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夏天

作家薈 發佈 2023-11-26T07:14:02.843487+00:00

作者:苗茵葆東嶺的桑樹結了點點桑葚,青的紅的昭示著夏季的來臨。每年,在麥子即將成熟的季節,也是桑葚開始變色、變甜的時候。坡里的好多堰上都有桑樹,結的桑葚雖然不大,但顏色不一,有的還發青,有的變成粉紅,還有的熟透變黑。青的和紅的味道都很酸,只有黑的甜甜的,煞是好吃。

作者:苗茵葆

東嶺的桑樹結了點點桑葚,青的紅的昭示著夏季的來臨。每年,在麥子即將成熟的季節,也是桑葚開始變色、變甜的時候。坡里的好多堰上都有桑樹,結的桑葚雖然不大,但顏色不一,有的還發青,有的變成粉紅,還有的熟透變黑。青的和紅的味道都很酸,只有黑的甜甜的,煞是好吃。

我們不知道桑樹都破了肚子,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只知道上坡拔豬草,摘桑葚吃。

麥子熟了,金色的麥浪翻滾著,襯托著豐收的年景。父親磨鐮的聲音,短暫而急促。一頂席尖子,即採用編席用的秫秸蒾子,編的草帽,被父親背在身後。可能因為帽頭尖的緣故吧,家鄉人稱之為席尖子。生產隊長安排統一去大地割麥子,大地原是老家的一條河改造的。那時我家住的是西屋,就在河邊住,屋門就衝著河灘。

農業學大寨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要讓沙灘變良田。在喇叭頭子奮發上進的樂曲聲中,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的標語、口號的鼓舞下,全村人搞大會戰,硬生生的把大河崖(沙灘),墊成了大地,並在大地里挖了幾口水井。大隊把大地分給了六個生產隊。在那農業機械化還沒有實現的年代,割麥子全靠人工。社員們都拿著鐮刀爭先恐後的割麥子,有的直了直腰,用毛巾擦一下汗,又埋頭向前。每割完一畦麥子,就用麥繩把麥子捆好,然後安排壯勞力運輸,一輛輛獨輪車推著一座座「小山」,向場院聚集。

學校放了麥假,我拿上钁和筐,約上幾個小夥伴去刨麥茬。每來到一塊割過的麥地,我們先順著畦子拾麥穗,之後再刨麥茬,然後敲掉上面的泥土,潮濕的粘土地里麥茬雖然好刨,麥茬上的泥土卻不易去淨。

「救命啊,救命啊……」澇疙瘩南邊傳來呼救聲,大人小孩都遁著聲音跑去,原來西田莊村的一位兒童,在附近的水庫不幸落水了。

很多大人都下水撈人,父親也拿根長樹枝子在水中邊試探深度,邊搜索落水者,儘管父親不會游泳,只在邊緣搜救,但精神可嘉。

落水者終於被一位壯漢救了上來,可惜沒有了呼吸。有人把他頭朝下控出來很多水,依舊沒出現奇蹟,任憑家人哭得死去活來。在那沒有熱搜的年代,這個悲劇仍然傳遍了周圍的村子。

「不能去河涯和水庫洗澡!」母親對我們兄妹幾個天天掐破耳朵地囑咐。這話只能管用幾天,過段時間,我們上坡還是偷著去水庫洗澡。我們選擇小的水庫,而且有大人洗澡的,凡是去洗澡的大都會游泳。我會「狗刨式」和仰泳,仰泳很簡單,感覺很省力,我把兩隻胳膊伸開,兩隻腳不停的蹬,身子就不會沉底,有時我還得意地把兩隻胳膊交叉著放在胸脯,全憑用腳快速動作,身子也能在水面漂浮著。

幾個小夥伴憋住氣鑽入水下,比賽看誰在水下呆的時間長。有人不知從哪弄來一塊腐朽的棺木,兩手扶著在水中游來游去。有的家長直接找來,逮住孩子訓斥一頓。

過了麥,我最盼望的是來客人。家鄉的習俗,收完麥子開始走親戚。來了客,母親就會做好吃的。吃飯時我們也跟著沾點兒光,客人們也會帶點水果等禮物,讓我們分享。

端午節到了,這是夏天的一個重要節日,這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去坡里拔艾蒿,把艾蒿放在門口幾棵,據說能辟邪,聽村裡的先生說艾蒿還能治病。夏至的涼麵是必須吃的,母親把麵條切得寬寬的,放上滷子,喝著確實過癮。

家裡有兩個大瓷缸和一個大瓮,分別盛著玉米和小麥。還有幾個小瓮,盛著磨好的白面等。麥子豐收了,隊裡分的也多了,母親把陳麥子單獨放到一個瓮里,吃得時候先撈陳的吃。在那以粗糧為主食的年代,我們多麼渴望天天吃白面饃饃。

天氣越來越熱,各種植物進入瘋長期,小動物們也進入活躍期,一種綠色的小昆蟲,在草上爬,我們叫猴子爬杆,每次上坡拔豬草我們就捉住幾個逗著玩。兩個屎殼郎滾著一個牛糞球,一前一後樂此不疲。河裡的魚蝦在水中活躍,蛙聲蓄滿了生態的季節。大人們在「鋤禾日當午」的詩句里出出進進。酸棗樹上那隻蟈蟈,越叫越歡。

一陣突如其來的雷雨,把蟈蟈的叫聲還有知了的叫聲一起打濕。雨季的雨水開始增多,為了保障水庫安全,社員們早已清理了泄洪道,我們上游的大型水庫,在一場大雨之後也開始放水。一條水渠由北向南排泄著多雨的盛夏。此時的蚊子也開始肆虐,沒有蚊帳,母親就打發我去坡里拔蚊蒿。

東嶺和北嶺的堰邊上蚊蒿很多,其味道特別濃,拔回家讓父親擰成火繩,曬乾用來嗆蚊子真的管用,難怪集上還有賣火繩的,長長的、粗粗的,五毛錢一根。每次上坡我們還另有收穫,比如撿些地皮,我們叫地噹啷皮,回家洗淨,用蒜泥拌著吃,真得很爽口。有時摘些「赤梨子」等野果,帶回家被弟妹們瘋搶。

兒時的夏天,有很多迷人的樂趣。扯不完的話題讓夜晚失眠。如今,只有點點記憶,在腦海中若隱若現。

作者簡介:苗茵葆,原名苗因葆,男,1964年生,山東萊蕪人,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萊蕪區作協會員,北京哲理詩學會會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