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中心城區又一文化地標——三國文化走廊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

新湖南 發佈 2023-11-28T07:56:57.661238+00:00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26日訊(通訊員 徐雙 邱琳)作為益陽資江風貌帶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文化走廊施工情況近日迎來新進展。三國文化走廊圍繞「千年益陽城、單刀赴會地」整體形象定位,主要由亭台樓閣、船篷軒和文化牆三部分構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26日訊(通訊員 徐雙 邱琳)作為益陽資江風貌帶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文化走廊施工情況近日迎來新進展。

三國文化走廊圍繞「千年益陽城、單刀赴會地」整體形象定位,主要由亭台樓閣、船篷軒和文化牆三部分構成。該項目由中交二航局承建,其中亭台樓閣以木結構施工為主,包含大碼頭、風雨亭和月明樓等多種類型建築。船篷軒核心段弧形吊頂設計長度620米,非核心段人字形吊頂設計長度440米、平行吊頂設計長度1430米。文化牆設計長度2530米,主要有三國成語、三國故事、計謀、名家書法、遺址、歇後語、益陽三國故事及書法等約694幅浮雕畫組成。

截至目前,亭台樓閣中大碼頭閣樓主體木結構、屋面、上部木結構油漆以及地面鋪裝已全部完成,四座風雨亭木結構均已完成,月明樓磚混結構已全部完成;船篷軒中弧形吊頂完成約56%,人字形吊頂完成約59%,平行吊頂完成約22%;文化牆中金花湖西路至仁和碼頭段35幅浮雕畫安裝完成,月明樓闕樓108米鑄銅浮雕安裝完成,場內浮雕加工完成約300幅。

三國文化走廊項目整體建設選取黃銅、紫銅、漢白玉及青石等材料,採用石材浮雕、鍛銅雕塑、鑄銅雕塑等多種工藝形式,致力於雕塑各個文化元素的形象和內容,從而展現益陽豐富的三國文化內涵。其中文化牆108米鑄銅浮雕作為一處重要景觀,採用失蠟法鑄銅工藝,首先對雕塑樣式精心設計,根據設計要求塑制泥塑,隨後確認泥稿翻制石膏模、矽膠模型、玻璃鋼模,並進行蠟模翻制,在蠟模表面翻制砂模型,然後將銅水澆鑄至砂模殼型內,待冷卻後打碎型殼,整體立面全方位連體穩固採用氬弧焊滿焊工藝焊接,經雕塑立體藝術家精工打磨、精工拋光後,最後對雕塑表面進行化學氧化處理、熱著色,鑄銅浮雕製作流程全部完成。

項目預計將建成一條描述三國內容的文化走廊,為市民深入了解三國歷史、感悟三國文化魅力提供了好去處,同時也彰顯了益陽三國文化底蘊和千年古城內涵,對改善益陽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動產業升級有著重要意義。

(中交二航局供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