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媽祖繞境:九天八夜的狂歡節 | 正午

正午故事 發佈 2023-12-01T06:11:03.102567+00:00

在300公里的旅途中,媽祖把香客的吃喝、冷熱、健康、姻緣,照顧得面面俱到。文丨茹妮酒水、時蔬,還有兩大包剛從市場買來的鮮切梅花肉,一頓足夠十人吃喝的火鍋美餐開始了。陳蘭達的媽媽將兩張大木桌拼在一起,招呼客人們開飯。

在300公里的旅途中,媽祖把香客的吃喝、冷熱、健康、姻緣,照顧得面面俱到。


文丨茹妮

酒水、時蔬,還有兩大包剛從市場買來的鮮切梅花肉,一頓足夠十人吃喝的火鍋美餐開始了。陳蘭達的媽媽將兩張大木桌拼在一起,招呼客人們開飯。每年四月,位於台中大甲的陳蘭達家變成了聯絡中轉站,從早到晚聚在這裡吃飯聊天的朋友絡繹不絕。參加媽祖繞境的親朋好友,都會到距離鎮瀾宮只有200米的陳家來坐一坐。

「轎子到哪裡了?」一群人邊吃邊問。電視上的新聞台循環播送著媽祖繞境的進度,大家都很關心,載著媽祖的神轎何時回到鎮瀾宮,那時候廟門前的表演才最好看。

陳蘭達的爸爸是一名退休的小學老師,他向在場的年輕人介紹經驗:「轎子一定會比計劃時間晚回來,讓阿姨先帶你們去巷子裡看表演」。在宮廟旁住了幾十年的居民都知道,若想在媽祖迴鑾時穿越或跪或拜的人流,擠到廟門口去看熱鬧,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台灣台中市的大甲區,有一座近300年歷史的媽祖廟——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的「瘋媽祖」已延續百年,這個媽祖繞境活動堪稱全台灣最熱鬧的節慶。兩年前,我曾住到陳蘭達家,跟隨繞境隊伍走了三個白天。因為對其中的民俗文化甚感好奇,今年5月,我又從北京遠赴福建,一路搭乘飛機、火車、輪渡,到媽祖的老家湄洲島,圍觀她1063歲生日的慶典。

從福建莆田的湄洲島到台灣大甲鎮瀾宮,媽祖信仰連結著兩岸,也匯聚著全球各地華人的熱情。


九天八夜的狂歡

午夜11點,鎮瀾宮燈火通明,鑼鼓聲混雜著鞭炮聲,刺激著周邊民眾的耳膜。廟門前逐漸聚集起黑壓壓的人潮,哨角隊率先開路,信眾屈膝跪拜,媽祖的聖駕出巡了。沿著媽祖的前進路線,在濕熱的晚風中,香客拔腳跟上。

據廟方統計,全台2300萬人,每年約有400萬人參與「大甲媽」活動。如果算上通過網絡平台收看實時轉播的民眾,數字則更加龐大。

九天的進程中,沿途火車大面積晚點,民宿爆滿,中台灣地區的喧鬧程度遠高於春運時期。媽祖從台中大甲的鎮瀾宮起駕,前往嘉義新港奉天宮,給其父母舉行祝壽大典後返回,路途橫跨4個縣市,21個區鄉鎮,全程300餘公里。對於絕大多數民眾來說,陪媽祖出行是個苦差事。在逼近30攝氏度的氣溫中,人們日均暴走約35公里。

2021年4月,初次體驗媽祖繞境的我,到了晚上仍會回到陳蘭達家洗澡休息,而虔誠的信眾在夜晚則會追隨媽祖神轎,睡在宮廟大廳的地板上。一疊疊硬紙板攤開鋪在廟宇的大廳或者迴廊上,凡是空位皆可取用,男女老少鞋一脫、頭一歪,鼾聲如雷。

90後陳蘭達是我的同學,在台灣的一所高校讀碩士。她家就在鎮瀾宮附近,曾在大學畢業後完整地走過9天8夜的繞境。她承認路途對體能的挑戰,卻仍然覺得幸福感十足。「你完全不用帶任何食物和水,出門之前不用吃早餐。」她說的並不是拜神中的習俗,而是說路上早有人為你備好餐飲。我沒想到,這次出行也是一場狂歡。

