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兩次斬殺叛將,炮轟己方船隻,卻成為李成棟部明軍最後的良心

歷史最美 發佈 2023-11-25T16:13:46.136757+00:00

惠國公李成棟的部將有馬寶、李元胤、杜永和、閻可義、郝尚久、羅成耀、黃應傑、楊大甫、張道瀛、郭虎、張月、吳文獻共十二人。

惠國公李成棟的部將有馬寶、李元胤、杜永和、閻可義、郝尚久、羅成耀、黃應傑、楊大甫、張道瀛、郭虎、張月、吳文獻共十二人。說一下這幾個人的結局:杜永和、張道瀛、吳文獻、張月在廣州戰敗後逃往瓊州不久之後投降,張月在李定國進攻廣東時再次反叛清朝;閻可義在李成棟死後不久就病死於廣東南雄;郝尚久也是投降之後二次反正但最終兵敗身死;郭虎在廣東被李定國活捉,李定國逃回廣西之後,郭虎以及之前投降李定國的將領又返回清軍一方;黃應傑在惠州投降尚可喜。

明末武將反覆橫跳已經是日常了。

李元胤,字元伯,河南南陽人,是李成棟的義子。在李成棟還在做清朝的吳淞總兵四處鎮壓反清勢力的時候,李元胤便有戰功「又都司李元胤擒獲吳江殺官賊首龔敬灣」但是很明顯,李元胤對義父李成棟投降清朝此事很不滿,王夫之《永曆實錄》記載「成棟之降,元胤尤怏快」所以,李元胤在李成棟反正這一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永曆二年,金聲桓反正,成棟以為憂。元胤從容進曰:大人何憂?即事不可知,不過為金將軍耳。成棟色動。他日,復進曰;萬一金將軍以尺書至,大人當如之何?從之,則必屈於金將軍;不從,又不能懸軍萬里,為醜類守海嶠。成棟乃與登越王台,敷氈藉草語三日。元胤遂召袁彭年入成棟臥內,語竟夕。遲明,遂冠帶拜表,舉十郡七十餘州縣籍兵十餘萬歸附。

西南明軍的盔甲。

王夫之《永曆實錄》還記載說李元胤「縝密謙抑,終日語不及朝政,未嘗奏薦一文武官吏,惟楚、黔、粵西諸將奏使至,則款結之,為國家收攬外心」這一小段話的意思就是李元胤不願意爭權奪利,每當湖廣貴州廣西方面的明軍將領派來的使者到朝廷的時候,李元胤都與之交好,為朝廷為國家收攏將帥之心。可能這段話確實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但是身為李成棟養子,李元胤不可避免地要在廣東南明軍閥之中占據比較特殊的地位。

步兵。

堵胤錫此前曾經上遺表說「臣但恨以萬死不死之身,不能為皇上畢命疆場,而死於枕席,是為恨也。臣死之後,願為厲鬼以殺賊。伏乞皇上揀任老成,用圖恢復。如國家大事,有李元胤、劉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時魁、蒙正發六人作皇上腹心股肱,成敗可虞,祖宗有靈,實鑒臨之。臣死矣,不勝余憾雲。」有李元胤、劉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時魁、蒙正發六人作皇上腹心股肱,成敗可虞,祖宗有靈,實鑒臨之。這話很明顯是陰陽怪氣的話,也由此可見李元胤並不像王夫之寫的那樣正直。劉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時魁、蒙正發在當年被稱為「五虎」。

袁彭年在廣東淪陷之後再次投降清朝。

《所知錄》中是這樣記錄「五虎」的

左都御史袁彭年「彭年所恃者,正紀綱、慎名器;其實,祗爭體統、重資格而已

先朝給諫,有名譽;既降北,物情大減。及總憲,核資俸、清冒濫,不少寬假;怨者尤眾。又每自恃有同謀反正功,嘗爭論上前,語不遜。上責以君臣之義,彭年曰:使去年此日惠國公以五千鐵騎鼓行而西,此日君臣之義安在?聞者咋舌

禮部侍郎劉湘客「亦隨彭年等以資格繩人」「好言典制;然所習者,皆先朝陋規也

吏科給事中丁時魁「頗招權,剛狠有氣習;同輩亦不善其所為」

工科左給事中金堡「素負清直,遇事敢言;然性溪刻、不近人情,筆鋒甚銳,人頗憚」

戶科右給事中蒙正發「依附諸公,聽其指使

原文就不翻譯了,應該說錢澄之寫的還是比較含蓄的,袁彭年「爭體統,重資格」大搞論資排輩,丁時魁「頗招權,剛狠有氣習」,金堡「不近人情,筆鋒甚銳」,這幾人的表現實際上用八個字就可以概括「囂張跋扈,目中無人」袁彭年甚至敢直接挑釁皇帝,而這些人囂張的資本就是李元胤。當然了,李元胤和這些人的關係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鄭達《野史無文》記載「元胤修整大雅,喜與士大夫交遊。彭年又素負時望,掌台綱事。於是劉湘客、丁時魁、金堡、蒙正發等皆與之善,持論侃侃,專以尊主權、別品流、抑幸授為事,遠近望而畏之,因有五虎之目」徐鼐《小腆紀傳》記載「元胤武人,性忠實而不知政體;袁彭年、劉湘客、金堡、丁時魁、蒙正發之徒,輒倚以凌侮朝官。當時有假山圖五虎之號,以元胤本姓賈,故曰假;然元胤為五虎所愚而不自知也。

