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王綱解紐則幽冀必有一戰

減水書生 發佈 2023-11-25T16:30:00.608999+00:00

於是,「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東漢帝國開啟內戰模式。如果說董卓為首的西部軍事集團直接控制了東漢朝廷,那袁紹為首的東部士族集團則是擺脫了東漢朝廷。

靈帝死後,東漢朝廷的統治權威加速跳水。何進被殺,跳水一波;董卓專權,跳水一波;廢少立獻,跳水一波。於是,「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東漢帝國開啟內戰模式。

等到遷都長安,東漢朝廷徹底淪落為一個地方諸侯。富庶而遼闊的東部地區已經完全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

如果說董卓為首的西部軍事集團直接控制了東漢朝廷,那袁紹為首的東部士族集團則是擺脫了東漢朝廷。而這恰是東部士族集團一直想要的結果。

擺脫朝廷控制、實現地方自治,然後歲月靜好、天下太平。這就是士族集團一直追求的美麗新世界。但是,這個美麗新世界只能在夢中。

因為控制也是保護。

東部富庶地區之所以歲月靜好,恰是因為西部和北部地區在負重前行。沒有涼州軍事集團,羌人不會止步涼州;沒有幽并軍事武裝,胡人不會安於草原。而邊疆地區之所以能夠任勞任怨地負重前行,恰是因為東漢朝廷權威使然,東漢皇帝還在控制天下。

所以,放棄控制,就等於放棄保護。東部富庶地區將會直接面臨來自邊地軍事集團的衝擊。憑什麼防著羌人搶劫東部?我們自己直接搶劫東部,這不行嗎?

這當然行,董卓就是這麼幹的。

所以,討董戰爭,換個角度來看,就是東部富庶地區聯合起來抵禦西部軍事集團的直接搶劫。如果東漢朝廷的統治權威還在,那東西兩大地區絕對不會以這種方式相逢相殺。

對於東部士族集團來說,討董戰爭既是在擺脫朝廷控制而爭取地方自治,又是在防止涼州軍事集團染指東部。初平二年,四月,董卓返回長安,不再與關東諸侯糾纏。

可以說,這是東部士族集團的勝利。他們不僅爭取到了地方自治,因為朝廷已無權威,而且趕跑了涼州軍事集團,因為董卓退守關中。

這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整個洛陽和周邊郡縣變成一片焦土。但那是皇帝的地盤,東部的諸侯們並不關心。

但是,除了緩和東西矛盾,東漢朝廷還在約束天下州郡之間的矛盾以及大大小小的野心家們。一旦王綱解紐,地方州郡立即就會陷入混戰模式,各州之間、各郡之間以及各種勢力之間都會大打出手。

董卓未死、漢室未復,東部地區的諸侯們就開啟混戰模式。而其中,堪為主線的一場戰爭,是幽冀之戰。袁紹、公孫瓚兩個州級諸侯直接面對面火拼,同時還牽涉到青州、兗州以及豫州等地的局部戰爭。

先介紹一下幽州和冀州的情況。

除涼州軍事集團外,幽州逐漸形成以公孫瓚為首的幽州軍事集團。軍事集團之所以快速形成,一是因為朝廷權威不斷跳水;二是因為邊地戰爭連年累月。

在涼州,董卓長期跟羌人打;在幽州,公孫瓚長期跟烏桓打。到靈帝時,涼州已經離不開董卓。雖然董卓不是什麼常勝將軍,但他大體上能跟羌人打個平手。換別人領兵,則要麼損兵折將、要麼全軍覆沒。幽州的道理也一樣。不用公孫瓚,烏桓就囂張、幽州就要丟。所以,董卓天然把涼州看成自家地盤,公孫瓚也天然把幽州看成自家地盤。

黃巾起義爆發後,董卓、公孫瓚這些邊地軍事集團不僅要繼續防範胡人,而且還要平定叛亂。於是,他們在東漢帝國中的決策權重,也就越來越大。離開他們,東漢朝廷不僅控制不住邊境地區,而且控制不住內部地區。

