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用浪漫主義對峙現實主義,讓青少年突破精神困境

2號探祕人 發佈 2023-11-23T18:52:06.333711+00:00

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2號探秘人編輯|2號探秘人前言這部影片講述了基廷老師帶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詩學思想回到自己的母校,希望能夠改變原有的沉悶氛圍,幫助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內心。

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2號探秘人

編輯|2號探秘人

前言

這部影片講述了基廷老師帶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詩學思想回到自己的母校,

希望能夠改變原有的沉悶氛圍,幫助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內心。

然而,他的開放教育理念與學校管理要求以及家長們的期望背道而馳,最終導致他被學校解僱,不得不離開。

在這過程中,學生們原本僵化的思維逐漸改變,但他們的真實自我與他人對他們的期待之間的衝突。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立交織在一起,形成了矛盾和困境,將他們緊緊束縛。

尼爾,作為其中思想最豐富的學生,最終成為了這種矛盾的犧牲品。

環境禁錮下的困境

阿德勒,一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一生都在不斷努力尋找生活的意義。

這種自我本真的探索從嬰兒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死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想逐漸受到束縛。

換句話說,從一出生開始,人們就自我限制不斷增加,直到接觸語言環境和社會環境後,他們真正的自我束縛變得更加明顯。

電影《死亡詩社》一開始就展現出一種沉悶的氛圍。

在開學典禮上,學生們高呼著嗩吶聲,舉著校旗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走進禮堂。

一位自豪的教師代表點燃了象徵著知識之光的蠟燭,明亮的火焰閃爍著,給人一種莊嚴而又神秘的感覺。

校長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威爾頓學院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的成就,並傳達學校的四大信念:紀律、傳統、卓越、榮譽

然而,讓人覺得諷刺的是,一旦門關上,學生們把這一切當作笑料對待。

典禮結束後,校長興奮地對內向的學生陶德說:「作為威爾頓學院最傑出的校友,你面臨巨大的壓力。

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來這所嚴苛的學校時,陶德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的哥哥就是在這裡上的。

可見他以考上名校的哥哥作為自己的榜樣,背負著「家裡第二個考上名校的兒子」的期望來求學。

對於尼爾,校長表達了同樣的期望。

而尼爾的父親也強調對他們一家人的重要性,特別警告尼爾,認為他參與的社團活動太多。

尼爾對此產生了牴觸情緒並極力反抗,父親嚴肅地說:「你實現了我長久以來的夢想,而我從未有這樣的機會。

當面對父母殷切的期望時,學生們表現出對真實自我的壓抑。

陶德感到不安和焦慮,一直低著頭,避開目光,當父母輕鬆地離開校園時,他才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大哭。

然而,他沒有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也沒有說出自己的不情願,這更突顯了他軟弱的性格特點。

而尼爾則與陶德不同,面對校長的期望,他微笑點頭,面對父親的強勢,他默默服從。

只是,他最終流下的眼淚,透露出他內心的不滿和衝突。

在這種絕對權威面前,他只能學會隱藏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

最終,真實的自我與他人的期待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他內心的崩潰,過度的壓抑迫使他努力尋找宣洩的出口。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情結是個體潛意識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它決定了個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

尼爾正是這樣一個心中懷有「情結」的人。

這種情結並不僅僅源於威爾頓學院的環境,而是與他童年時經歷的創傷和記憶密切相關。

學院抑制的氛圍只是激發這種情結的客觀因素之一。

情結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力,當處於特定情境中時,情結可以削弱個體的力量,掩蓋原有的意識,並主導個體的人格。

通常情況下,當埋藏在潛意識中的情結能力不斷積累,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時,它會釋放出足夠破壞個體自我的力量。

在「乖孩子」和「叛逆者」這兩種人格中,尼爾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壓抑後最終擺脫了標籤,讓內心深埋的灰暗力量爆發,成為了一個「叛逆者」。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對死亡詩社的重建如此積極,並最終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二、從現實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突圍

(一)詩性引導教育

相對於威爾頓學院那些單調乏味、評估嚴苛的拉丁文、化學和幾何課程,基廷老師的詩學課簡直像一股清新的春風,喚起了學生們對生活的渴望。

他仿佛是美和真理的化身,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行為融入到詩歌中,不斷挑戰和超越規則,給人帶來了浪漫和溫馨的感受。

