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生不逢時

近現代史論 發佈 2023-11-23T19:58:01.362421+00:00

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北大的江湖,一直流傳著他的「段子手」傳奇:一口山西腔,語不驚人死不休,一生「放蕩不羈笑點低」,總是突然迷之哈哈大笑,學生商議著帶錄音機去逗他說話,只為了錄他的笑聲和段子。



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

莫過於生不逢時

文:易枝、瀝泉 編:先知書店店長


北大的江湖,一直流傳著他的「段子手」傳奇:一口山西腔,語不驚人死不休,一生「放蕩不羈笑點低」,總是突然迷之哈哈大笑,學生商議著帶錄音機去逗他說話,只為了錄他的笑聲和段子。


1969年,他被關進「牛棚」,這已經是人生第三回了——前兩回是辦進步學生刊物,被國民黨抓了進去。


而他的改造,也讓「同棚」的季羨林看得嘖嘖稱奇——真有這麼畫風奇特的「反動知識分子」嗎?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的弟子、錢理群教授的老師,他叫王瑤,一個在學問上嚴肅不苟,但在人格上卻灑脫不羈的知識分子。他本該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式的隱士,卻不幸生錯了時代。


在那個無論大事小事,都空前嚴肅的年代,他是唯一敢於「不嚴肅」,也做到了「不嚴肅」的人。


◎ 「明白人兒」 是怎麼破解三道難題的?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中國知識分子有著深沉的隱逸情結,而王瑤已無處可隱,乾脆就擼起袖子,隱居於「牛棚」。


我們知道,「牛棚一代」的知識分子中,不管是什麼學術大牛、文學巨匠、革命先鋒,統統都要做三道題:勞動改造、接受批鬥、寫檢討書。在這三件事上,沒有哪位比王瑤玩得更灑脫。


灑脫不羈的王瑤,教出來的學生當然也不走尋常路。錢理群寫王瑤,是怎麼寫的呢?在《歲月滄桑》中,他把王瑤從1952年到1969年寫的四份檢討書,逐一抖落出來,除了每份檢討書背後沉重的東西(推薦閱讀《歲月滄桑》第四章「1952-1969:我讀王瑤檢討書」),我們看到的,是「明白人」王瑤在面對三大難題,如何「放大招」的:


——教授們被趕去掃大街,一個個窘迫難堪,覺得「斯文掃地」,他搶先上前,「遊刃有餘,如入無人之地」,「不急不慢地一路掃去」。幹完活,更不忘尋樂:「偷偷泡上一杯茶,抽上一斗煙」。


——被批鬥時,他看懂了群眾批鬥的遊戲規則,成了最熟練的「矇混過關派」:認錯永遠最積極,反思永遠最深刻,卻總是編造自己的「小錯誤」來迴避「大錯誤」;道德污水從不回應,被學生批判從不解釋,而被要求揭發別人時,從來都是「我不認識」「和他不熟」。


——檢討書,他是一眾「大牛」里寫的最好的。別人一肚子才華都變成了極端年代的「八股體」:內容雷同、政策性強、詞條量少、句法簡單、檢討書文體,唯有他保持著「王瑤式文體」,語言精彩,金句頻出。


「上課馬KS,下課牛KS,回家法XS」,王瑤對於他的名言如此辯解,「我是在分析文學人物形象」。


世界逼他認錯,他精心應付,世界想讓他屈服,他卻懶得理睬。


事後來看,那個一切都要求嚴肅的年代,反而對生命和尊嚴最不嚴肅。而他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嚴肅對待生命和尊嚴的人。


知識分子,真的不簡單。



◎ 他一眼看穿了結局


在批鬥者看來,王瑤最狡猾,最頑固,也最不老實:


「王瑤時時觀測政治氣候,以便及時戴上口罩,預防瘟疫,這是何等的心虛。」


可他也有脆弱的時候,一是被子女劃清界限時,感到緊張、悔恨和痛苦。二是在學術問題上,他總有股不悔改的傻勁冒出來,吃了很多苦。


家庭和書齋,是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後的精神寄居之處。孔子說,如果天下有道,讀書人應該入世,相反,則應該去隱居。這也是中國文化最後的精神退路——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時,鬱郁不得志時,至少可以做陶淵明、做嵇康、做王維,避居世外,回歸書齋和家庭,寄情自然、人文和學術,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尊嚴。


