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柏林圍牆」:尼科西亞,為何被「兩國」作為共同首都?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3-11-22T09:52:50.449612+00:00

二戰結束後,國際地緣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在冷戰對抗、民族獨立浪潮影響,一些國家發生分裂,他們的首都也在對抗中一分為二,諸如柏林、耶路撒冷等。這些「分裂首都」,城市被高牆和鐵絲網阻隔,撕裂成兩個部分。近在眼前的城市另一邊,如果想要到達,卻難比登天。


二戰結束後,國際地緣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在冷戰對抗、民族獨立浪潮影響,一些國家發生分裂,他們的首都也在對抗中一分為二,諸如柏林、耶路撒冷等。


這些「分裂首都」,城市被高牆和鐵絲網阻隔,撕裂成兩個部分。近在眼前的城市另一邊,如果想要到達,卻難比登天。


▲德國柏林圍牆


到20世紀末,隨著兩德統一等地緣格局的變化,這些分裂城市大都融合統一,但賽普勒斯島上的尼科西亞卻分裂至今。


作為賽普勒斯島的政治經濟中心,尼科西亞被兩個政治實體控制,中間是聯合國劃定的停火線(綠線),由維和部隊控制。


▲賽普勒斯


因此,尼科西亞出現了兩個市政府、兩套市政系統,成為如今全球唯一一座同時被兩個政治實體當做首都的城市。


▲尼科西亞的分裂


如今分割城市的「綠線」依舊存在於城市之中,更深深刻印在城市南北兩側居民的心中。賽普勒斯版的「柏林圍牆」究竟如何形成?被撕裂的尼科西亞,當地的居民又如何在特殊的環境中生存呢?


▲隔離區




一、上帝與真主的交鋒


賽普勒斯島面積9251平方公里,地處西亞、北非和東南歐的交界地帶。最早對這裡產生影響的是希臘人。


公元前3000年,希臘就發展出了較高的文明,希臘地形破碎、平原較少,因而形成了大量城邦國家。


為滿足生存需求,希臘人在東地中海沿岸建立殖民地,進而形成新的城邦國家。早在公元前2500年,希臘人就來到賽普勒斯,在今尼科西亞建立了萊德拉城邦。


▲賽普勒斯位於地中海東部


希臘人之後,亞洲大陸上崛起的亞述、波斯、馬其頓、羅馬等政權又先後控制賽普勒斯,但島上的居民主體始終是希臘人。


公元3世紀,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官方確立為國教,賽普勒斯全島皈依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治理下,尼科西亞進一步發展,成為賽普勒斯全島的中心城市。


隨著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以及7世紀伊斯蘭教在西亞地區興起,當時被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統治的賽普勒斯成為東正教會的勢力範圍。


▲拜占庭帝國


11至13世紀,在羅馬教廷的號召下,歐洲天主教國家組成十字軍,接連九次對西亞多地發動東征。


在「異教徒」面前,天主教和東正教徒聯合起來,賽普勒斯島為十字軍提供了大量援助和後勤補給。公元1192年,十字軍建立賽普勒斯王國,首都就位於尼科西亞。


十字軍東征的同時,原來居住在亞洲內陸的突厥人開始向西遷徙,其中的烏古思部落來到小亞細亞東部,臣服於當地的羅姆蘇丹國。


▲十字軍東征


1299年,烏古思部落首領奧斯曼建立政權,控制了亞細亞半島東部,並不斷向西擴張,將生活在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希臘人不斷向西擠壓。烏古思部落隨著實力增強不斷吸納融合周邊民族,形成土耳其人。


公元1453年,已控制巴爾幹及小亞細亞大部的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小亞細亞成為土耳其人生活的核心區。


十字軍退潮後,靠商業發家的威尼斯在1489年控制了賽普勒斯,尼科西亞依舊是全島中心城市。威尼斯人首次給尼科西亞修築了圓形城牆,將其作為東地中海的重要商貿城市進行經營。


▲尼科西亞


1571年,奧斯曼帝國從威尼斯人手中奪取賽普勒斯,尼科西亞依舊是該島的政治經濟中心。


與此前的多次島嶼易手不同,賽普勒斯緊鄰土耳其人的聚居區,雖然希臘人為主的東正教徒依舊占全島人口多數,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不斷遷來,兩族形成了雜居的狀態。


