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這座小小的古鎮繁華了三百年,曾是富得「流油」的晉商大門。

中華遺產雜誌 發佈 2023-11-23T21:20:36.327517+00:00

黃河的航運功能遠不及長江,沿河興建的港口城市也寥寥無幾。磧口,因黃河水運而興起,一度成為北方的商貿重鎮,可以說是黃河沿線市鎮中的一個「異類」。下圖可見,磧口古鎮建在黃河邊的狹窄坡地上。雖然規模不大,但曾經聞名數省的財富傳奇,使它擁有「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譽。

黃河的航運功能遠不及長江,沿河興建的港口城市也寥寥無幾。

磧口,因黃河水運而興起,一度成為北方的商貿重鎮,可以說是黃河沿線市鎮中的一個「異類」。下圖可見,磧口古鎮建在黃河邊的狹窄坡地上。雖然規模不大,但曾經聞名數省的財富傳奇,使它擁有「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譽。

與眾不同的九曲黃河第一鎮

河港市鎮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河流優越的航運條件。磧(qì)口卻正好相反,其興起得益於黃河惡劣的航運條件。

磧,即河流中有岩石露出水面的險灘。磧口鎮位於呂梁市臨縣,湫水河與黃河的交匯處。每年雨季,湫水河攜著大量山石、泥沙沖入黃河,淤塞河道。而寬闊的黃河,恰好在此驟然收窄,造成這一河段水流湍急、波濤洶湧,明礁、暗礁林立。黃河上的艄公談磧則色變,有民諺云:「磧上的浪頭洞裡的風,蠍子的尾巴後娘的心。

因此,磧口成了黃河中上游航道的終結點。順流而下的貨船,不得不在此登岸卸貨,改為陸運。雖然整個山西省的西部都緊「貼」著黃河,但沿河多半是山崖絕壁。小小的磧口,就扼守在「湫水入川出口之處」,是進入山西腹地的門戶。

不過,如此險要之地,卻在清代才得到正式的開發。清《永寧州志》載:康熙年間,山西發生了饑荒。磧口鎮西灣村人陳三錫打聽到口外(長城以北地區)有糧,正好可以順著黃河運到山西。於是,他出資在磧口開店購糧,一時間黃河上「舟楫胥至,糧果雲集,居民得就市,無殍餓之虞……磧口遂為巨鎮」。

也許是受到了商人的啟發,官府也開始注意到磧口的戰略價值。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巡撫劉於義鑑於山西「人多土瘠」,糧價常年高於臨省,正式向朝廷提出「北糧南調」的建議。他算了一筆細帳:歸化城、托克托城(今皆屬呼和浩特市)等地糧價比太原低,正宜調運。但兩地距離上千里,若全程用騾車陸運,運費足以抵消價差。要想讓山西人吃上平價的糧食,唯一的辦法,是走黃河水運。

此法的確合理,但有一個大問題。由於黃河「多沙磧湍急」,木船只能順流而下,沒法回程。所以,這些運糧船都是「一次性用品」,到港卸貨後,就要拆成木板,就地賣掉。一條造價七八十兩的船,最後只能賣出十幾兩的價錢,浪費巨大。

對此,劉於義心裡早有盤算。他曾擔任甘肅巡撫,親眼看見蘭州人用「牛皮混沌」在黃河上運米,「雖驚濤駭浪中,從無傾覆之患」。「牛皮混沌」,就是用若干個氣鼓鼓的牛皮袋紮成的筏子,造價每條只要七錢銀子,而且不怕磕碰,比木船更安全。

於是,劉於義派人到蘭州採購了20條「牛皮混沌」,同時招募了兩名水手,一併帶回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一支浩浩蕩蕩的「混沌」大軍在黃河上閃亮登場。不過,由於牛皮筏子容量太大,搬運不便,山西人用得更多的是「羊皮混沌」

自此,在官方和民間的聯合開發下,磧口鎮上的商貿產業日益紅火。20世紀90年代的新版《臨縣誌》中如此講述那段光輝的歷史:「(自清中期以來)每日有五十餘只木船往來於磧口碼頭,大量糧、油、皮毛、鹽鹼、藥材等雜物,自陝、甘、綏、蒙等地源源運載而來。棉布、綢緞、茶葉、陶瓷、菸酒、火柴、粉條等物品,自太原、汾州(今呂梁市、晉中市一帶)等地由陸運馱至磧口,轉銷於大西北……」

古鎮歷史的見證者

磧口鎮上的黑龍古廟,見證了磧口從興起到鼎盛的全過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黑龍廟擴建,重修碑記的「芳名錄」里,記錄了鎮上財力最雄厚的施銀者的名單。除了陳三錫家族外,只有長盛廠、廣昌號、廣裕號三家商號。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黑龍廟再次重修,施銀名單里的商號增加到了66家,其中還包括42家外地商號。

民國時期,黑龍廟再次進行大規模落架重修,其碑記中記載的本地及外地施銀商號達到了600多家。小小的磧口鎮上,單是油行就有36家,河套地區生產的麻油,由羊皮筏子源源不斷地運到磧口。從內蒙到山西,很多人都聽過這句民謠:「磧口街上全是油,三天不拉滿街流。」

除了從事糧油、皮毛等大宗貿易的商家,鎮上還有專營京廣雜貨、金銀、瓷器、糖果、成衣的店鋪,照相館、鑲牙館甚至妓院也一應俱全。據鎮上的老人回憶,在磧口最繁華的街道上,每到夜晚店鋪打烊後,還久久迴蕩著掌柜們噼噼啪啪的撥算盤聲。

黑龍廟至今猶存,其山門檐柱上的對聯寫得好極了:「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磧口鎮極盛之時,是溝通西北、中原、華北地區的物資集散重鎮,人稱「小天津」。「小都會」「大文章」六個字,可謂名副其實。

如今,磧口已不復當年的繁華景象。但行走其間,仍能感受到它非同於尋常小鎮的氣派。鎮上的主幹道,是3條南北向的大街和13條與之垂直的巷子,沿街以大條石砌台,道路以塊石鋪面。臨街高大的屋牆,亦以厚重的磚石砌成,有的屋牆、門窗上,還保存著精美的磚雕、木雕。

磧口的衰落,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包鐵路及山西省內的數條公路相繼通車,磧口的水陸碼頭地位急劇下降。其後,又發生了黃河泛濫、侵華日軍掃蕩等天災人禍,磧口遂一蹶不振。

磧口,在經歷了三百年的輝煌後,終又重歸寧靜。但山西的商人,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在新開通的商道上繼續拼闖。可以說,磧口只是完成了它在那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任務。作為晉商歷史上的重要見證者,磧口古建築群入選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景點,古鎮如今仍在以新的方式滋養著鎮上的居民。


文稿:火火

編輯:陳偉峰

策劃:魯思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