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審查與超級英雄道德:蝙蝠俠不殺原則的背後故事

66號6樓 發佈 2023-11-22T00:52:29.783456+00:00

蝙蝠俠是美國DC漫畫宇宙的標誌性人物,也是美國動漫的國民級人物。與美國動漫的其他超級英雄相比,蝙蝠俠並沒有超能力,只是一個普通人,依靠科技裝備來與反派人物對抗。蝙蝠俠有一個著名的「不殺原則」,指他在打擊犯罪和維護正義的過程中,堅持不主動殺害罪犯或敵人。

蝙蝠俠是美國DC漫畫宇宙的標誌性人物,也是美國動漫的國民級人物。與美國動漫的其他超級英雄相比,蝙蝠俠並沒有超能力,只是一個普通人,依靠科技裝備來與反派人物對抗。

蝙蝠俠有一個著名的「不殺原則」,指他在打擊犯罪和維護正義的過程中,堅持不主動殺害罪犯或敵人。這一原則在蝙蝠俠的漫畫、電影和其他媒體作品中被廣泛強調,並成為他的道德準則之一。

一般認為,蝙蝠俠秉持不殺原則是因為家庭悲劇和道德自律。

蝙蝠俠在年幼時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歹徒殺害。這場悲劇成為了他追求正義的動力,但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心理。蝙蝠俠不想自己變成一個殺人犯,也不想讓別人經歷他的痛苦。他相信法律和正義,而不是以暴制暴。

此外,蝙蝠俠尊重法律和社會秩序。他知道自己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死,只能把罪犯交給警方和法庭處理,每個罪犯都應該接受審判,並且相信人們有權利悔過和改變。蝙蝠俠也知道自己如果殺人了,就會失去警方和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同時,蝙蝠俠還意識到,如果他開始殺人,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殺人可能導致更多的復仇和報復,使整個社會更加暴力和腐敗。他希望通過示範非暴力和合法手段來改變社會,以期鼓勵他人效仿他的行為。

可以說,蝙蝠俠的不殺原則凸顯了美國社會中對法治的重視和法律體系的運作。甚至可以說,蝙蝠俠及其不殺原則,是一種美式價值觀的宣傳。

然而,蝙蝠俠的不殺原則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它是在蝙蝠俠系列漫畫的歷史中逐漸發展和確立的。

1939年,蝙蝠俠首次亮相於《偵探漫畫》第27期,由Bob Kane和Bill Finger創作。由於當時漫畫行業的審查較為寬鬆,蝙蝠俠的角色定位和道德準則尚未完全確立。初始版本的蝙蝠俠並沒有明確的不殺原則,他在追捕犯罪分子時可以使用致命武力。

比如,《偵探漫畫》第30期,蝙蝠俠從一棟高樓上將犯罪分子推下去,暗示對其造成致命傷害;《偵探漫畫》第32期,蝙蝠俠使用槍枝打死了一個名為Doctor Death的反派角色;《偵探漫畫》第35期,蝙蝠俠在與犯罪頭目Boss Maroni的追逐中,導致Maroni被一桶腐蝕性酸液擊中,致使其嚴重受傷甚至死亡。

1940年代,在蝙蝠俠的早期故事中,蝙蝠俠的行為逐漸受到審查和限制,以適應當時漫畫產業自我審查機構(Comics Code Authority)的規定。這一時期,美國出現了反對漫畫的運動,認為漫畫會帶壞兒童和社會風氣。為了應對這種壓力,美國漫畫協會制定了一套漫畫審查法典,其中規定了超級英雄不能殺人等內容。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尤其是兒童讀者,漫畫公司也傾向於創造更加正面和友好的超級英雄形象。因此,蝙蝠俠開始避免使用致命武力,轉而依賴智慧、科技和身體能力來對抗罪犯。

1950年代,在這一時期,蝙蝠俠的故事更加強調偵探元素,凸顯他作為調查員和執法者的角色。這種轉變有助於強調他通過法律手段將罪犯繩之以法,而不是使用致命武力。

1960年代,在蝙蝠俠的電視劇和動畫系列中,蝙蝠俠的不殺原則得到進一步強調和擴展。這些作品塑造了蝙蝠俠作為正義英雄和榜樣的形象,他遵循著道德準則,不主動奪取生命。

1980年代,Frank Miller的漫畫作品《黑暗騎士歸來》對蝙蝠俠的形象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黑暗騎士歸來》中,蝙蝠俠退休多年後回歸,面對日益墮落的哥譚市。儘管他使用了更加暴力的手段來對抗犯罪,但他仍然堅持不殺原則,盡力避免殺害罪犯。《黑暗騎士歸來》引發了對蝙蝠俠的道德困境的討論和爭議,這個故事被認為是對超級英雄漫畫的重要貢獻之一,並對後來的蝙蝠俠漫畫和電影產生了深遠影響。

1990年代至今,在蝙蝠俠的漫畫、電影和其他媒體作品中,不殺原則成為了蝙蝠俠的核心道德準則之一。儘管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有例外,但他通常努力遵守這一原則,強調使用非致命手段來制止犯罪和維護正義。而隨著美國贏得冷戰,以及經貿文化交流的的全球化發展,美式價值觀開始被輸出到全世界。蝙蝠俠作為美式漫畫超級英雄的代表性形象,其不殺原則成為了美式法律和人權觀念的形象代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