▲奧斯曼帝國


由於兩大民族的語言、宗教和生活習俗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熟,加上奧斯曼帝國的宗教寬容政策影響,很長時間裡兩大民族雖有矛盾但仍能和平共處。在全島第一大城市尼科西亞城中,既有賽普勒斯人的基督教堂,也有土耳其人的清真寺。


17世紀末,奧斯曼大軍在中歐折戟,轟轟烈烈的擴張戰爭隨之結束。由於土耳其人有義務在奧斯曼帝國軍隊中服役,戰爭徵召造成賽普勒斯的土耳其人數量不斷波動。18世紀初全島人口約7萬,其中土耳其裔占28%左右。


▲賽普勒斯島上的不同民族


此後奧斯曼帝國逐步衰落,歐洲各國則通過改革和工業革命不斷發展,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奧斯曼帝國變成歐洲列強砧板上的魚肉。


1832年,希臘人經過11年的獨立戰爭,在英法等國支持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獨立。希臘人意圖讓奧斯曼帝國境內所有信仰東正教的地區獨立,建立希臘人主導的新國家,其中自然就包括賽普勒斯。但當時的希臘人實力有限,這種構想無法實現。


▲希臘的擴張


作為戰略要地,意圖控制賽普勒斯的不只希臘和土耳其。19世紀末,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其中最重要的當屬英屬印度。為了加強英國本土與英屬印度的聯通,英國控制了位於埃及的蘇伊士運河,而為了提升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保證,英國必須控制賽普勒斯。


1878年,英國迫使奧斯曼帝國讓渡賽普勒斯的管制權。賽普勒斯主權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但這座島嶼實際上已變成英國人的領地。此時全島人口約10萬,其中土耳其裔占35%。


▲英國控制賽普勒斯


英國管治時期,受19世紀末的民族思潮影響,賽普勒斯的希臘族群中產生了與希臘合併的「意諾西斯」運動(Enosis)。


為穩固統治,英國於1882年在賽普勒斯設立「立法委員會」作為當地立法機關。


該委員會由6名英國官員、9名希臘人和3名土耳其人構成。英國意圖聯合島上土耳其人,壓制占多數的希臘裔居民。在英國的統治下,希土兩族的矛盾日益尖銳。


▲賽普勒斯


1922年,奧斯曼帝國因在一戰中戰敗而滅亡,帝國領土上誕生了共和制的土耳其共和國。依據土耳其與戰勝國簽訂的《》,賽普勒斯在1923年被正式割讓給英國,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尼科西亞成為英屬賽普勒斯總督駐地。


▲《洛桑條約》




二、被撕裂的島嶼


1945年後,大英帝國的實力在二戰中大為折損,大片英屬殖民地趁機獲得獨立。


賽普勒斯位置重要卻體量小,沒有能力掀起大規模獨立鬥爭,英國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裡。作為島上兩大民族的母國,土耳其因為塞島土族人口較少,起初並未關心這裡。


希臘在19世紀產生了建立「大希臘國家」(偉大理想)的構想,但受國力制約,直到二戰後希臘也並未回應或支持希裔賽普勒斯人的「意諾西斯」運動。


▲希臘人的「偉大理想」


塞島上的希族不再忍耐,於1955年成立組織發起武裝獨立鬥爭。英國人隨即扶持土族對抗希族,這讓賽普勒斯局勢更加複雜。


首府尼科西亞是希土兩族爭奪的焦點,曾經混居的街區變成兩族武裝的修羅場。為了平息希土兩族衝突,英國駐軍司令當時用綠色筆在尼科西亞的地圖上規劃停火線,形成分割城市兩族武裝的綠線(Green Line)。


▲尼科西亞街道上的族群對峙


塞島亂局引來希臘和土耳其的關注,此時島上約80%的人口為希臘裔,土耳其裔占18%左右。希臘轉而支持「意諾西斯」運動,意圖合併塞島。


眼見無力回天,英國與希土兩國、賽普勒斯希土兩族共計三國五方於1959年簽署《蘇黎世-倫敦協定》。


根據協定,獨立後的賽普勒斯總統由占人口多數的希族擔任,副總統由土族擔任,二人均有最終否決權。內閣、議會、軍警及司法系統中,希土兩族均按比例分配職位。


▲簽署《蘇黎世-倫敦協定》


英國在島上保留兩處總面積為254平方公里的基地區,主權屬於英國。希臘和土耳其也被允許派駐不超過1000人的部隊到島上,這給予了英希土三國軍事介入塞島的機會。


1960年,賽普勒斯正式獨立,實行共和制,希族的東正教大主教馬卡里奧斯三世出任首任總統。馬卡里奧斯是「意諾西斯」運動的重要領導者,他深知《蘇黎世-倫敦協定》留下了諸多弊端。


