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鈕松:美國在黎巴嫩建巨型使館引爭議

上外中東研究所 發佈 2023-11-30T05:52:21.824117+00:00

5月初,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社交媒體發文,高調展示其巨型新館建設進展。然而,這種「曬館」行為非但未如願獲得廣泛點讚,反而激起國際社會的質疑與批評。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5月初,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在社交媒體發文,高調展示其巨型新館建設進展。然而,這種「曬館」行為非但未如願獲得廣泛點讚,反而激起國際社會的質疑與批評。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新館距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約13公里,占地43英畝(約17.4萬平方米),相當於21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總和,約為美國白宮占地面積的2.5倍。據報導,新館的建設規劃早在2015年就已制定,2017年正式開工,預計耗資十億美元。在國際輿論看來,這座龐然大物坐落在人口僅600萬、飽受貧困戰亂之苦的黎巴嫩,顯得格外「扎眼」。一國建造或翻新其駐外使館館舍固然是依照《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但美國此次之所以引發巨大爭議,與其動機及黎巴嫩的發展窘境有著密切關聯,實質上也是對美國在中東地區所扮演角色的一場反思。

建設中的美國駐黎巴嫩使館新館。

引發巨大爭議

圍繞新館的爭議主要聚焦於兩個方面。首先是,如此龐大的建設規模是否必要。美國媒體批評指出,該館的建築規模與其業務量不成正比。黎巴嫩國土面積僅約1.05萬平方公里,還不及美國康乃狄克州大,在美國國務院對黎發布「三級旅行警告」後,美赴黎公民數量亦很有限,難怪有人驚呼:「美國這是要把政府搬到黎巴嫩來嗎?」

其次是,建設該館的「天價」耗資與黎巴嫩民眾生活的窘困現狀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設中的新館,其「高大上」的建築規模和建設藍圖與貝魯特老舊的街區面貌之間形成巨大反差,特別是在貝魯特港2020年8月大爆炸後,反差更加明顯。此外,美國「一擲千金」的「豪氣」在身處政治失序、經濟崩潰、生活窘困國家的黎巴嫩民眾看來,是妥妥的「拉仇恨」之舉,畢竟當前該國80%的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此外,有輿論認為,從平面圖來看,新館更像是「軍事基地」,「這面積足夠養好幾百個間諜」。這種想法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的建築規模更加「巨無霸」,它占地104英畝(約44萬平方米),大小几乎等同於整個梵蒂岡,美國媒體稱其是「美國政府給自己劃的一塊『殖民地』」。而美國在伊拉克埃爾比勒開設的領事館占地也達到50英畝(約20萬平方米),斥資約六億美元。美國在伊拉克的巨型使領館及其實際運作,為國際社會的某些懷疑提供了聯想方向。甚至還有當地輿論猜測,美國之所以在黎巴嫩「廣圈地、高築牆」,目的是策劃「顏色革命」。這些質疑反映了黎巴嫩民眾和國際輿論對美國在中東地區作用的強烈不信任感。

美國的「切膚之痛」

對美國而言,在教派分權制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黎巴嫩充滿了諸多不穩定因素。早在1958年,美國便深刻體驗到了高調軍事介入黎巴嫩危機帶來的失敗與苦果,彼時美駐黎大使館遭到民眾圍困。此外,美國在中東地區一貫的霸權主義行徑和與以色列之間特殊關係的持續,更是使美國在中東的存在成為諸多地區武裝派別的襲擊目標。美國尤其與黎巴嫩真主黨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因此,作為維護美國在黎利益的大本營,駐黎使館的安全問題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在黎打造巨型使館,一方面有助於通過建造「城中城」的方式來構建貝魯特版的「巴格達綠區」;另一方面也是在向黎巴嫩乃至國際社會釋放某種信號,即,美國看起來有深耕黎巴嫩的打算。

在安全問題上,美國駐黎使館曾有慘痛經歷。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發生了針對美駐黎大使館的汽車炸彈襲擊事件,造成63人死亡,其中包括十餘名美國人。同年10月,美海軍陸戰隊在貝魯特的營地遭卡車炸彈襲擊, 241名官兵身亡。美國指控這兩起事件均由黎巴嫩真主黨所實施。1984年9月,美駐黎使館附近的附屬機構再度遭遇汽車炸彈襲擊,共造成16人死亡,美駐黎大使受傷。今年4月18日,美駐黎使館舉行儀式,紀念1983年爆炸案發生40周年,詮釋了該事件給美國帶來的切膚之痛。正因如此,一個已開工多年並仍在建造之中的超大規模使館,被認為投入使用後極可能有大量情報與軍事安全人員入駐。

近年來,黎巴嫩教派分權的運作機制也不斷陷入困境,多次出現總統空缺的情況。2022年10月,黎總統奧恩任期屆滿卸任以後,黎巴嫩首次出現了總統、總理雙空缺的狀態。黎巴嫩政治內耗所造成的孱弱局面對美國而言則是強化存在的契機,因此不難理解有黎巴嫩專家稱該新館為「霸權國家的新殖民象徵」。

保障安全還是「畫地為牢」?

這座巨型使館的建設也反映出美國財大氣粗的虛假一面。美國政府近來一度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今天的美國早已債台高築,國債上限危機逐年上演,債務上限「天花板」不斷調高。如果將目前的美國聯邦債務分攤,相當於每個美國人負債9.4萬美元。因此,十億美元的建館預算很容易刺激到美國社會敏感的神經。

中東地區形勢的複雜多變,再加上美國失衡的中東政策,使得美國在當地日益深陷安全困境,特別是其「反恐」已陷入「越反越恐」的惡性循環之中。美國試圖在黎巴嫩打造一個由建築集群構成的「堡壘」,但從其駐伊拉克的巨型使領館運營實踐看,確保自身人員與設施安全的目標難以完全實現,反而給人以「畫地為牢」的感覺。不僅如此,過於龐大的使館建築綜合體更易成為襲擊的目標。與此同時,與周邊貝魯特街區明顯隔離開的美駐黎使館新館不僅形成了建築物的物理阻隔,還會造成人心的阻隔。在美國「曬館」的社交媒體推文之下,諸如「美國想讓黎巴嫩人吃混凝土」「不知砍了多少棵樹」「知道它有多擾民嗎?」這樣的留言便是民眾不滿情緒的真實寫照。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3年

第12期

責編:杜文睿

查看本期目錄

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