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建築閱讀 新天地壹號

海派建築閱讀 發佈 2023-12-01T14:34:55.598197+00:00

新天地壹號,歷史上根據路名演變依次為蒲柏路429號、太倉路155-159號、太倉路181弄1號等。毛伯庸,原名毛成烈,字伯庸,1904年生,江蘇無錫人,毛載元(毛伯庸祖父)號傳承人。

新天地壹號,歷史上根據路名演變依次為蒲柏路429號、太倉路155-159號、太倉路181弄1號等。

毛伯庸,原名毛成烈,字伯庸,1904年生,江蘇無錫人,毛載元(毛伯庸祖父)號傳承人。毛載元筆莊(與周虎臣齊名)於1903年在永興街63號(今金陵東路溪口路)創設,後由毛鈞甫(毛伯庸父親)接手經營。

毛接手後,將北面一樓沿街建築改為店鋪,南面主樓保留為住宅,成為前鋪後居的格式。1942年,毛伯庸與浙江定海人馬漸鴻女士結婚,兩人育有四子四女。馬漸鴻家境較好,哥哥馬仲達是盈豐華行的總經理,曾出任上海市進出口同業公會常務理事。

新天地分為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南里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舊建築為輔。北里地塊以保留石庫門舊建築為主,新舊對話,交相輝映。在北里,仿佛時光倒流,周圍是上世紀初的石庫門老建築,內部則被改造成餐廳、酒吧、咖啡館等。

露天位上滿是不同皮膚的人們,消費也是國際化水平;南里聳立著一座巨大水晶宮,逛街、吃飯、看電影的一站式消費體驗。昨天是今天的歷史,明天是今天的創造。上海新天地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對本已走向歷史文物的石庫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936年,上海文學函授學院在此招生。1938年2月,私立新新小學校整體從南市遷入,校長為吳繼貞。

1940年代,毛家買入後,部分建築變為住宅,新新小學辦學面積縮小一半,改從旁邊的弄堂口進入。1951年新新小學整體遷出,與美德、松太、廣明、上海中學附小合併為自忠路小學。

1918年上海地圖,Rue Eugene Bard為白爾路,呈Z字形。太倉路(順昌路以西)最初為上海縣城西門外的一條河流,城外農民搖船經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打鐵浜(今太倉路西段、順昌路北段)、晏公廟浜(今自忠路東段)、周涇(今西藏南路)、方浜(今方浜西路)進入上海縣城。

1899年6月,法租界第二次擴張,將打鐵浜、晏公廟浜以北納入法租界。原本作為上海縣與法租界界河的打鐵浜、晏公廟浜先後被填沒築路。1906年法租界當局填沒打鐵浜西段,以公董局總董E.Bard命名為白爾路(Rue Eugene Bard)1921年以法國駐華公使M.Boppe更名為蒲柏路(Rue Auguste Boppe),1943年以江蘇太倉命名至今。1913年填沒打鐵浜中段(今順昌路北段)、晏公廟浜(今自忠路東段)全稱為白爾路。

1948年行號圖顯示地址為太倉路155-159號,右側1940年行號圖顯示地址為蒲柏路429號新瑞和洋行房東也是幾易其主。據上海道契,新天地壹號,舊時登記為英冊B.C.12158號,地冊1050號,占地0.886畝(590平方米),戶主為Davies&J.T.W.BROOKE。Davies & Brooke,洋行中文名為新瑞和。

1897年6月創辦新瑞和洋行,J.T.W.BROOKE於1911年加入,更名為Davies & Brooke,設計建造了霍爾特碼頭(Holt'sWharf)等重要建築,還主持興建了連接南京路新世界大廈的地下通道。據悉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所在的輔德里也是他們設計建造的。

約建於1910年。主體結構為三層,住宅為磚木結構,典型的近代外廊式建築。主立面採用連續的外廊,清水紅磚牆、拱窗和精細的雕飾是主要特徵,拱券磚雕精美,拱心石用石材。

大門開在整幢建築的東面,還有個門廊。大樓里的雕花大門、雕花木樓梯,走廊里、房間內,一色的硬木地板,樓梯邊的窗玻璃還鑲著彩色玻璃。內部靠北面有東大扶梯及西面通向附樓的小扶梯,各層均有公用衛生間。

最早是原民國代總理伍廷芳的住宅,後來賣給了大新香菸廠,之後又賣給匯明電筒廠丁老闆,丁老闆去了香港後,成為匯明電筒廠的第一宿舍。2005年被列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除建築設計以外,也從事道契掛號,紹安里2號道契就掛在G.Davies& J.T.W.BROOKE名下,其中J.T.W.BROOKE(布魯克斯)曾擔任估價師及測量師學會主席。除了新天地壹號外,附近的黃陂南路330號(今黃陂南路328號)興業路80弄吉平里的道契也是掛在新瑞和洋行名下。