媽祖信眾的熱情是撲面而來的。繞境路線經過宮廟、鄉間小路和住宅區,企業、政治人物、民眾紛紛來提供補給。

「剛出鍋的炸洋蔥圈,要不要吃?」

「大家排好隊,這邊領取西瓜芭樂小番茄。」

「還有有口罩、膏藥、扇子哦,歡迎自取。」

沿街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就像鄉村的農貿市場。不一樣的是,錢是這個場合中的非必需品,面對硬塞到手裡的補給品,只需要微笑說謝謝。

我把當天吃的東西全都記錄在手機上:鴨肉油飯、魚丸湯、肉粽、蔬菜煎餅、水煎包、炸薯條、芭樂、玉米和各式飲料……一天下來,塞進肚皮的食物竟然快要有二十種,而且全部免費。媽祖繞境去程吃素,回程開葷,我們走在回程的路上,如同觀光一般,復刻遊覽夜市一條街的經歷。

好吃的東西太多,信眾們讓人盛情難卻。在沿著住宅區的鄉間小路上,一位身材瘦小、年逾古稀的阿嬤,從家中出門捧著麵包和冰鎮好的礦泉水,一把塞到我的手裡。「媽祖請的,一定要收下」。無數個善意的阿公阿嬤出現,我的背包很快就變得鼓鼓囊囊。

台灣網民在網絡論壇上分享心得時說,媽祖繞境,只要去過一次就會上癮。除了食物,讓人上癮的還有平時看不到的「大節目」。電音樂隊、卡車鋼管舞、舞龍舞獅、民族弦樂演奏,花式演出走在神轎之前,開路鳴放的鞭炮就仿佛不要錢。最近幾年,繞境更添新花樣。沿途增設的淋浴車、肌肉按摩攤位,給信眾提供方便。官方APP實時顯示神轎位置,讓中途加入的信眾不至於撲空。

黃岡師範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台籍教授潘是輝,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媽祖信仰傳播與清代台灣社會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在他看來,媽祖繞境中蘊含著「苦行」與「布施」的宗教概念。信眾徒步走時腳底酸軟、肌肉酸痛,正是以苦行來寄託信仰的體現。提供食物和各類服務,則是布施的體現。

台灣的媽祖繞境經歷了從「信仰圈」、「文化圈」再到「觀光圈」的拓展。媽祖繞境並非只有宗教和文化屬性,已逐步發展成為旅行觀光的風景線。這是謝雅卉教授的觀點,她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台籍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信仰的傳播路徑與理論構建」研究。謝雅卉說,媽祖繞境現場就如同一個「神聖的信仰空間」。信眾進入其中,親近媽祖,獲得賜福。而信仰空間和民眾的世俗社會之間似乎並不存在結界。在九天八夜的旅途中,媽祖把香客的吃喝、冷熱、健康、姻緣,照顧得面面俱到。

繞境途中的表演包括舞龍舞獅、鼓號隊、鋼管舞

馬路邊臨時搭建的舞台現場演奏民樂

媽祖神轎前的花車巡遊,仙女向信眾撒糖

繞境途中現場烤乳豬

水煎包攤販,免費提供給信眾水煎包

補給站聚集點搭起彩色涼棚,發放魚丸湯

大人帶領小朋友發放防暑降溫的精油貼布

涼棚中排隊領取水果

繞境途中餐車發放冰鎮飲料

擲筊杯與持令旗

初到大甲的第一個晚上,陳蘭達帶我直奔鎮瀾宮。一個新來的香客能否啟程參加第二天的繞境進香,要先請示媽祖。

陳蘭達說,新人需要如此操作:首先是添香油錢,雖然電子支付還不太普及,但刷卡已經在台灣的宮廟流行起來。台灣的悠遊卡如同香港的八達通,提前儲值,可以搭乘公交地鐵或在便利店買東西。廟方設置好金額,刷一下划走新台幣50塊(約11元人民幣)。

