、廣播和旅遊部。1964年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作為一個自治單位,桑給巴爾地方政府設立了新聞、文化、旅遊和青年部,這個部門下屬的新聞局和廣播局負責管理桑給巴爾新聞和廣播事務。

政府部門頻繁的拆分組合使得媒體管理部門一直在變動,難以有效地落實媒體管理工作。在1968年以前,獨立後的坦尚尼亞並未制定專門的媒體法律,主要依靠行政管理來規範媒體業的活動,1964年東非報業有限公司旗下的日報《國家時報》因為報導坦噶尼喀軍隊政變的新聞被禁止在坦噶尼喀出版。1966年,斯瓦希里語報紙《世界報》被勒令停刊,原因是該報的主編馬蒂亞·坎博納的兄弟奧斯卡·坎博納涉嫌政變被政府罷免職務。

就連坦盟的黨媒《民族主義者》也有一位叫格雷·馬塔卡的新聞編輯遭到逮捕和判刑,「據說他替奧斯卡·坎博納充當密使,在隨後的叛國案審訊中,馬塔卡犯有陰謀推翻政府和暗殺總統的罪行,判處無期徒刑。」這對記者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刑罰。可見,在獨立初期,坦尚尼亞媒體管理機構能力偏弱,管理方式上主觀性較大,主要依靠參考其他法律來管理媒體。

參考文獻:

  1. 杜英.印度與東非國家關係研究(1964-2000)[D].華東師範大學,2011.
  2. 李環.坦尚尼亞大力發展民族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2.
  3. 陳力丹,周智秋.從管控到自由:坦尚尼亞新聞政策的緩慢變化[J].新聞界,2013(10).

[4]尼雷爾.尼雷爾文選:第二卷自由與社會主義[M].李琳,徐宜修,王磊譯.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5]威廉·埃傑特·史密斯.《尼雷爾》[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