始建於1906年的外灘22號,已經擁有百年歷史,原是英國太古洋行在遠東投資興建的首個辦事機構,由新瑞和洋行設計東部大樓,起初為一座四層的折衷主義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地下金庫曾是上海趨之若鶩的「風水寶地」。如今外灘中山東二路22號(原太古洋行舊址)經過整體升級,回歸萬國建築群。

1912年1月出版的行名錄,布魯克斯已是合伙人這裡重點介紹一下Davies,C.Gilber(1865-1933)譯名為吉爾伯特·戴維斯,1888年3月來到上海,加入工部局工程部,負責興建了中區警署(Central Police Station)、維多利亞醫院(Victoria Nursing Home)、靜安寺教堂(Bubbling Well Chapel)等建築。

1908年,由新瑞和洋行設計的上海第一棟鋼混建築。原是德律風電話公司,解放後成為上海電話局大樓,現在是中國電信的辦公點。原版建築為6層哥德式風格,有非常精緻的尖頂、腰線和裝飾性山牆。改建後,非功能裝飾全部消失;整棟建築也直接從古典風格被爆改成了現代風格。

延安東路34號 原名大北電報公司。新瑞和洋行設計,1922年竣工。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中部為巨柱式構圖,每層窗口、窗裙有不同的古典裝飾。室內有表現丹麥國家的裝飾符號。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繁華的南京路、霞飛路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商街拓展難得的歷史機遇。這一時期呈現出公寓大樓成片崛起、娛樂設施不斷興盛、商業繁榮,南京西路上公寓大樓在這一時期成片崛起,20年間,由東向西先後落成東萊大樓(1927年)、同孚大樓(1934年)、德義大樓(1930年)、泰興大樓(1934年)、大華公寓(1932年)、花園公寓(1926年)、平安大樓(1925年)......

建築風格:現代派,立面中高兩低對稱造型,中間主體後退形成主入口前場,中間豎線條構圖,兩翼橫線條構圖。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匯泉路7號的「東海飯店」,在今天看來不是特別顯眼。但在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無論從那個角度審視,這都是一座絕對堪稱地標級的代表性建築。

 我們按照由遠及近的視角,從匯泉灣、太平灣、匯泉路等視角看去,當時的「東海飯店」是一座蕩漾著時代新銳氣息的新生代建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青島的城市建築發展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多元探索時代。

當時的青島之於中國,其國際化程度無疑是位居前列的,這一點從聘請的設計方和建築所秉持的理念上可見一斑,因為「新瑞和洋行」大有來頭。

  飯店樓高六層,局部七層,已是20世紀30年代青島最大的飯店和最高的建築物的。整體布局採用一體兩翼的格局,一層與二層為水平伸展的基座,主入口位於兩翼交匯之處,兩根圓石柱支撐挑台,挑台下兩側有汽車通道。主入口通過建築形體變化與縱向窗帶被加以強調。在入口上方可以清晰看到日語「東海飯店」的招牌,至於「亞細亞酒店」的名稱更換不知具體為何時?

  飯店一層與二層採用自由的平面布局,西面直接濱水的一側在一、二層的屋頂設有露台,以寬大的台階彼此銜接,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優雅伸展的姿態。建築「L」形的上部將酒店房間調轉45度,並與相鄰房間錯位布局,再結合陽台的弧形實牆圍護,使立面形成波紋的光影效果。

  纖細的鐵藝陽台欄杆扶手、下方平行的影線與平整的抹灰牆面都和簡潔的建築立面形成強烈的對比。

  曾被稱為「東亞一景」的東海飯店,其內部設施配套也是十分完備的。飯店內除了各種類型高端客房外,另配備有高檔餐廳、多功能廳、咖啡酒吧等,垂直交通已配有電梯,樓頂設有露天電影院,地下一層設有健身房,飯店南部還有專用的海水浴場。

飯店內的陽光餐廳/多功能廳飯店共設有有88間房間,因三面環海,全部客房均可觀賞到海景,規模為當時青島飯店之最。

 歷經八十餘年風雨滄桑,這座當時青島乃至中國北方最大、設備最完善的假日旅館,時局變遷,幾經更替,卻一直屹立於匯泉灣畔。

其實早在1910年上海地圖,在新天地區域納入法租界之前,這裡已經有永慶里、永吉里、始德里等石庫門建築,後來的永慶坊沿用了永慶里的名稱。

2001年,新天地壹號經過修復,已恢復了往日的光輝,現為新天地發展商香港瑞安集團會所。在整個新天地廣場中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幢建築。這幢四層的建築並不屬於石庫門房子,外形上屬於「弄堂公館」式建築,目前在上海的老式住宅中已經相當罕見。

優雅、歲月、罕見、古董、高貴等的形容詞彙都與這裡掛鈎,坦呈了一種老上海的美。

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 僅供學習參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