明軍。

也就是說李元胤作為武將其實對朝廷之中文官之間的爭鬥並不算太感興趣,但是與之交好的「五虎」卻已知為武力後盾在朝中結黨營私。李元胤本人雖然未必對朝中文官之間的爭鬥感興趣,但是對自己以及自己養父的勢力範圍卻十分敏感。1649年,永曆朝廷準備讓忠貞營暫時歇息於廣東,李元胤聽說之後十分不滿,發牢騷道「我輩作韃子時,渠不來復廣東,今反正後,乃來爭廣東乎?且皇上在此,他來何為?」永曆帝派兵部侍郎程峋去勸廣東將領,堵胤錫請程峋將部分忠貞營將領的家屬送往梧州,結果李元胤在途中居然指使封川守塘官張祥用火炮將船擊沉,可見其囂張至極。此事一說張祥垂涎忠貞營將領的財富,所以殺人劫財。

明代金錠。

無論如何,李元胤很明顯在永曆朝廷的內鬥之中並沒有發揮太好的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軍閥習氣,行事難免有些跋扈。上文所述李成棟大多數的部將除了閻可義正常死亡,馬寶堅持抗清,郝尚久、張月反正之外,基本上都再次投降了清廷。但是有兩個人咱沒有說到那就是楊大甫、羅成耀這兩位。楊大甫以及羅成耀均死於李元胤之手。

明代武將。

總兵楊大甫據守梧州時,他手下兵馬四處燒殺搶掠,洗劫過往船隻,甚至「殺黔、楚奏使」,永曆皇帝大怒,下詔書責罵他,楊大甫惱怒,準備發動叛亂投降清朝,李元胤察覺此事,於是密奏永曆帝,希望皇帝允許他除掉楊大甫。在張月和杜永和配合之下,李元胤在永曆皇帝的駕前勒死了楊大甫,收編了他的軍隊。

清軍。

順治七年春正月,尚可喜部清軍攻打韶州,當時被封為寶豐伯的羅成耀不敢迎戰,放棄韶州逃跑,韶州同知許元庸不得不投降於尚可喜,羅成耀逃跑之後起了謀逆的念頭,派人聯繫尚可喜投降,請求尚可喜允許自己發兵攻取肇慶,於是假裝帶船和當時據守肇慶的馬吉翔和李元胤會師,李元胤察覺到了羅成耀的異動,於是派出密使向皇帝請求誅殺羅成耀。李羅二人昔日在李成棟麾下時關係不錯,於是李元胤請羅成耀到自己的船上喝酒,就在酒席之間砍下了羅成耀的腦袋,收編了他的軍隊。

明軍盔甲。

李元胤雖然斬殺了叛將羅成耀,但此時清軍已經攻克了廣東的大片土地,李元胤在梧州朝見永曆皇帝,面對朝臣指責其縱容五虎,他上書說「言者謂臣黨金堡等,臣父自虜中歸順,堡從黔、楚來,從無交往;袁彭年與臣父子同謀歸正,陛下自擢彭年都憲,臣父子不敢以一字薦彭年功。彭年、堡自行其志,於臣何涉?臣父子自以歸順功蒙不次之賞,何求於堡?堡間關從王,而登籍十年,官止七品,抑思文皇帝所授也,堡亦何藉於臣父子而為之援?今援師逗留,臣旦夕與廣州俱碎。臣父死,臣且繼死,而言者必欲中臣,不知何心!」

清軍騎兵。

此時李元胤的情緒十分激動,他又說「諸臣從皇上,幸而成,取富貴;即不幸,固有餘地。佟氏世仕虜中,固山、公、侯、文武大吏將數百人,臣為陛下手刃佟養甲,豈復有餘地求活耶?臣誓以死報國家,如此其決,而猶謂臣結黨欺君。臣不足恤,恐天下懷忠憤之心者,將以臣為戒矣!」這兩大段話的意思,總的來說就是不承認自己是「五虎」的後台,這也正應了《小腆紀傳》的記載「然元胤為五虎所愚而不自知也」。

明軍斬馬刀。

在此之後,李元胤返回肇慶繼續和清軍對抗,到這一年的12月份,廣州失守,李元胤被迫放棄肇慶,最終在1651年年初被俘虜,耿繼茂讓其勸降此時已經逃到瓊州的杜永和等人,李元胤拒絕,但不久杜永和等人便失去信心投降清朝,李元胤聞聽此事痛哭失聲,耿繼茂等人知道無法勸降李元胤,於是下令將其殺害。

明代武將盔甲。

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這是李元胤兵敗之前喊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已經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味道了。在皇帝逃亡,大廈將要傾覆的情況之下,李元胤沒有和其他的同僚一樣再次向清廷跪地投降,而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自己對大明王朝的忠誠,同時也成了李成棟部明軍最後的良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