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巴契夫與葉爾欽:蘇聯崩塌前的政治紛爭

歷史小博主 發佈 2023-12-01T04:53:55.087632+00:00

不過從葉爾欽與戈巴契夫的政治紛爭中,我們或許可以窺得蘇聯解體的全貌,進而了解這個龐大帝國的崩塌過程。

蘇聯的解體,是二十世紀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然而,民眾對蘇聯的崩塌卻漠不關心,甚至於給蘇聯的「死亡」辦了一個過於平靜的「葬禮」。

這看起來著實讓人有些費解。不過從葉爾欽與戈巴契夫的政治紛爭中,我們或許可以窺得蘇聯解體的全貌,進而了解這個龐大帝國的崩塌過程。

事實上,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從戈巴契夫的前任契爾年科去世,即1985年3月11日戈巴契夫被選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不久後就開始了。

作為蘇聯解體的幕後推手之一,戈巴契夫既沒有列寧在十月革命過程中形成的巨大威望,也沒有史達林的鐵腕手段。儘管他生性圓滑、善於調解,但出身布衣的戈巴契夫確實在政治鬥爭方面不太嫻熟。

相反,他的老對手葉爾欽履歷則豐富的多。青少年時期的葉爾欽性格固執任性,直言不諱,他甚至在一場惡作劇中用手榴彈炸掉了自己的兩根手指。所以對於葉爾欽來說,他願意為自己的政治本能進行豪賭,哪怕為此搭上生命也在所不惜。

當初,戈巴契夫覺得葉爾欽的侵略性辦事風格可以為腐敗的莫斯科官場帶來新鮮空氣,所以他決定將葉爾欽調到蘇聯中央來。

但是時任蘇聯總理的雷日科夫卻表達了不同看法。

雷日科夫認為,雖然葉爾欽在建設方面卓有成就,可他本質上仍是一個「毀滅者」,如果放任葉爾欽不管,或許會釀成大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加劇,雷日科夫的預言也被一一印證。

1985年12月23日,在戈巴契夫的力排眾議之下,葉爾欽順利當選莫斯科市委書記一職。為方便葉爾欽行事,戈巴契夫甚至授予其整頓風氣的特權,以推動局勢的發展。

彼時的葉爾欽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政治野心,用利加喬夫的話來說,他(指葉爾欽)熱情洋溢的擁護政治改革,完全沒有高官的架子。

是的,葉爾欽在政治方面的作秀確實很出色。據資料記載,他出門經常乘坐地鐵,還時不時地與工人一起聊天,幫助他們裝卸貨物,完全沒有蘇聯高官應有的高傲態度。

在莫斯科市民的眼中,葉爾欽看起來並不像他的前任,反而是「我們中的一員」。對於飽受物資短缺的莫斯科民眾來說,葉爾欽的出現確實為他們帶來了希望,他們甚至認為葉爾欽是真正的「改革派」。

事實證明,葉爾欽在政治鬥爭方面更為出色。當戈巴契夫還在為黨內鬥爭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葉爾欽已經坐上了民心所向的快車,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改革先鋒」。

戈巴契夫或許想改革,但是切向軍事領域的第一刀,傷透了蘇聯軍方的所剩不多的真心。

蘇聯之所以能維持世界上唯二大國的地位,靠的就是國家強盛的軍事工業,這也註定了戈巴契夫不能像史達林一樣按照自己的設想隨心所欲的改造國家。試想一下,軍工行業的底下埋了多少雷?與軍事工業相關的人把控了多少政府部門?

如果要改變蘇聯的畸形經濟體制的話,那得動多少政府高官的蛋糕。甚至在蘇聯軍方看來,國家已經被你們這些官僚玩壞了,現在又想將手伸進軍事領域,這任誰也不能接受。於是,這也註定了戈巴契夫改革的無疾而終。

反觀葉爾欽,他一面打著改革派的大旗,在莫斯科大肆收割民意;一面卻指責戈巴契夫改革的落後,為此不惜向保守派「開炮」。這樣的投機政治家,能不受蘇聯民眾的支持嗎?

無需多言,在戈巴契夫還忙著「兩邊救火」的時候,葉爾欽已經占據了輿論道德的制高點。

儘管後來戈巴契夫對葉爾欽的政治野心有所察覺,甚至授意媒體不要過多曝光葉爾欽,但失去先機就是失去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在1986年和1987年,蘇聯民眾有充分理由不相信新聞媒體的報導。人們對於新聞媒體的不信任也助推了葉爾欽高大形象的樹立。畢竟葉爾欽的事跡在民眾中口口相傳,完全超過了戈巴契夫等蘇聯領導人。

或許葉爾欽欺騙了蘇聯人民。他那向「特權階級開炮」的言論後來並未施行,他甚至成了特權階級的一員。但彼時的蘇聯民眾還心存善意,他們相信葉爾欽,畢竟他不像其他蘇聯官員那麼高高在上。而平易近人、政治廉潔的形象,更是讓蘇聯民眾選擇了葉爾欽。

與葉爾欽的如魚得水形成鮮明的對照的,則是戈巴契夫的無助彷徨。他明白自己親手提拔的政治盟友正在失控,他也清楚自己正在失去民意支持,可又能怎麼辦呢?

從政治盟友走向分道揚鑣,或許並不是戈巴契夫想要的。但卑微不是戈巴契夫的脾性,寬宏大量也不是葉爾欽的性格。兩個人從最初的聯手合作到後來的衝突不斷,終於變得勢同水火。

歷史似乎以某種無聲的方式告訴了我們,葉爾欽成了勝利者。而戈巴契夫則在動物般的直覺下,聽到了來自遠處的崩塌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