奉上香油錢後,是請香,三拜媽祖。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環節——擲筊杯。在供桌前,人們找到兩塊巴掌大的紅色月牙木頭,一面平滑,一面凸出。把雙手合十放在手心,再向地面拋出。若一平一凸則為「聖杯」,證明此行得到媽祖應允。兩個平面所代表的「笑杯」則表示媽祖對此事仍有猶豫,說不好。反之,兩個凸起所代表的「陰杯」則表示神明不應允。」

「如果媽祖不允許怎麼辦?」我有些擔心地詢問陳蘭達。「也會有這樣的先例,但你也可以多擲幾次,」在陳蘭達的口中,媽祖寬容而和善,只要多問幾次,有求必應。

第二天一早啟程上路,作為繞境隊伍中的一員,我需要一個標誌——令旗。在正殿隔壁,支付300台幣即可請到專屬令旗——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寫上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在群眾規模龐大的隊伍中,令旗代表著一種「合法身份」。傳說中,令旗是媽祖調兵遣將、降妖除魔的隨身法寶,採用雙面龍紋刺繡,輔以流蘇裝飾。每年繞境的令旗樣式有所不同,但可以循環使用。

陳蘭達手持的令旗就是從2018年開始循環使用的,重複使用使原本紅底的令旗顯露出了黑色。陳蘭達家曾經是巷子裡的雜貨店倉庫,房子有四層高,令旗就供奉在一層一進門的祖先桌上。每逢繞境,令旗就會再次被請下來。

第二天一早,手持令旗的我們,擠上了火車,前往媽祖神轎所在的位置,追隨她一同前進。一路上,信眾爭搶著靠近神轎,五體投地「鑽轎底」沾福氣,排隊領取媽祖神轎駐駕時轎子下方的金色紙片「壓轎金」。但凡走到媽祖駐駕的大廟,民眾就會拿起廟方的大印,疊加蓋在令旗上,再收集黃色的平安符,捆綁在令旗頂端。如果將九天八夜全部走下來,令旗頂端的黃色平安符就會如同成熟的稻穗一樣多,令人羨慕不已。

「放在家裡,小孩或者老人生病就燒成灰給他們洗澡。」陳蘭達的父親指出平安符的妙用方法。即使沒有什麼醫學根據,人們或許會因此而獲得心靈能量。

繞境狂歡也是民間經濟最蓬勃的時刻。鎮瀾宮前的市集上,我發現了一些連結兩岸的「信物」。以紅色絨布和亮片製成的「富貴平安小老虎」,是可以掛在胸前的裝飾品,售價100台幣。老闆告訴我,這些飾品來自大陸。在北方廟會中常見的虎頭飾品、平安吊墜,也能在廟門前的攤販上看到。在淘寶上溯源它們的產地,有的大概來自義烏,有的來自莆田。

產自大陸的裝飾品富貴平安小老虎

繞境途中,人們大多帶著防曬工具,背上綁著平安符的令旗

行走在神轎前的儀隊,參與者大多嚴格防曬


女神漂洋過海去台灣

媽祖的誕生地是福建湄洲島。2023年5月12日是癸卯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1063周年的紀念日。前一天晚上,我搭乘輪渡,從莆田碼頭出發不過10分鐘就抵達了島上。一兩天之間,湄洲島上聚集了近萬人,從海內外各地來此參加媽祖的祝壽大典。

民宿老闆開車到碼頭來載我們,「今晚人還不算多,明天島上爆滿啦,全部是香客」。香客大多當天往返。即使如此,在面積14.35平方公里的島上,仍然經歷了一波漲價潮,平時一兩百元一晚的民宿,價格飆升到八九百。老闆甚至在收到網絡訂單時打電話提醒我,「從北京來玩哦?你們如果只是旅遊,最好換一天來!」

與大甲鎮瀾宮不同,湄洲島上的氛圍更加莊重。彩燈、禮花、演出等傳統節目在祖廟有序進行,香客或單獨、或組隊,有序參拜。熱鬧的範圍並未波及居民住宅區。比起大甲在飲食和文化上生發出的諸多新花樣,湄洲島上的活動顯得秩序井然。

走出碼頭不遠,可以看到氣勢恢宏、占地面積龐大的媽祖廟。自山門進入,從太子殿、天后宮、朝天閣到升天樓,每座建築中都供奉著媽祖的分靈。南線新建築群中,每座殿宇都供奉著材質不同的媽祖神像,玉石、黃金、楠木,盡顯奢華。