這是幽州的情況。

冀州沒有形成大的軍事集團。但冀州實力很強。首先是相比幽州,冀州比較富庶,自給自足一點兒問題都沒有。其次是相比他州,冀州非常能打,冀州強弩能與幽州突騎齊名。

黃巾起義以來,各地州郡刺史們迅速建立了自己直屬部隊。冀州也不例外。在當時,冀州號稱「帶甲百萬、谷支十年」。所以,冀州地區完全可以快速形成一個令人生畏的地方軍事集團。而且,一旦朝廷放開控制,冀州力量就是碾壓級的存在。袁紹據冀州,袁紹就是最強諸侯;曹操據冀州,曹操就是最強諸侯。冀州諸侯,從來都是漢末三國以來的最強諸侯。

這是冀州的情況。

幽州是大老虎,但特別窮。冀州也是大老虎,但還在生長。這兩隻大老虎為什麼最先開打?其中的恩怨很多,而且細節飽滿、情節曲折。這裡簡單梳理一下:

先是袁紹與公孫瓚聯手。

這倆人打算合夥趕走冀州牧韓馥。袁紹有名望沒實力,所以搶冀州需要仰仗公孫瓚的實力。公孫瓚有實力沒名望,所以搶冀州也需藉助袁紹的名望。如果袁紹從南往北打、公孫瓚從北往南打,那公孫瓚至少能分到半個冀州。

但是,冀州牧韓馥太慫。他直接把冀州讓給了袁紹。公孫瓚自然沒有撈到多少好處。以前韓馥主政冀州,冀州是低垂的果實;現在袁紹主政冀州,冀州則是打了雞血的老虎。所以,公孫瓚再想從冀州身上撕下一塊肉就非常困難。袁紹這個人要比韓馥難對付太多。

再是袁術與公孫瓚勾結。

被迫遷到長安的漢獻帝,派侍中劉和前往幽州,找劉和的父親幽州牧劉虞搬兵。但劉和剛走到南陽,就被袁術扣留。然後,袁術另派使者到幽州搬兵。這實際就是袁術的詭計。不管劉虞派多少兵都要先到南陽,而一旦到了南陽,那這些兵就會全被袁術收編。

公孫瓚看破了袁術的詭計,於是就勸劉虞不要派兵。但劉虞道德感爆棚,非要派兵到南陽聯合袁術、解救獻帝。既然好人做不成,那就做壞人。於是,公孫瓚就讓自己的堂弟公孫越帶兵到南陽,勾結袁術收編劉虞的軍隊。

三是二袁兄弟明爭豫州。

袁紹、袁術兄弟一直互看不爽。在洛陽的時候,這倆人就各自率領一支廟堂黑社會組織,動不動玩個火拼。但還僅是暗鬥,不敢明戰。因為皇帝和朝廷的權威還在,玩過火,大家都沒好果子吃。但現在,不僅王綱解紐,而且二人先後升級為地方軍閥,所以明戰也就在所難免。

袁術表封自己的小弟孫堅為豫州刺史,然後派孫堅舉兵洛陽、追擊董卓。但是,孫堅前腳剛走,袁紹就表封自己的小弟周昂為豫州刺史。而且,周昂還直接率兵襲擊孫堅的後方基地陽城。孫堅只能回軍對付周昂。同時,袁術也把公孫越派去支援孫堅。但公孫越運氣太差,戰場上竟被流箭射死。這就相當於袁紹的人殺死了公孫瓚的人。

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遂出軍屯磐河,將以報紹。

這個故事既曲折又狗血。堂堂漢末梟雄的互相攻伐,跟古惑仔搶地盤,簡直沒啥區別。大體脈絡就是:公孫瓚跟袁紹聯手搞韓馥,公孫瓚跟袁術聯手搞劉虞,袁紹與袁術這兩兄弟又一直互相搞。搞來搞去的結果就是袁紹的小弟殺了公孫瓚的小弟。然後,公孫瓚和袁紹也就必須互相搞。

