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村赤橋戲曲人物之高世榮

晉韻風華 發佈 2023-11-23T05:30:39.461028+00:00

高世榮(1876-1958),赤橋戲劇文化奠基人。1912年赤橋出了四個楞侯(郭愣侯、劉楞侯、張楞侯、高楞侯)他們個個能說會道,能寫會算,很有本事。而且他們個個舞拳弄棒,很受到人們的尊敬。

高世榮(1876-1958),赤橋戲劇文化奠基人。1912年赤橋出了四個楞侯(郭愣侯、劉楞侯、張楞侯、高楞侯)他們個個能說會道,能寫會算,很有本事。而且他們個個舞拳弄棒,很受到人們的尊敬。同時他們又愛文藝,愛唱秧歌和戲曲的知名票友,這四人中除郭楞侯到包頭組織劇團外(後落戶大同),其它三人成為赤橋戲劇文化奠基人,本文中專門介紹的高愣侯。

高愣侯即高世榮,他生的寬龐大臉,肉眼泡,長的胖乎乎的,他身材高大,很敦實。看上去十分富態。夏季常穿淡黃色水細長衫,手搖摺扇,很有氣魄。冬季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常在正房的太師椅上端坐,上身筆直,雙腿叉開,雙足八字踏地,雙手緊托大腿,看上去十分的威嚴。

高世榮青年時代就是村中的一條好漢,他平時很愛練功,能長年累月堅持鍛鍊,功夫頗深。他性格豪爽、行俠仗義。而且經常跑外,求師訪友,廣交練功之人和知名票友。今天在此練拳,切磋技藝,明天就在彼處唱開票兒,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他不分村鄉縣的限制,只要是練拳的和唱票兒之人他都交往。以誠相待,不分彼此,親同手足。在市面上,不但有勢力,而且身價很高,因此在村中擔任多年的村長,為鄉親辦過不少好事,名聲卓著。同時又是村中闊紅火,唱秧歌的組織者和承辦人。所以村中人很尊敬他,見了面都親切的稱他為「高當家的」。對村中的文藝復興和戲曲繁柴,票兒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成為赤橋村戲劇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當時票兒班大部分票友都能自編自演,自拉自唱。高世榮就是這樣一個吹拉彈唱,多才多藝,文武雙全的藝人,還是赤橋自樂班和票兒班的大紅人和組織者。他從藝入門,初演鬚生,又唱旦角,又拉胡胡,打馬,拍二把,樣樣都行。太原縣城(現晉源鎮)的馬仲秋、馬三秋兄弟創辦聚文會票兒班後,高世榮常去演唱晉劇,那時愛唱票兒的人很多,愛看票兒的人更多,因為那個時代沒有文藝活動。高世榮生來聰明伶俐,記性較好,別人唱他跟著唱,別人忘了詞,他就能接上唱下來,很受票友們的尊重和關愛。回到村中,他把聽下來的,學到的東西,再傳授村中的票友,他一邊打板一邊唱,教會了很多票友,使赤橋的自樂班開始唱起了晉劇,實踐了從秧歌班到晉劇班的轉化,提高了票友的素質和演唱水平。

有一次,高世榮從武家莊鬧完紅火返家途中,遭遇傾盆大雨,雷電交加。雖找到破廟中躲避,但因時間過長,回到家中高燒不止,多方醫治,數月方愈。康復後,嗓子聲帶受損,唱不起來,被迫無奈只好改行。於是,每天到聚文會,專攻司鼓,受到聚文會票班名師李景堂的指點,他誠心求教,刻苦鑽研,表現出色,打板下鍵靈活有力,聲音清脆自然而圓潤。每次唱戲他總是排排場場,氣宇軒昂的坐在九龍之口(打板的位置),終於成為一名功底厚實的鼓師。

1913年,豐富力強,風華正茂的高世榮,正式組建秧歌班進行對外演出。他擔任掌班,盧世忠為承事,王記連、昌富兒擔任二掌班(導演),編劇、計帳聶文敏,號房王開鎖。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小放牛》、《大挑菜》、《張公子回家》、《揀蘭炭》、《慶頂珠》、《吃瓜》、《錯中錯》、《過江》、《古東借妻》、《武松殺嫂》、《翠屏山》等20多個。

溫紙劇團組建後,高世榮雖年事已高,但他寶刀不老,在正式演出之中,他還是那樣氣字軒昂,端端正正的坐在九龍之口的寶座上司鼓。直到培養出盧世英司鼓後,他才退了下來,當了顧問,繼續關心劇團建設與發展。

他作為赤橋文藝復興的老前輩,為赤橋戲劇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高大威武的形象將永記在赤橋戲迷的心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