▲英國基地區(紅色)


希族認為土族不到總人口的20%,卻在各部門分去了30%~40%的職位,顯然是「給的太多」。土族則認為希族幾乎壟斷了國家主要職位,土裔只能得到副職,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賽普勒斯獨立後,尼科西亞被確定為首都,諸如總統府、議會等重要機構均設置在此,城市的範圍突破城牆限制而不斷擴大。


▲尼科西亞範圍擴大


作為賽普勒斯最重要的兩個鄰國,希臘和土耳其的關係始終難以調和。兩國在文化、宗教、歷史問題上矛盾重重。


希臘將本民族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看作不堪回首的過往,土耳其則認為希臘在20世紀初藉助英法的力量入侵並掠奪土耳其領土。即便兩國在二戰後都加入西方陣營,但希土之間關於東地中海地區的地位博弈始終沒有停止。


▲希臘封堵了土耳其西部的出海通道


希土兩國的矛盾傳導到賽普勒斯的希土兩族身上,兩族沒能在尼科西亞握手言和,反倒是在議會等機構中衝突不斷。希臘和土耳其也在背後暗自扶持本族勢力,尼科西亞變成了兩國四方的暗戰博弈場。


▲尼科西亞城牆


1963年12月21日,尼科西亞爆發了「赫姆斯街事件」,聯合政府中的土族退出聯合政府,兩族隨即爆發嚴重的武裝衝突,尼科西亞再度陷入戰亂,最終只得由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才暫時平息了事態。


1966年,希族人數占優的賽普勒斯議會通過決議,將希臘國歌《自由頌》作為賽普勒斯國歌。這一舉動引來土族強烈不滿,這不僅無視了土族的民族情感,《自由頌》歌頌希臘人反抗奧斯曼帝國,將土耳其人視為侵略者的內容也讓土族無法接受。


希土兩族始終不能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激進的希族甚至只把獨立當作通向「意諾西斯」的中間步驟。而希臘軍方在1967年上台執政後,因獨斷專治造成希臘經濟衰退,為挽回民心希臘軍政府大力推動賽普勒斯與希臘合併。


▲賽普勒斯無法擺脫希土兩國影響


1974年7月15日,尼科西亞市區的賽普勒斯總統府突然遭到炮擊。希臘支持的「意諾西斯」份子發動政變,推翻馬卡里奧斯總統並扶持支持希塞統一的桑普森上台。


希臘的行為讓塞島土族深感擔憂,政變5天後土耳其以保護土裔民眾為由出兵賽普勒斯。


土軍出擊讓希臘軍政府陣腳大亂,7月22日,希臘軍政府在民眾的反對聲中倒台,賽普勒斯親希臘的桑普森政權隨之垮台。


▲土軍入侵


在聯合國及英美兩國的壓力下,土耳其也被迫同意和談。但缺乏誠意的土耳其在談判期間持續向賽普勒斯增兵,談判最終破裂。


土耳其於8月14日展開進攻,當天土軍在尼科西亞與賽普勒斯希族武裝發生交火,土軍將對方擊潰並控制尼科西亞北部。至8月17日土耳其暫停推進,此時土軍已占領了賽普勒斯37%的領土。


▲戰前民族分布(藍色希族人口占優,紅色土族人口占優)


為此,聯合國維和部隊只得將原本分割尼科西亞的「綠線」擴展為橫貫賽普勒斯全島,全長301公里。


土耳其的入侵徹底破壞了希土兩族長達四個世紀的雜居歷史,「綠線」以北近20萬希族淪為難民,被迫逃往南部希族控制區;「綠線」以南的8萬土族逃往北部,最終形成「兩族」隔「綠線」對峙的局面。