在威爾頓學院嚴謹而莊重的環境中,他第一次踏進教室時就吹著口哨,搖頭晃腦,吸引了學生們各異的目光。

他讓學生們大聲朗誦羅伯特·赫里克的《給少女的勸告》。

為了讓他們意識到時間短暫,需要珍惜每一天,在第一堂課上,基廷老師讓學生們撕掉了教科書里呆板的導論。

他說詩歌是用來感受的,不是像"排水管"那樣堆砌起來就行

他還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從不同的高度、視角來看待問題,他讓學生們稱他為偉大的船長而不是老師。

「船長」這個稱謂意義非凡,來自惠特曼為林肯總統寫的一首詩——《哦,船長,我的船長》。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致力於廢除奴隸制,帶領美國走向自由世界的總統,可見基廷老師希望自己能引領學生們向自由前進,完成人生的意義。

他對學生們說:「雖然醫學、金融、法律、工程建設等都是從事高尚事業的基礎,但美、詩、愛、浪漫才是生活的最根本目的。

此時,學生們都圍在他身邊,靜靜地傾聽著……鏡頭放大,基廷老師依然帶著他標誌性的微笑,但眼中藏著淚水。

鏡頭又轉到幾個年輕主人公的臉上,從震驚和沉思,到與老師相互交流時的會心一笑,可以看出浪漫主義的詩意已在他們心中紮根並發芽。

基廷老師致力於通過浪漫主義的詩性教育,讓學生們擺脫傳統和成規的束縛,用自己的視角去看世界,以內心感受生活的美妙。

然而,當這種詩意的浪漫與現實中學校和家長的期望相悖時,衝突變得不可挽回。

尼爾的自殺就像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導致了基廷老師引起眾怒並被學校解僱,被迫離開了教學崗位。

(二)實踐突圍

在當代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教育面臨的一個致命問題就是:對於外界忙碌的現實過度沉溺,過度關注外部世界的追逐、掌握和認知,以適應社會環境。

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和學者開始研究素質教育,在幫助人們定位自己的人生、獲得獨立和自由,並明確自己的生命目標。

在影片中,尼爾的父親完全反對這種教育觀念,不顧孩子的興趣和渴望,只追求讓尼爾上名校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醫生。

然而,尼爾面對強大的阻力,仍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選擇參演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仲夏夜之夢》。

在演出過程中,尼爾意外地在幕後看到了父親,父親陰鬱的眼神表達了他內心的所有想法。

尼爾陷入沉默,上台後通過扮演精靈浦克的台詞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懇求父親的原諒。

然而,當他被觀眾簇擁並歡呼的時候,他臉上沒有一絲喜色,因為他知道此次出演對父親而言已經是最後容忍的一次機會,不會再有第二次。

這場壯麗的《仲夏夜之夢》代表了尼爾最後的浪漫與激情,他在其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然而,隨著父親的強制禁閉,這種美好的意義漸行漸遠。

在爭論無果之後,尼爾放棄了一切,在當晚選擇了自殺。

正如梭羅所言:「大多數人都平靜而絕望地活著」。

尼爾不願成為那個平淡度日的「大多數」,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在基廷老師的詩性教育下,尼爾逐漸發現了自己的思想,但無法抗拒現實世界的權威,從而陷入深深的心靈困境。

與他鍾愛的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不同,他的生活最終以悲劇的結局匆匆收場。

結論

在現代社會,青少年問題不斷湧現。

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獨特的真實自我被他人的期望所淹沒,他們的熱情和激情被社會現實壓抑,從而陷入困惑、恐懼和不安等心理困境中。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死亡詩社》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然而,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陶德摒棄了他原有的膽怯個性,毫不顧忌地站到講桌上大聲呼喊:「船長,我的船長!」其他學生也紛紛站起來,將影片推向高潮。

這表明基廷老師的詩性教育以及對學生們自我人格的引導,在另一個層面上取得了成功。

無論現實如何,他們的靈魂已被深深觸動,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他們至少相信世界上仍然存在著「詩與遠方」。




參考文獻:

1、基布斯, 約翰. (2002). "死亡詩社"和詩性教育. 主題教育學報, 20(4), 46-50.

2、石劍峰. (2013). 影片《死亡詩社》的思想啟示及改編課堂教學. 河北教育學院學報, 24(1), 57-60.

3、魏小川. (2008). 影片《死亡詩社》中的課堂教育探析. 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0(5), 158-160.

4、高秀秀. (2014). 影視作品《死亡詩社》中基廷教師的教育思想及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廣電科技, 32(23), 138-139.

5、[奧地利]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頁.

看完記得關注@2號探秘人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