媽祖本名林默娘,曾是一名普通女子,因出生時不愛哭鬧,便取名為「默」。直到28歲那年,她在海上救人時仙逝,自此成為閩南沿海居民供奉的神明。資料顯示,出生於北宋年間的媽祖,經歷過三十六次冊封,頭銜經過夫人、妃、天妃、真君、聖母、太后、皇太后、天后等升級「八連跳」。在神話故事的演變中,「千里眼」、「順風耳」也曾受到媽祖大愛感召,臣服於媽祖麾下。

世上只有一位林默娘,各地卻都有媽祖廟。「分靈」就是湄洲媽祖走向世界各地的方式。據統計,湄洲媽祖已分靈至47個國家和地區。大甲鎮瀾宮繞境中的媽祖,是與清朝的移民一同抵達台灣的。相傳雍正年間,湄洲島人林氏一家移居台灣,開始在大甲謀生。林氏自湄洲祖廟恭請一尊媽祖神像到自家奉祀,引得周邊移居而來的媽祖信徒前來膜拜。媽祖信仰表達著沿海民眾對海洋的敬畏。到了台灣的媽祖包山包海,還負責姻緣、學業,甚至有傳說,二戰時期美軍轟炸被日軍占領的台灣時,危急關頭是媽祖下凡接住了炮彈,避免大量民眾喪生。

在台灣網民之間流傳過一個段子。「每年繞境前,員工一手準備辭職信,一手準備請假單,只要老闆不准假,馬上辭職也要護衛媽祖。」對於陳蘭達來說,媽祖更像是老家附近的親切朋友。從小跟著奶奶、父母拜媽祖,長大後每次從台北回到大甲,她都會習慣性地去鎮瀾宮拜一拜,跟媽祖報告近況。一位台灣南部的友人告訴我,她的小兒子騎自行車摔倒了,沒有跑回家找媽媽,而是看著凹凸不平的路面委屈地說,要去隔壁的大廟找告狀。滲透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媽祖看起來像一位親切的「通靈阿姨」。

幾位學者也分享了他們對於媽祖信仰的一些觀察與分析。

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黃俊威表示,中國歷史上所有民間宗教的本質在於所謂的「靈驗」和「感應」,宗教教義本身其實並不重要。從民間宗教信仰角度來看,求平安符,拿壓轎金,排長隊鑽轎底,都跟韓愈在《諫迎佛骨表》中記錄的唐太宗迎佛骨的現象,存在本質上的相似,不外乎是求個心安而已。黃岡師範學院的潘是輝教授也說,有些台灣學者考慮到大陸任教,離開家鄉前,就會去媽祖廟擲筊杯,問問此行是否順利。

在古代傳說中,媽祖信奉佛教,曾受觀音點化成仙。謝雅卉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媽祖信仰融入了傳統漢人社會中儒、釋、道的核心價值,兼具傳統美德。其中的包容、慈悲和大愛,蘊含著一種正能量,帶給人心靈上的安慰。潘是輝則認為,媽祖的包容對於整合台灣社會發揮很大的功用。「台灣很多跨村莊的大廟都是媽祖廟。繞境協調調動了各個社會團體,凝聚起地方上的人心。所以媽祖廟成為了台灣數量最多的,祭祀單一主神的廟宇。」

在湄洲的媽祖祖廟,拾階而上,道路兩旁按插的令旗上寫著「福佑兩岸」。祖廟南線新建築群中的靈慈殿就是在2002年由大甲鎮瀾宮捐建的。早在疫情之前,鎮瀾宮大甲媽就曾多次回到湄洲老家進香繞境。2017年,湄洲媽暌違20年巡安台灣,在17天的繞境中,駐蹕停駕在包含鎮瀾宮在內的各大媽祖廟中。媒體報導稱,湄洲媽祖成了兩岸溝通的橋樑,媽祖信仰是連接兩岸人民心靈的無形紐帶。

(文中陳蘭達為化名)


——完——

作者茹妮,走過白山黑水和東南邊陲,關注性別、族群和兩岸。

題圖:2023年5月12日,福建莆田湄洲島,祖廟天后宮前廣場。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