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亂看花眼?Intel 處理器命名規則講解

硬派偏執狂 發佈 2023-11-24T08:07:01.645087+00:00

相信不少喜歡肝小說的朋友都深惡痛絕斷更、草草收場的事情,而我更加看不懂的就是老外那一套重啟大法,不僅僅漫畫搞重啟、動畫重啟、電影一樣搞重啟,再不行就是多元世界、平行時空,相信這也是超英電影走向下坡的原因之一。

相信不少喜歡肝小說的朋友都深惡痛絕斷更、草草收場的事情,而我更加看不懂的就是老外那一套重啟大法,不僅僅漫畫搞重啟、動畫重啟、電影一樣搞重啟,再不行就是多元世界、平行時空,相信這也是超英電影走向下坡的原因之一。

科技界也玩這一套東西,最近Intel搞出來一套命名重啟的玩法,這多少讓人不適應。其實Intel的重啟不止一次了,最初期的處理器就是X86為標識,從286到486。到了第五代就搞出來一個奔騰,倒是Cyris搞出來一個5x86,意思就是准586,後面又來一個6x86意味就是超越586。

然後Intel把接口使用權取消了給AMD和Cyrix兼容,又出來了奔騰II、奔騰III、奔騰四。然而高頻低能的奔騰4確實不行,於是搞出來了酷睿2 E系列的雙核處理器。這一點有點莫名其妙的說,大概的原因就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證實奔騰四的長指令集功率太低,反而不如移動平台上面的酷睿處理器能效高,於是就棄坑把移動平台的酷睿拉到桌面用。

酷睿2當年被我們戲稱為扣肉,當年的酷睿2倒是便宜量又足,不僅僅有E系列的雙核雙線程處理器,還有Q系列的四核四線程處理器,性能高、發熱量低。

然而Intel又重啟了。

Intel突然就把之前的酷睿2忘記得一干二靜,而且連解釋都沒有,直接就開啟了Core ix(X=3、5、7、9)的新時代。

第一代按照新命名的是i7 9x0系列,i7代表的是檔次,9代表的是代,x代表的是定位。0是湊數的。

第二代,名字又曬微變化了一點,直接就跳成了i7 2600、i5 2500、i3 2100。這種命名方式沿用至今,其實挺好理解的。

比方說,i7 10700,就是代表著10代的酷睿i7;i5 13400就是十三代酷睿i5。當我以為14代酷睿要出來的時候,突然,Intel又要改命名了。

Intel放出了消息說酷睿品牌將迎來重大升級,採用全新Meteor Lake架構的產品將會命名為酷睿Ultra,然而Meteor Lake並不會覆蓋下一代整個市場,桌面平台以及部分移動平台還是得靠Raptor Lake Refresh去支撐。

現在普遍有兩個說法是Meteor Lake架構性能低於預期,並不能支撐起桌面級處理器的應用,14代酷睿約等於廢了,只能用13代改來撐場面,憋著15代出大招-AI運算。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Intel現在同時擠兩款牙膏,Meteor Lake架構性能恐怖如斯,Intel覺得老命名配不上它。

對兩種說法都保留個人意見,畢竟市場買不到的東西看個熱鬧就算了,別把PPT當乾糧。

從最近的爆料裡面可以理解,酷睿ultra用的是新架構,而且內置了四級緩存,類似於AMD的3D-V-cache那種爆緩存的玩法。

照此前消息,Meteor Lake將會集成代號「Adamantine」(艾德曼合金)的「封裝內緩存」(on-package cache),不在CPU模塊內部,而是與之並列整合封裝。

  作為四級緩存,它的訪問延遲大大小於系統內存,好處多多,現階段測試的有128MB、512MB等不同版本,最終可能會有1GB甚至更多。據聞,核顯也是堆得非常狠,核顯執行單元只有64個,高端應該還有128單元版本,預計性能可媲美移動版GTX 1650。

可以預見,性能會提升和價格都會提升不少,也有可能是因為加入了新東西導致頻率上不去,不適合桌面級使用,尤其是遊戲玩家。對於遊戲玩家來說,不僅僅要同頻性能高,而且頻率也得高才行。