但是,大尺度的諸侯混戰,真心不是古惑仔搶地盤。恩怨從來都是次要的,利益才是主要的,而比利益更重要的是博弈格局。這個博弈格局就是:王綱解紐則群雄逐鹿、權威瓦解則諸侯混戰。

具體到幽州和冀州,或者具體到幽州跟東部富庶州郡,公孫瓚的幽州突騎一定會調轉刀口、反身向內。

東漢帝國長期而穩定的博弈局面是邊地日益高度軍事化、內部日益去軍事化。所以,能打的軍隊幾乎全在邊地,如幽州突騎、並涼勁旅。

那內部地區就沒有能打的軍隊嗎?

也有。比如兗州的泰山兵和揚州的丹陽兵。但面對邊地勁旅,這些州郡兵完全不夠看。因為東漢朝廷的頂層設計就是讓東部富庶州郡全都當不擅斗、只下蛋的老母雞。

但是,不管是涼州、并州還是幽州,也就是這些個邊地州郡,都非常窮。要打仗就得花錢。那錢從哪來?這個錢只能由朝廷出。那東漢朝廷的錢從哪來?從東部富庶州郡搜刮。這實際就是一套財政轉移支付的機制。西部打仗可以但沒錢、東部有錢但打仗不行,那就東部養活西部、西部保障東部。資源是錯配的,朝廷局中調度,則可以平衡錯配的資源。

董卓亂政後,王綱解紐。朝廷先是被西部軍事集團控制,再是又被東部富庶地區拋棄。董卓的涼州軍事集團搶了洛陽,也搶了皇帝和朝廷,算是暫時解決了自身財政問題。那幽州怎麼辦?幽州也得靠朝廷養。而現在朝廷都沒了,那誰來養幽州?

天下太平的時候,冀州的財富,甚至青州的財富,都不用先運到洛陽再運到幽州,而是直接運到幽州。

先是,幽部應接荒外,資費甚廣,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足之。

青、冀二州每年要向幽州供應兩億多錢。所以,你都可以說幽州公職人員的工資都是青冀二州給開的。

董卓亂政以後,這套財政轉移支付自然沒法再玩。然後,握有幽州突騎的公孫瓚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與其餓著肚子跟胡人打,不如提著馬刀搶劫中原。

直接占領南方富裕州郡,然後憑藉為幽州突騎升級為大漢最強諸侯,這遠比縮在幽州當個奮武將軍強?既然要掃蕩中原,那首先掃蕩哪裡?

自然是冀州和青州。

青州雖富卻弱,再加上青州刺史焦和是一個飯桶,直接在青州搞出了黃巾起義。整個青州遍地黃巾,足有三十萬之眾,後來發展到百萬之眾。這夥人不僅掃蕩青州,而且還波及兗州、冀州。因此,青州只能成為負擔,而不能成為繭絲。

所以,幽州軍閥公孫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搶奪冀州,甚至占領冀州。但他出手太慢。董卓剛剛入主朝堂,袁紹這個人精級的戰略大師就到冀州跑馬圈地。之後,更是借著討董戰爭的契機,逐漸收編了冀州牧韓馥的軍隊,「會馥將麴義叛,馥與戰而敗,紹因與義相結」。因此,公孫瓚還在鏖戰青州黃巾軍的時候,袁紹就已經成為新的冀州之主。

因此,情節曲折、細節飽滿的古惑仔劇情只能適用於古惑仔。群雄逐鹿、諸侯混戰的漢末三國另有一套邏輯。幽冀之間的州級戰爭,在初平二年冬天正式打響。

那麼,天才聞名的貴公子袁紹,又該如何擊敗強將公孫瓚和他的幽州突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