▲土軍驅逐希臘裔難民




三、「兩國」對立


1975年2月,在土耳其支持下,塞島土族在尼科西亞北部成立「賽普勒斯共和國土耳其族邦」。此前被希臘軍政府推翻的馬卡里奧斯總統四處奔走,希望維持賽普勒斯的統一。


馬卡里奧斯認為,既然希土兩族在戰爭後已經從雜居變為南北「分居」,不如在塞島南北分別成立土裔邦和希裔邦,兩者進而組成聯邦制國家。


▲馬卡里奧斯


但人口占塞島18%的土族認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1977年馬卡里奧斯總統去世後,兩族談判陷入僵局。


尼科西亞是唯一一座被兩族分割占領的賽普勒斯大城市,由於其核心的政治經濟地位,城南有希族掌控的賽普勒斯各政府部門,而土耳其邦則在城北成立了自己的地方政府,並將北尼科西亞作為土耳其邦的首府。


▲分裂


1983年11月,土族宣布成立「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原賽普勒斯副總統、土族出身的登克塔什成為「北塞」首任「總統」。


北尼科西亞被「北塞」認定為首都,南尼科西亞則繼續作為希族控制的賽普勒斯的首都,尼科西亞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被兩個政治實體同時當做首都的城市。


▲登克塔什


分裂格局形成後,希族占主體的賽普勒斯繼續保有聯合國席位,並被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聯合國成員國認定為賽普勒斯島唯一合法政府。


「北塞」僅得到了土耳其承認,土耳其在北塞駐軍超過3萬,確保其不被希族控制的賽普勒斯吞併。


賽普勒斯堅決不承認北塞地位,激烈的族群矛盾讓兩個政治實體劍拔弩張,在此環境下,尼科西亞被徹底撕裂。


兩族沿著綠線在城市中構建隔離牆、水泥樁、鐵絲網和壕溝,原本暢通的條條街道被人為切斷,原來繁忙的尼科西亞機場因為地處分界線而被廢棄。


▲廢棄的尼科西亞機場


上世紀80年代,城市中的緩衝區是不可逾越的,如果要從尼科西亞南部的一條街道去北部的另一條街道,跨境者需要先乘汽車到拉納卡機場,乘飛機到希臘雅典,再從雅典乘飛機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再從那裡乘飛機到尼科西亞北郊的埃爾詹機場。實際行程2500千米,才能到達離出發地不足10米的目的地。


隨著分裂局面的固化,賽普勒斯原有的尼科西亞市政系統繼續服務城市南部地區,「北塞」則在北尼科西亞建立了新的市政系統,尼科西亞南北兩端,逐漸形成各自獨立的交通、教育、郵政等系統。


▲北尼科西亞的「北塞」最高法院


希臘在文化和宗教上屬於西方,且土耳其出兵賽普勒斯的行為被許多國家看作入侵,因而「北塞」僅得到土耳其一國承認,其他國家均將其看作土耳其的傀儡,因而只承認希臘裔控制的賽普勒斯為全島合法政府。


受此影響,希族控制區能夠自由的與全球各國進行貿易。上世紀80-90年代,賽普勒斯經濟以農產品出口為主,主要貿易夥伴為希臘和原宗主國英國。


▲南尼科西亞的賽普勒斯總統府


藉助英希的關係,賽普勒斯在80年代與歐共體建立關稅同盟,為了讓賽普勒斯經濟進一步融入歐洲,歐共體向賽普勒斯提供了兩輪經濟援助,「北塞」因不被承認,未能享受到援助。


90年代後,賽普勒斯經濟進一步優化轉型,成為旅遊業、服務業以及輕工業占據其經濟總量的七成。


▲賽普勒斯利馬索爾港


良好的經濟發展也展現在賽普勒斯的城市建設上,首都尼科西亞道路寬闊,商業區十分繁華。而「北塞」因為不受國際社會承認,經濟發展主要為農業,進出口夥伴只有土耳其。且「北塞」使用土耳其貨幣,土耳其的經濟通脹也隨時會影響「北塞」。


北尼科西亞城市發展水平明顯滯後於南尼科西亞,橫亘與城市中的綠線地帶,更是阻斷了北尼科西亞與南尼科西亞經貿人員往來,城市北側的發展如一潭死水。


▲北尼科西亞市政府


南尼科西亞的希臘裔民眾也並未忘記北方,1996年8月11日,從北部逃亡到南部的希族難民在隔離帶一側遊行示威,要求土軍撤出賽普勒斯,並歸還他們在北方的家園和財產。


一個名叫塔索斯·艾薩克的希族難民翻過鐵絲網衝進緩衝區時,被一群土族示威者活活打死。


同月14日,艾薩克葬禮舉行後,數百名民眾衝到緩衝區把一隻花環放在艾薩剋死亡的地方,一位名叫索羅姆斯的追悼者想爬上旗杆抗議,被土族武裝開槍擊殺。


▲「北塞」土族武裝


兩起事件都被緩衝區巡邏的聯合國官兵所目擊,但事後沒有一人遭到「北塞」方面的起訴,兩族關係依舊是難解的結。




四、未來?