可以說,原定的14代酷睿就是一個過渡,後續的發展還是等15代出來才能真正確定。而架構小改款,也就是Raptor Lake Refresh,繼續沿用了原來的數字命名規則。

數字命名其實挺直觀的,而數字後面加字母後綴也能輕輕鬆鬆辨別出處理器的定位甚至使用場景。

以我的遊戲本為例,i7-10750H包含的信息是,i7-10代表的就是10代酷睿i7,750是具體的定位,H後綴代表的是標準電壓,一般用在遊戲本上面為主,而現在不少標稱是輕薄全能本的也用這個類型的處理器,比方說華碩的無畏系列。

同樣的十代酷睿,i7-10700就是無後綴,代表的是桌面級帶核顯的處理器,我放在公司用的備用機兼視頻剪輯機器的處理器。

如果是i7-10700F,F後綴代表的是無核顯。i7-10700k,K後綴代表的是可超頻。i7-10700KF,KF代表的是可超頻而且無核顯。值得一說的是,同型號帶K的處理器頻率更高,KF無核顯可超頻理論上超頻能力更強(少了礙事的核顯,結構簡單一點點)。

H後綴上面還有一個更加頂級的HX,代表的說桌面封裝。針腳和桌面級處理器一樣,而且頻率和性能更加接近於桌面級,當然了發熱量和功耗亦然。

簡單比較一下i7-13700HX和i7-13700H就容易理解一點了。i7-13700HX比i7-13700H多了2個性能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核,因此也就多出了4個線程,此外還多了6MB的三級緩存,其他方面基本沒有什麼差別,最大睿頻完全一致。

全能本上面還有一個G系列後綴的處理器,比方說華碩靈耀X14用到的i7-1165G7,4核8線程,主頻為2.8GHz,睿頻可達4.7GHz,最大的亮點是性能釋放達到了42w,其他處理器都是28w,而且內置的核顯也非常強大,挺適合於高性能商務本的使用。

說人話就是,對於顯卡要求低一點,處理器性能要求高的筆記本用戶使用的處理器。

近兩年又出現了Windows掌機的新項目,而Intel的P後綴系列處理器是功耗性能平衡型的定位,也能用到其中,比方說OnexPlayer掌機搭載第十三代酷睿i7-1370P處理器,採用14 核 20 線程設計,基礎頻率為 1.90 GHz,最高可睿頻到 4987 MHz,配備 24 MB 的三級緩存,性能相當不錯。

當然了,這個系列也是不少本本上面的好選擇。

如果是對於筆記本續航要求比較高的朋友,建議選擇U後綴系列處理器,比方說聯想小新Pro 13的頂配版,13.3英寸2.5K(2560*1600)屏,Intel十代酷睿低壓處理器i7-10710U(6核12線程)。i7-10710U就是一款性能不俗的低功耗處理器,i7-10710U(15W)全核頻率最終穩定至1.9GHz,i7-10710U(25W)全核頻率最終穩定至2.8GHz左右。

在此不得不提及另外兩個名詞,滿血版和殘血版。簡單來說就是功耗全開的版本和功耗限制的版本,比方說i7-10710U(25W)就是功耗可以放開到TDP 25W,性能會更加好,但功耗大,影響續航和發熱。

i7-10710U(15W)就是TDP被限制在15W,性能會降低,但續航會提高,發熱也會降低。當然了,殘血版能做的滿血版也能通過軟體調節實現,反之就無法實現了。而這種說法的話,筆記本顯卡同樣如此,比方說輕薄本用到的獨顯MX150、MX250均有殘血版和滿血版的區別,性能、功耗、發熱的情況和上述的類似。


說白了,同一架構裡面,根據應用場景進行取捨,如果說無後綴桌面級為1的話,帶K或者KF1.2左右,HX大約是0.85、H估算是0.7,G就是0.6、U是0.5。這種區別並不完全能用benchmark體驗,畢竟類似於U系列處理器最大的牽絆就是功耗和發熱,受限於功耗牆的話,哪怕跑分不錯,但實際應用還是和桌面級的差距明顯,這一點做視頻的朋友會體驗更加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