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金花:憑一己之力救上萬國人,卻三度被趕出夫家,晚年淒涼至死

初拾說 發佈 2023-11-25T18:28:51.226904+00:00

著名學者劉半農曾在《賽金花本事》一文寫道:「中國有兩個「寶貝」,慈禧與賽金花,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

著名學者劉半農曾在《賽金花本事》一文寫道:

「中國有兩個「寶貝」,慈禧與賽金花,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

鮮明的對比中,不難看出作者本身對慈禧賣國議和的蔑視,以及對名妓賽金花人格的無比欽佩。

晚清民初的動盪時代中,賽金花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女子。

出身青樓的她,是名噪京城的「賽二爺」,也是隨夫出使歐洲的狀元夫人,更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以一己之力護佑全城百姓安危的「護國娘娘」。

但如此的亂世女傑,命運卻如草芥般漂泊淒涼。

她一生三次嫁作人婦,又三番淪入煙花;以身救國的她非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尊重,反而盡遭排擠和厭棄,最終這位心懷家國、俠肝義膽的傳奇女子,落得淒涼病死的結局。

.

賽金花,原名鄭彩雲,出生於蘇州的一戶貧困家庭。

她的父親原本是一位轎夫,後因勞累過度不幸病逝。

家中頂樑柱倒塌後,為謀生存,賽金花被送到了蘇州歌伎館,此後便委身於秦樓楚館之中。

雖然成長坎坷,但賽金花卻從未在身不由己的命運中墮落。

即便困於煙花之地,她卻刻苦學習琴棋書畫,最終因才貌雙全又清冷孤傲,成為蘇州名妓。

恰是這些成就,才將她推上了傳奇的人生之路。

15歲那年,賽金花被清末狀元洪鈞選中,成為其妾室。

彼時的洪鈞已48歲,兩人年齡差距懸殊。

但對於困於風塵的賽金花來說,能夠嫁給狀元郎,無疑是求之不得的選擇。

這段婚姻中,賽金花雖為妾室,卻得到了丈夫的萬般寵愛和疼惜。

1887年,洪鈞奉命出使歐洲,原配夫人王氏不願離開家鄉,作為妾室的賽金花,便代替對方陪丈夫前去。

歐洲之行,展現了賽金花一代風塵女子最風采的時光,也開啟了她註定不再平凡的一生。

由於賽金花年輕貌美、聰慧伶俐,有著東方女子最典雅的魅力和風采;在歐洲逗留的那兩年,她以外交官夫人的名義,得到了德國皇帝和皇后的召見和喜歡。

本就聰明好學的她,又在短短時間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德語,並能夠輕鬆地將德語運用自如,這也讓賽金花能夠跟隨丈夫多次出入重大外交場合。

也是在這段期間,賽金花認識了後來八國聯軍的統領人物——瓦德西。

俘獲德國上層人士無數青睞的賽金花,也絲毫不會想到:

自己成為一代俠妓的傳奇事跡,將會與這個德國男子息息相關。

.

留任德國公使三年後,洪鈞帶著賽金花重回祖國。

還沒重新適應國內的生活,洪鈞便因病去世。

狀元府的遺老遺少們,不願讓出身青樓的賽金花辱沒他們顯赫的門庭,便將賽金花趕出家門。

迫於求生無門,賽金花只能輾轉北京,重新回到煙花巷。

時間來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掌管重權的慈禧太后倉皇西逃,任由八國聯軍在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彼時的北京,已然沒了千年帝都的神聖莊嚴,只剩下滿城的蕭條淒涼,絕望無助。

侵略者虎視眈眈、十惡不赦,百姓們流離失所、不得溫飽。

硝煙戰火的瀰漫中,重回風塵的賽金花,得知八國聯軍的統領恰是在德國的舊相識瓦德西時,心中不免產生期待:也許瓦德西的權力,能救贖危難中的京城百姓呢?

