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未參加淮海戰役的許世友,決意要排演一部淮海戰役的話劇

覃仕勇說史 發佈 2023-11-21T18:38:18.581442+00:00

在許世友的關心和過問下,沈西蒙後來寫出了傳世之作《霓虹燈下的哨兵》。他是上海人,出生於1919年,當時西風東漸,他的家庭開明,兄弟主動接受西方文化,自小都起了英文名。

電視連續劇《上將許世友》的第18集有這樣一個情節:許世友親自送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沈西蒙去八連體驗生活,要他把八連的事跡創作成一台話劇。在許世友的關心和過問下,沈西蒙後來寫出了傳世之作《霓虹燈下的哨兵》。

說起沈西蒙,來頭可真不小。

他是上海人,出生於1919年,當時西風東漸,他的家庭開明,兄弟主動接受西方文化,自小都起了英文名。

他的哥哥的英文名為DAVID,音譯為漢文名為沈大威;他的英文名為Simon,音譯為沈西蒙。

沈西蒙在讀中學時接觸到了魯迅、茅盾、柔石等進步作家的作品,心房裡萌發出了革命的種子。

當曹禺、田漢等進步作家翻譯出高爾基的《母親》、《底層》和易卜生的《娜拉》等著名話劇後,沈西蒙積極參加救亡文藝團體「揚帆社」,在高爾基的《母親》中扮演鮑維爾。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次年,上海成為了孤島。沈西蒙悲憤莫名,創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劇本——《好男要當兵》,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這之後,沈西蒙一發不可收拾,源源不斷地推出《紅小鬼》《重慶交響樂》《甲申記》《鹽城之戰》《花子街戰鬥》《戰線》《楊根思》等優秀話劇。

其中的《戰線》後來又改編成電影《南征北戰》,成為建國以來戰爭題材的優秀、經典影片之一。

執筆創作《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時間是1960年,當時,沈西蒙已經擔任了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但為了寫好八連的戲,他背起了背包,到好八連當普通一兵,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認真體驗生活。

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北京演出時,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都到場觀看,並給予很高的評價。該劇也因此成為了六十年代前期話劇創作的代表性劇目。全國各地競相上演,觀眾叫好聲一片。到了1964年,《霓虹燈下的哨兵》被改編並拍成電影,同樣成為了建國以來的優秀影片之一。

但是,隨著京劇《紅燈記》和京劇《智取威虎山》優秀劇目的面世,先是上海《解放日報》在1965年3月16日發布的文章中稱京劇《紅燈記》「樣板」和「樣板戲」,接著,《人民日報》在1966年10月24日的文章中又稱京劇《智取威虎山》為「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而到了1967年5月1日,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8個劇目參加在北京舉行革命現代戲會演,並大獲成功,之後,便形成了「八大樣板戲」獨霸舞台,「八億人民八個戲」的現象。

老覃在昨天寫的《1967年,許世友被毛主席召見,回來後說:要我當總長,我寧肯跳江》一文提到,許世友上將當被問到是不是「要當總長」時,他稱自己是「丈八長矛的角色」,絕對當不了總長。

就是這樣一個「丈八長矛的角色」,也看出了這種樣板戲「一花獨放」社會主義文藝現象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他找到了沈西蒙,交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把淮海戰役寫成話劇,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歌頌人民戰爭,歌頌廣大指戰員。」

他鼓舞沈西蒙等文藝工作者,說:

「咱們甩開膀子干,干好了,不比八個樣板戲差!」

在許世友的大力支持下,劇本很快就完稿了。

但是,話劇團的很多主要演員都轉業了,人手奇缺。

許世友大筆一揮,從八一廠借來了劉江、里波、張勇手等一大批著名演員前來南京參加排演。

觀眾對這個真實反映淮海戰役全貌的話劇充滿了期待。

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個劇終於沒能演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