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家成為高僧,卻因文字獄惹來殺身之禍

老街味道 發佈 2023-11-18T19:46:07.297579+00:00

前言文字獄自古有之。即使是皇帝,作詩也要小心。1323年,西藏有個年過半百的高僧在寺中題了一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過了不久,一道詔書從北京傳來,這個僧人被賜死。因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和尚,而是一個亡國的皇帝。

前言

文字獄自古有之。即使是皇帝,作詩也要小心。

1323年,西藏有個年過半百的高僧在寺中題了一首詩: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過了不久,一道詔書從北京傳來,這個僧人被賜死。因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和尚,而是一個亡國的皇帝。

一、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皇帝會作詩並不稀奇,大多數皇帝自幼受到精英教育,當然對這種雕蟲小技不陌生。但是能夠寫出真情實感並感動讀者的佳作,就不容易了。

詩人皇帝中,最有名的要數南唐後主李煜。

南唐滅亡之後,李煜的詞風大變,被王國維稱之為「血書」。其中一首《虞美人》最為著名: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晚清學者俞陛雲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評價李煜的虞美人時說過:

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廷,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

不加憫而被禍,指宋太宗趙光義聽到這首詞以後,猜忌李煜有復國之心,於是將其賜死。

當然,宋太宗未因這首詞就對李煜起了殺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吳越王錢俶倒是老老實實,據說也是被宋太宗毒死的。

宋太宗得位不正,連哥哥宋太祖的親兒子,自己的親弟弟,都設法害死。何況異姓的亡國之君呢?

李煜的故事還有續集,傳說李煜轉世為,同樣多才多藝,能作詩善填詞,最後也成了亡國奴。

二、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趙㬎

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後周的天下。多年以後,元朝人也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宋朝的天下。

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僅僅5歲的宋恭帝趙㬎獻城投降。他就是幾十年後,那個在西藏題詩被賜死的高僧。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好想問一下故鄉的人,孤山上的寒梅,花開花落了多少次呀?

林和靖,北宋名士,隱居於種梅養鶴,這裡代指故鄉人。前兩句化用了王維的絕句: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宋恭帝幼年被元軍虜往了元大都,此後再沒有回過臨安,因此後兩句寫道: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黃金台,指燕昭王招募人才的招賢台。意思是,我如今身在異鄉,估計再也回不到故鄉了。

19歲的時候,元世祖下詔派趙㬎入吐蕃(西藏)學習佛法。元代高僧釋念常曾經在《佛祖通載》中記載:

「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

趙隰入吐蕃後,竟然成為一代高僧,法號「合尊」。

詩中的黃金台,未必特指元大都,應該泛指「異鄉」。或者這是趙㬎當年在北京作的舊作,在西藏時期偶爾想起故鄉,於是書寫下來。

這首詩傳到元英宗耳朵里,給趙㬎惹來了殺身之禍。這一年趙㬎54歲,離開家鄉快50年了。

明朝瞿佑《歸田詩話》中,記錄這首詩還有一個版本:

黃金台上客,底事又思家。歸問林和靖,寒梅幾度花。

黃金台上異鄉之客呀,為什麼又思念家鄉?如果能回去,就問問林逋(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寒梅開了幾次花?

這首詩和李煜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都有思念故國之意,因此惹來猜忌也不奇怪。

三、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陳叔寶

亡國皇帝多了,能詩善詞者也不少。

南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也是一個大才子,不過他很善於奉承,作為一個亡國皇帝,他流傳下來的詩就令掌權者聽著舒服。

在隋文帝東巡時期的宴席上,陳叔寶作了一首《入隋侍宴應詔詩》: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 。


東封,指帝王登山封禪,昭告天下太平。司馬相如臨終前作《封禪文》,大拍漢武帝的馬屁,請其登泰山封禪。 八年後,漢武帝果然東至泰山行封禪事。

陳叔寶說,如今天下太平,您的功德與日月同光,您也可登泰山封禪了。

隋文帝楊堅對陳叔寶禮遇甚厚,陳朝亡國後,陳叔寶在隋朝生活了16年,52歲時病逝於洛陽。

結束語

清朝詩人趙翼說,國家不幸詩家幸,這句話用在一些皇帝詩人身上,也是如此。在國破家亡、歸為臣虜的時候,皇帝們也能寫出感人肺腑的的佳作。

然而,在詩歌中不善於隱藏真情實感的話,這些失勢的皇帝也惹來橫禍。 唐昭宗李曄不是亡國皇帝,但是受制於權臣。不甘心的他填了一首《菩薩蠻 》抒發心中的鬱結:

登樓遙望秦宮殿,茫茫只見雙飛燕。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
野煙籠碧樹,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

掌握大權的朱溫一看,這個李曄心有大志不可小視,於是殺了他另立其子李柷為帝。3年後,朱溫滅唐建立後梁。

@老街味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