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計怎麼實現無障礙?未來設計師上了節沉浸式體驗課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3-11-27T03:30:14.463241+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黃品超在城市道路上,普通人輕而易舉就能跨過的障礙,對老人或殘障人士來說,可能就是一道「天塹」。哪怕只有一兩厘米高的小坎兒,也足以擋住輪椅前行的道路。這樣的障礙可能來自於地鐵口的台階,可能是不連續的坡道,也可能是坑坑窪窪的人行道。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黃品超

在城市道路上,普通人輕而易舉就能跨過的障礙,對老人或殘障人士來說,可能就是一道「天塹」。哪怕只有一兩厘米高的小坎兒,也足以擋住輪椅前行的道路。這樣的障礙可能來自於地鐵口的台階,可能是不連續的坡道,也可能是坑坑窪窪的人行道。

未來設計師體驗出行難

幾天前,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研究生帶著輪椅、嬰兒車、盲杖、拐杖等輔具,在老師的帶領下從萬泉河綠道一路走到成府路,體驗現有城市道路對乘坐輪椅的人來說是否「友好」。

在萬泉河橋頭處,綠道和人行道之間一個只有兩厘米高的小坎兒,首先給了同學們一個下馬威——他們足足用了兩分鐘,才把輪椅從人行道推上了綠道。

緊接著,綠道入口處為防止非機動車駛入設立了欄杆,欄杆中間留出了一個「S」形的通道。因為通道寬度不夠,輪椅每到拐彎處就會被卡住,坐在輪椅上的人不得不使勁把雙腿向後收起,才能讓輪椅勉強通過。耗時近4分鐘,兩輛輪椅才通過了這處不到3米長的入口。

在綠道上走了沒多遠,前方出現了一座一米高的小拱橋,推著輪椅很難過去。幸好拱橋旁邊的草地上,還間或鋪著幾塊石板,專業上稱作草地汀步。然而當同學們試圖推著輪椅從草地上通過時,才發現石板與草坪間存在約2厘米的落差,輪椅每次都會卡在兩塊石板間的草地中。必須有人走到輪椅前方,將輪椅的轉向輪抬到石板上才能繼續前行。短短500米的路,同學們用了近30分鐘才通過。

「這次我們用輪椅做輔助,體驗到了平時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不管是推輪椅的人,還是坐輪椅的人,遇到這樣的路肯定寸步難行。」學生小陳深有感觸地說。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這些障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經歷了這堂課,我們在未來的設計工作中將會更多地注重細節,不僅注重健康人的需求,也要做出對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友好的設計。」學生小姜說。

「學院從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帶學生到戶外上一堂模擬課。」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李迪華副教授說,「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人對這種設計的瑕疵和風險沒有感覺,即便是跌倒受傷,也常常怪自己『不小心』。但設計師不能有這種想法,他們必須知道危險在哪裡,必須能夠做出『只有使用者想不到的,沒有設計師想不到的設計』。」

小溝小坎擋住出行路

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的學生莫狄說,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細節,卻可能給老人或殘障人士的出行帶來不便。比如在學校門口的地鐵站外,有一處無障礙坡道,長約3米、最高處約1.5米,坡度約為26°。可根據《無障礙設計規範》,輪椅坡道的高長比不應大於1∶12,對應的坡度約為5°,也就是說當坡道高差為1米時,坡道的長度不應短於12米。而這處坡道的高長比已經接近1:2,輪椅根本無法通行,就是勉強推上去了也非常危險。

記者隨後通過走訪發現,一些人行道和公園內的道路,阻礙老人和殘障人士出行的小問題比比皆是。即便是一些已有的無障礙設計,也因為細節不合理導致這些設施形同虛設。

記者從海淀西街前往蘇州街,短短600米的道路卻並非一路坦途。在天創科技大廈東側停車場的入口旁,有一排人行道的地磚已經缺失,約3米長的路段露出了底下的砂石。即便是在地磚完整的路段,不少地磚也已經翹起,與人行道形成了少則一厘米、多則3厘米的落差。

從地鐵16號線玉淵潭東門站的東南口出來,有處小公園。公園出入口也設有欄杆,將通道設計為S形。欄杆間隔約50厘米,而輪椅通常寬65厘米。坐輪椅的人想進入公園,通常要將輪椅摺疊後搬進去,原本坐輪椅的人只能雙手扶著欄杆慢慢挪進去。

半個多月前,就在這處公園裡,因為前後兩段路的接縫處有5厘米的落差,一名行人走到這裡時被絆倒,把腳踝扭傷了。「這種設計讓身體健全的人都有受傷的風險,那腿腳不便的老人和殘障人士該怎麼辦?」受傷者說,在他撥打了投訴電話後,如今這道接縫處已做了相應處理。

就職於中國城市生態研究院的孫小璐說,現在有的地方人行道狹窄擁擠還不平,推著輪椅寸步難行。一些公園門口設計的「工」字形護欄,常常需要兩三人合力才能將輪椅或嬰兒車抬進去。還有的過街天橋是有無障礙坡道,但坡度設計得太大,推著輪椅的人如果不是身強力壯,是很難把輪椅推上去的,這樣的無障礙設計其實有名無實。

在設計中換位思考

上過這堂體驗課後,很多同學都感到受益匪淺,他們開始用另一種眼光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人走上工作崗位後,更是因此特別注重設計中的細節。

「這堂課在我們畢業十年後互相聊天時,還會偶爾提起。它對我們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讓我們從設計者的視角,轉化為使用者的視角,告訴我們作為設計者要對使用者產生共情。」北京蓋婭朴門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高健說,正是通過這樣的體驗,讓他在後來的工作中注意到了更多的細節。「我們曾經為一家康復中心設計療愈花園,殘障人士可以直接乘坐輪椅從居住空間到花園賞花、操作園藝。花園裡的座椅是傾斜的,前面高后面矮,這樣就可以防止坐在上面的人出溜下去。」

「我們也經手了很多校園和花園的設計,每次設計我們都會充分考慮到無障礙設計,讓兒童、老人、殘障人士都可以很方便和順暢地使用場地。」高健說,比如通過性空間的護欄該設置成多寬,路面鋪裝是否平整,該選用什麼樣的材質,坡度設計成多大可以保證輪椅自由通行等等。「設計者在設計各類空間時,要儘可能設計出普適性的空間,既要讓普通人在空間內感到舒適,也要做好無障礙設計,讓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可以在空間內自由享受。」

「通過這門課,我對環境變得更加敏感了,能夠『看見』許多過去『看不見』的東西。城市無障礙環境雖然一直被提及,但自己親身體驗過後,才感受到城市中有那麼多的細節不曾被重視。」孫小璐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工作時,會把設計對老年人和殘障人士是否友好,當作一把標尺。「我之前為一座縣城的環境做設計時,街道設計會儘可能做成平層街道;人行道的通行寬度至少要保持在2米至4米,以便讓輪椅順利通過;有高差的場地會儘可能處理成緩坡。

「受到這門課影響的不止我一個人。」在一家城鄉建設研究院任職的汪默英說,「這門課讓我意識到,『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光靠想像很難了解所謂的『正常出行』對於特定群體究竟有多難。在每一次設計中,我都會代入老年人、殘障人士的視角,去思考如何設計,才能更好地讓人到達和使用公共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