進入21世紀,尼科西亞南北兩側繼續在不平衡中發展,聯合國也並未放棄努力。2002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建議地位平等的土族邦和希族邦合併為統一的賽普勒斯。總統由兩族輪流擔任,議會則由兩族平分。


雖然土族投出了65%的贊成票,希族確認為土族的人口占比不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以75%的反對票否決了提案。


▲希族地區經濟發達


眼見此時賽普勒斯加入歐盟的談判順利推進,「北塞」決定放鬆持續近30年的封閉政策,相繼拆除了尼科西亞綠線上的五處街壘,允許希族人和外國人定時進出。


▲尼科西亞南北過境點(圖片@成為弗蘭克)


2004年,賽普勒斯成功加入歐盟,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前景,與「北塞」的經濟體量進一步拉大。


2007年3月,「北塞」拆除了己方一側設置在萊德拉大街的街壘。不久後,賽普勒斯也拆除了隔離牆,曾經橫貫尼科西亞南北,卻因戰爭而經濟凋敝的萊德拉大街,逐步恢復了生機。


▲萊德拉街(北尼科西亞段)


對於拆除隔離牆,「北塞」的尼科西亞市民表示歡迎,雖然南邊對他們的入境審核依然嚴格,但拆除隔離牆就意味著他們有更多機會前往富裕的南尼科西亞打工。


而希族對此卻褒貶不一,一部分希族認為這是實現賽普勒斯統一的好消息,另一部分希族則大為不滿,在萊德拉等地區示威,要求土軍撤出賽普勒斯北部。


▲北尼科西亞數百年歷史的老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


截至2021年,賽普勒斯控制的南尼科西亞人口約25萬人,「北塞」控制的北尼科西亞人口約7.5萬人。


「北塞」的朋友圈中只有土耳其一個好友,從北尼科西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土耳其國旗就能看出端倪,「北塞」很難從國際社會獲得投資,只能靠農業和服務業支撐經濟。


▲北尼科西亞檢查站,土耳其國旗與「北塞國旗」一同飄揚


2021年,賽普勒斯希族控制部分GDP規模284億美元,是「北塞」的五倍之多,人均數值也達到「北塞」的兩倍。


「北塞」自立後,賽普勒斯剩餘地區的希族人口占比從70%提升到90%以上,沒有土族反對,賽普勒斯更是加大與希臘的經貿文化合作,《自由頌》作為共用國歌也不再被反對。


目前賽普勒斯人可無簽證進入「北塞」,如果計劃再從「北塞」進入土耳其,就需要有土耳其簽證。從賽普勒斯入境的外國遊客也享受同等待遇,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北塞」希望藉此拉動地區經濟。


▲北尼科西亞埃爾詹機場,只能飛往土耳其


相反,如果遊客從土耳其進入「北塞」,並準備從「北塞」進入南尼科西亞或賽普勒斯其他地區,就必須持有申根簽證或歐盟簽證。


針對「北塞」民眾的要求大致相同,大批北尼科西亞居民因生活所需,也獲得了不同時效的簽證,可以相對方便地進入城市南部。隨著賽普勒斯於2023年加入申根區,針對「北塞」的入境標準將會更加嚴格。


「綠線」隔離設施的逐步拆除,尼科西亞南北兩側的居民聯繫日益緊密。但在域外大國和國內民族矛盾的影響下,賽普勒斯的統一之路仍舉步維艱。


▲曾經的隔離地區


隨著兩地發展差距逐步拉大,尼科西亞城市南北兩端已經出現肉眼可見的差距。


目前尼科西亞仍是全球唯一一個被兩個政治實體同時當作首都的城市,兩個市政府同時運行,而橫亘在兩地民眾內心的「綠線」遠沒有消失。


▲重新打通的尼科西亞街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