恰好有一天,幾個德國鬼子闖進賽金花的妓院,正打算搶些東西。

不成想,眼前的女子竟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還聲稱自己和德國皇帝有交情,並把與德國皇后的合照交給這幾個人。

前來搶劫的德國士兵有些難以置信,連忙把情況匯報給聯軍統帥瓦德西。

曾為皇帝侍衛的瓦德西到場一看,這女子豈止和德皇有交情,同自己的交情也不淺…

彼時的賽金花,只是個靠接客謀生的風塵女子,再無往昔外交官夫人的顯赫和威風。

但即便自己身份低微,家國生靈塗炭,賽金花卻絲毫沒有畏懼,依然寵辱不驚。

故人相見,賽金花依舊拿出往昔在德國的聰慧,詢問瓦德西:

「聽說歐洲國家是文明民族,但為何到了中國,便成了暴徒一般?」

相見的第一句問候,便讓紳士風度的瓦德西羞愧不已。

這場重逢中,瓦德西面對昔日好友,也絲毫不隱晦自己的困境。

彼時的八國聯軍雖然占據北京城,但卻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得知賽金花對京城很是了解,便有意讓其幫忙,兩人當場也達成協議,賽金花為瓦德西籌備糧食,而瓦德西則規整部隊,不再隨意殺戮。

八國聯軍侵華,最終的結果仍舊是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最開始,賠款一事開價卻很高,瓦德西專門提出要慈禧太后賠償在中國遇難的克林德公使的命,皇帝要道歉,這也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之一。

當時,臥病在床的李鴻章,聽到德國人的要求後,對慶親王感嘆:這一次,只有再試用賽金花了。

就這樣,辛丑條約簽訂前,賽金花又再一次展開外交手段,對瓦德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在她嚴謹而理性的分析下,八國聯軍最終同意議和。

這份付出和貢獻,也讓賽金花逐漸名揚全國,京城百姓將她稱為「護國娘娘」。

後來,著名作家林語堂在長篇巨作《京華煙雲》中,也曾為賽金花留下筆墨:

「北京城總算得救,免除了大規模的殺戮搶劫,秩序逐漸在恢復中,這都有賴於名妓賽金花的福蔭…」

關於救國救民的高尚表現,賽金花表現得很平淡,她不止一次地說:

「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

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賽金花深明大義的救國行為,卻逐漸被傳為一段風流情事。

其中,作家曾樸以賽金花為原型,寫出了「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孽海花》;而樊增祥更以賽金花與瓦德西的戀情為主線,作長篇歌行《前彩雲曲》和《彩雲後曲》。

愈發偏離真相的流言,似乎也證實著:一個青樓女子想要被世人接受,是多麼的難!

這種不被待見的身份,也為賽金花的淒涼晚年埋下了伏筆。

.

1911年,韶華漸逝的賽金花,決定關掉青樓,再嫁他人。

第二段婚姻中,她的丈夫是滬寧鐵路的稽查曹瑞忠,雖為妾室,但待遇卻不輸原配。

可惜,天不遂人願,上天似乎從不想讓這個女子安穩。

兩人結婚第二年,曹瑞忠便因病去世,再度守寡的賽金花,也因為風塵女的身份,再次被趕出家門,重操舊業。

直到兩年後,賽金花又遇到了參議院議員魏斯炅。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在1918年結為夫妻。

可這段婚姻,也沒有維持多久,3年後魏斯炅不幸去世,賽金花也三度喪夫。

彼時的賽金花,已經50多歲了,又被趕出夫家的她,也徹底沒有了退路。

只能拿出不多的積蓄,和相處多年的一個女僕,租了一件破舊的房屋,以度晚年。

所有的人似乎忘記了這位曾經的「護國娘娘」,再提辛丑條約的屈辱,人人痛恨清政府的喪權辱國,也笑談賽金花與瓦德西的風流情事,曾經寫在書中的那些故事,在廣為流傳的許多年裡,似乎成了真,總之,不再有人想起那個憑藉一己之力久了全城百姓,晚年卻住在破舊房屋的賽金花。

1936年,晚年的賽金花,最終在貧困交加中離世。

得知賽金花去世的消息,與她有過來往的張大千、劉半農等人湊錢自發將她下葬;著名畫家齊白石則為她題寫碑名,有感於這位女子的俠義傳奇,甚至稱自己百年之後要葬在賽金花旁邊,以作陪伴。

生前無人問津,死後才被廣為知曉…

這究竟是賽金花的幸運,還是不幸?

但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

賽金花雖淪為妓女,卻比太多醉生夢死、苟且偷生之輩要光輝偉大!

自古風塵出俠女,如此女子,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歌頌。

——END——

作者: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讚再走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