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南京夫子廟附近有一座皇家寺院?讓他聞名天下居然是素食

六朝禪 發佈 2023-12-01T22:50:16.664145+00:00

處於夫子廟商業圈,距離新街口只有短短的2公里,今天的位於三山街路水游城,已成為集餐飲、購物、住宿、休閒等於一體的商貿中心。但是,當我們走在水游城的時候,誰也想不到,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前期,在這個地方曾經有一次名氣很大且皇帝敕賜的禪院——承恩寺。

處於夫子廟商業圈,

距離新街口只有短短的2公里,

今天的位於三山街路水游城,

已成為集餐飲、購物、住宿、休閒等於一體的商貿中心。

但是,當我們走在水游城的時候,

誰也想不到,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前期,

在這個地方曾經有一次名氣很大且皇帝敕賜的禪院——承恩寺。

即使連寺院周邊都有承恩寺街,

其繁華程度不亞於夫子廟。

是什麼原因,

讓這邊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承恩寺,

徹底消失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呢?

它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榮辱興衰呢?

2006年,

在三山街一工地內曾發現狀如明故宮遺址內的石柱礎,

經南京市博物館專家鑑定,

出土的石構件就是明代承恩寺遺留的建築構件。

在工地3米深的地下,

一處青磚砌成的高台遺址長度超過20米,

數個巨型石柱礎、

一個石質蓮花須彌座和一塊精美的雲龍紋碑額躺在一旁。

碑額正面最上方刻著「聖旨」兩個工工整整的楷書大字,

其下刻著篆文「敕賜房屋山門……」等字,

而背面則刻著「承恩禪寺」幾個大字。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後,稱吳王,暫住在王府園,

後來的承恩寺則與王府園緊鄰。  

曾為太監故第

要說承恩寺,

就不能不提明宣宗時期的大太監王瑾。

王瑾,原名陳蕪,交趾(今越南)人。

明永樂五年(1407年),大將張輔將其帶回併入宮。

當時,陳蕪也就十來歲光景,長得眉清目秀、外表俊朗。

《明史·宦官傳·范弘》對他有簡略的記載:

「英國公張輔以交童之美秀者還,選為閹,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與焉。」

陳蕪到朱瞻基身邊時,朱瞻基才九歲,兩人年齡相當,

因此,更多的時候,陳蕪充當了朱瞻基的陪讀,

故而兩人的關係非常好。

朱瞻基即帝位後,立刻提升陳蕪為御用太監;

並賜姓名為「王瑾」,字「潤德」;

同時賜給王瑾刻著「肅慎」二字的印章。

隨後,在朱瞻基平定皇叔、漢王朱高煦謀反,

以及率師巡邊、親征等活動中,王瑾均扈從跟隨。

王瑾除了不斷從宣宗那得到珠寶的賞賜外,

宣宗甚至還把兩個宮人賜給王瑾為夫人,

給他的養子陳林封了官,並讓他改姓名為王椿。

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

王瑾病逝,被葬於南京牛首山。

承恩寺的興建

王瑾作為南方人,更喜歡南京。

於是,王瑾以多次受賞的積累,

在今水游城一帶耗巨資置地建造了豪宅,

作為其養老的住所。

景泰年間王瑾去世後,

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陳祥等人,

奏請將王瑾舊宅改為寺,且乞賜額名,

明景帝准奏並賜額「承恩寺」。

據明南翰林院士王與的《承恩寺記略》載:

「承恩禪寺在南京舊內之旁,前御用監王公瑾之故第。公既歿,改宅為寺,敕賜今額。而復裒其餘資,加繕治焉。寺袤五百有四十尺,廣殺其袤二百尺有奇。其東北皆附禁垣,南辟山門,門側列肆餘七十楹,連欐以達於西,皆俯臨通衢。」

承恩寺建成後,曾於明成化、萬曆年間兩次進行修繕。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曰:

萬曆年間的承恩寺仍有「基址一百二十七丈,東至舊內門,南至三山街,西至官街,北至舊內院牆」。

早些年興建水游城時,根據出土的石柱礎等文物,

不難看出當年的承恩寺,其規模之龐大、氣勢之宏偉。

∆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的利瑪竇

承恩寺的興衰

根據資料顯示,承恩寺緊靠朱元璋為吳王時所居住的王府園,

規模宏偉,基址周長一百二十七丈,

共有六座大殿及禪堂、方丈室、僧舍、齋房等一百二十餘間。

承恩寺在景泰二年創立後,可考者有成化、萬曆時期兩次重修。

承恩寺所統小寺有亭子巷觀音庵、佑國庵、傘巷觀音庵。

寺內不僅僧徒眾多,還是明代南都重要的接待場所,

第一個將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介紹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曾三次到過南京。

其中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

第三次到南京時就住過承恩寺,而且此次在南京的時間最長。


明代中葉有很高成就、著名金石篆刻家,

篆刻藝術流派新天地創始人,

徽派(亦稱皖派) 的開創者,

同為中國印學史上開宗立派的大師的何震。

一生未仕,生計全靠售藝維持,又喜結交,揮金如土,

晚年病歿於南京承恩寺,囊無一銀,由寺僧殮葬。

清道光年間,

當時承恩寺的主持、六合人釋定志(鷹巢)

曾編著了一本《承恩寺緣起碑板錄》;

同時,還編寫了一本《承恩寺詩存》,

其中收錄了十多位詩僧的詩篇。

這數十首詩中,有的寫景抒情,有的狀物言志,

不乏一些優美、雋永的雅句佳作。


在清朝,承恩寺的素食可是天下聞名,

與常州天寧寺、蘇州寒山寺齊名。

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

在被譽為清朝「舌尖上的中國」《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介紹:

大頭菜出南京承恩寺,愈陳愈佳。人葷菜中,最能發鮮。

據說寺院法師刀工驚人,

切出來的蘿蔔片就像小蝴蝶一樣,

「長至丈許,連翩不斷」。

清乾隆五十六年,

南京當時的著名佛寺承恩寺僧人

自己製作的「阿藍」小菜就極富盛名。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

承恩寺遭遇了一場大火,

寺宇廊閣幾乎損失殆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當時的南京市政府專門做出規定,

將承恩寺這塊市有基地用以興建小學。

著名作家、詩人馮亦同,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其參加革命的父親在蘇北奉命北撤時,

曾隨母親一同來到南京的外祖父家,

並在承恩寺小學受過短暫的啟蒙教育。

歌曲《莫愁啊莫愁》的曲作者、著名音樂家陶思耀,

年幼時也曾在承恩里小學讀過書。

承恩寺小史

明景泰二年,王瑾舍宅建承恩寺。

明萬曆二十七年利瑪竇到達南京,就住在承恩寺。

1900年,承恩寺被大火燒毀。

上世紀初,承恩寺成為小學,後來隨著城建發展消失。

(來源:綜合金陵晚報、揚子晚報、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