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向前看,向內走

帆書app原樊登讀書 發佈 2023-11-21T01:19:05.352227+00:00

作者 | 帆書 · 瑾山月前段時間,網上一位二胎媽媽的吐槽,引起不少共鳴。好不容易盼著新冠過去了,甲流又來了;本以為一切都恢復正常了,現在才知道,生活里永遠有不正常。

作者 | 帆書 · 瑾山月

前段時間,網上一位二胎媽媽的吐槽,引起不少共鳴。


好不容易盼著新冠過去了,甲流又來了;


本以為一切都恢復正常了,現在才知道,生活里永遠有不正常。


話題評論區里,網友們紛紛跟帖:


奶茶店小老闆說:想著生意會爆,卻只有幾波報復性消費;


剛畢業的大學生說:疫情過去,可招工的單位一點不比去年多;


……


是啊,大疫已過,可生活里仍充滿了變數,每個人都迷茫無措。


曾有人問歷史學家許倬云:我們要如何擺脫這種無助?


許倬雲強調說:人要往裡走,安頓自己。


外界越是喧囂的,人越是要向內行走。


理性地看清現實,耐心地穩住日常,才能在「黑天鵝」頻發的今天,守好自己的天地。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看網上報導國內外局勢動盪,便悲觀地認為全世界都亂了;


聽同事說單位效益不好,便整天胡思亂想,無法安心工作;


聽朋友分析經濟形勢低迷,又像泄了氣的皮球,只想擺爛躺平……


外界聲音此起彼伏,人如果總隨波逐流,生活難免會焦慮慌張、不知所措。


唯有學會為生活降噪,才能靜下心來,看清出路。


1957年,許倬雲前往美國讀博,途經大西洋,忽遇暴風雨。


「牆」一樣的浪頭打來,所有人都慌了手腳,他也隨眾四處亂跑。


這時,有人開始宣揚「末日論」,哀嚎著說大家都會死去。


許倬雲聽罷,更是在恐慌後,難過不已,陷入絕望。


關鍵時刻,船長挺身而出,嚴厲要求大夥冷靜對待。


他立刻做好分工,把船員分成幾個小組,有的啟動應急措施,有的安撫乘客,有的向外申請救援……


最終,全員安全著陸,無一人傷亡。


事後,許倬雲再回憶起這件事,忍不住感慨道:「不管遇到什麼,都不能讓外界把自己攪亂。」



生活里,總有各種「唱衰」之音,攪亂我們的心緒。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過兩個概念——關注圈、影響圈。


關注圈,是我們很關注卻無能為力的事,比如單位政策、房價漲跌、投資環境;


影響圈,是我們應該關注並能改變的事,比如學歷、能力、認知、情感。


與其擔心明天會不會變得更好,不如只有把目光聚焦在影響圈,做好當下每一件小事:


有規劃地培養自己,多學一門技能,多考一個職稱,多讀一本好書;


踏實地做好手頭工作,走訪客戶,洽談項目,做幾個漂亮的方案;


耐心地陪伴家人,陪孩子看看書,對伴侶多一些關照。


生活從來是自己的,不必總是向外張望。


認清現實,築好堤壩,才能在浪頭打來後,不被洪流捲走。




過去三年,我們見證過太多:單位裁員,父母住院,孩子停課……


而如今呢,我們日盼夜盼的「正常」回來了,但「危機」卻從未走遠。


工作上,仍有突如其來的變動;生活中,仍有不少失控場面;想做的事,還是有意外的阻礙。


失望、憤懣、迷茫、焦慮……仍像無數條藤蔓,緊緊裹住惶惶不安的我們。



但作家廖一梅有句話說的好:


「人該有一種力量,從泥土裡把自己拔出來。」


不管當下境遇如何艱難,人總是要相信自己是能有所作為的。


前幾天,看戴錦華老師的訪談,觸動很大。


剛剛過去的2022年,她遭遇了事業瓶頸、母親離世、身體不適等各種「難」。


她沮喪過、絕望過,時常在黑漆漆的屋子裡,一個人從黃昏坐到大天亮。


可唉聲嘆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人要活著,就不能一味消沉下去。


戴錦華痛定思痛,逼自己打起精神,走出去做事。


這一年,她去電影節做評委,在線上和網友互動,給全國大學生辦線上講座。


閒暇時,就在家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運動。


她就這樣用工作和愛好把日子填滿,漸漸擺脫了過去的悲痛和迷茫。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沙漠裡有種叫駱駝刺的豆科植物。


它不過40厘米高,但根系卻深達30米,廣達500平,即使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存活。


植物如此,人也一樣。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場,只有向下紮根,向內生長,才能沉澱能量,應對生活的冰霜。


我見過失業的白領,放下體面去當外賣員,一樣養活的起自己;


我見過破產的小老闆,凌晨推著早餐車出攤,還夠了欠下的錢;


我也見過通宵備考的大齡考研人,一天做三份兼職的老父親,帶著孩子趕夜市的小夫妻……


他們,就像駱駝刺,在生活這片荒漠上,紮根、發芽、成長:


競爭壓力大,就深耕自己提升能力;生活變數多,就穩住心緒沉著應對。


就像戴錦華老師說的:「越是晦暗不明的時刻,越要有謹慎的樂觀和強烈的希冀。」


命運向來跌宕,活著總有坎坷。


但人只要提著一口氣,就一定能走到明天。





過去一年,經常有讀者向心理學家李松蔚傾訴生活的不如意:


沒工作的,被「底層社畜沒前途」的論調,困住了手腳;


有工作地,又被「經濟紅利已過期」的聲音,搞得絕望;


外界的一點變化,人群里的一點聲音,就令他們坐立不安,情緒緊張。


每當這時,李松蔚絕不會隨口說一句「一切都會好起來」。


因為他知道,生活本就充滿不確定性,誰又能保證別人的明天更好?


他會這樣回覆:我祝你具有「在不確定中,好好生活」的能力。


不知道你見沒見過海岸邊的消波塊?


這是一種人工設置的邊界,用正四面體的水泥塊排列成一道防線,吸收海浪拍打的衝擊。


不管風浪多大,它都能區隔出一塊平穩的水域。


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日子裡並沒有那麼多大起大落,但卻是充滿了小坎坷,小麻煩。


唯有為自己打造一排消波塊,才能在外界的不確定中,做好確定的自己。



「如何才能避免危機」?


「怎麼才能東山再起」?


「如何讓生活恢復正常」?


面對這些問題,與其過度擔心,不如行動起來。


如果你是老闆,多與同行交流,多向高人請教,規劃出清晰的發展路線;


如果你是白領,做好分內工作,多學幾門技能,拓寬就業道路;


如果你失業了,也別心急,完善簡歷,學習技能,多做嘗試,而後慢慢起步。


世界太喧囂,信息太雜亂,我們能做的,就是走回自己的日常:


好好吃飯,好好休整,安撫自己,穩步前行。


到那時,生活的「不確定」或許還在,但你已不懼風雨。




曾有人質疑「向內走,安頓自己」,是對現實的逃避。


對此,許倬雲解釋說:


往裡走是努力充實自己,拿自己的身體能用的部分、心智能用的部分,都動員出來,以備度過將來更深的難關。


我知道,這幾年大家都不容易。


你負重前行了很遠,吃過苦頭,受過為難,已經很累很累了。


期盼的日子回來了,卻遠沒有幻想中的驚喜。


內心的期盼或許落了空,付出的努力似乎也沒帶來希望。


但請相信,生活一定會向好發展,但也難免有陣痛期。


只要你一天比一天好,未來就不會太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