然而,在最具「徹底性」的革命洪流中,知識分子兩千年來最後的退路也被吞沒,無論是寄託學術理想的書齋,還是親情支撐的家園。


可王瑤畢竟是王瑤,不僅沒有像鄧大人說的那樣「哭哭啼啼」,反而在「牛棚式隱居」中,一眼看穿了那個年代的結局:如果連王瑤這樣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都忍不下去了,還有幾個人能忍得下去呢?


邏輯簡單,卻無法辯駁,慢慢的,批鬥變成了奉命表演,法官和犯人都不認真相信和對待所說的一切,大家都開始走過場。王瑤長長吐了一口氣:事情做過了頭,就離結束不遠了。


◎ 他永遠是「飆車老頑童」,卻有著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1987年,已73歲的王瑤,在北大學生的哄堂大笑中介紹自己:

「水深火熱」——天天喝水,天天抽菸;

「顛倒黑白」——牙齒黑了,頭髮白了,可還是個老頑童;

「語出多諧」——愛開玩笑,到死也改不了;

「時乘單車橫衝直撞」——原來,他竟是個被時代辜負的「飆車少年」。


一個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生不逢時,如果早生數千年,他也許可以和莊子談論魚的志向,和竹林七賢在山林中長嘯和裸奔,披著草提著酒壺去陶淵明家裡吃雞,和李白一起和酒杯里的影子對飲。如果晚生幾十年,他至少也可以在北大燕園裡飈起單車,捲起一片泥點子和尖叫。


當一個人的有趣刻在骨子裡,甚至深入靈魂時,就算外表滑頭,內心深處卻永遠無法媚俗,錢理群回憶,他和王瑤越來越熟後,就格外反感知識分子經歷那十年後的狀態——大都變成了「爬行現實主義者」。


樂觀到無可救藥的王瑤先生,內心深處也有無法彌補的隱痛——王瑤親傳弟子、被奉為北京大學精神符號的錢理群先生,在《歲月滄桑》中記述了這一幕:


當他和學生談到「中國需要學者,卻沒有大學者」時,聽者突然捕捉到他「眼光中的一絲惆悵,心中一震。猛然意識到,先生的不滿、失望也許更是對他自己的吧」——他的「做第一流的大學者」的夢想,早就終結在不斷的批判和檢討中了。


王瑤與他的學生(後排左二錢理群)


兩年後,王瑤去世,錢理群等學生送上輓聯,「魏晉風度,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傳世豈無好文章」。


寫下傳世文章,繼承往聖絕學,為天地生民立命,開萬世太平,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內心最深處的信仰。但這一信仰,也成了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跨不過去那道坎——夾在「修齊治平」的中國傳統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現代之間,但卻意外地被革命敘事俘獲,至今依然「為賦新詞強說愁」。


「是真名士,自風流」。錢理群先生筆下的王瑤,他生錯了時代,卻用爽朗的大笑,擊穿了鐵一般的沉悶現實,讓人們對知識分子重拾信心,卻又不免為之扼腕嘆息。這一逍遙、優雅而高貴的人格,已隨著那一代知識分子的離去日益迷失,他們的精神家園、內心追求和對時代的深刻洞察,也少有人再去追溯。


巨變時代,知識分子群體不只有王瑤這樣的逍遙派。名仕變節、巨匠厄運,也從未缺席過。錢理群教授在《歲月滄桑》中,足足描述了七位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七類最典型的知識分子,潛藏著七種不同的文化脈絡和思想根源。



然而,他們都迎來了共同命運——同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革命敘事和歷史邏輯發生了大碰撞。


由此,也留下了苦難的人生傳奇,只有在碰撞的火星中才能迸發的人格魅力和高貴才華,以及用一生悲劇寫下,卻總是被時代忽視的教訓、反思和洞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