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的戰爭:有源還是無源?試水自然聲NS14 4寸音箱

poluozero 發佈 2023-12-02T04:15:11.072557+00:00

在HiFi圈裡,事實存在這麼一條鄙視鏈:聽大耳的會鄙視聽入耳的;聽音箱的就會鄙視聽耳機的;聽無源箱的,會鄙視聽有源箱的……難道說,無源音箱就真的那麼牛X嗎?趁著最近開始折騰台機的機會,所以菠蘿我找到也算是認識多年的傑長老,從他那裡蹭了一對NS14 4寸無源音箱過來聽聽。

在HiFi圈裡,事實存在這麼一條鄙視鏈:

聽大耳的會鄙視聽入耳的;

聽音箱的就會鄙視聽耳機的;

聽無源箱的,會鄙視聽有源箱的……

難道說,無源音箱就真的那麼牛X嗎?

趁著最近開始折騰台機的機會,所以菠蘿我找到也算是認識多年的傑長老,從他那裡蹭了一對NS14 4寸無源音箱過來聽聽。

這裡我先科普一下有源音箱跟無源音箱的區別吧。

所謂的有源音箱,是指音箱內部內置的驅動源,也就是把電源、功率放大器、調音電路、甚至解碼電路這些都統統打包塞進音箱主體內部,用戶只需要管給數字或者模擬音頻信號就可以,剩下的工作就全部交由音箱自己去完成。

如上圖,右邊的惠威M200 MK3+就是屬於有源音箱,主發聲單元口徑是5.25英寸,因此也被稱為5寸有源箱。

而這次到手的自然聲NS14則是4寸無源箱。

它本身並沒有功放架構,需要通過外接前端的功放機才能發聲。而且它的驅動需求也比我們一般的有源音箱或者耳機苛刻得多。以NS14為例,它的靈敏度只有86dB,因此驅動它發聲就需要20~60W的輸入功率才行。而一般的有源音箱或者耳機,撐死也才幾W的輸入功率,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所以在連接方面,就不能只單純依賴於前端的數播或者解碼,因為它們一般只提供前級輸入,並不足以驅動無源音箱運作。因此為了配搭NS14,我特意增加了一台Topping拓品的一台入門級別D類功放——PA3。

傑長老對此是很嫌棄的,因為拿D類功放來推確實差了點意思,好歹你弄個A類或者AB類的放啊~!其實我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只是想先試一下水,最終是否真的要燒到玩無源箱的程度,目前來說還不好說。何況我主要是想放在書架上使用,因此體積控制是我首要考慮的……此處亂入我們偉大的凱音鋼板梁同學,之前菠蘿找他請教配什麼功放時,鋼板直接讓我拋棄了TA-22,直接拿DMP-A6接凱音的MT-12N合併式膽管功放。看到那7隻散發著暖黃光線的電子管,菠蘿確實是有點心動的,如果不是錢包君死命阻攔,沒準我就真的下單了

……

好了,說回音箱本身吧。

NS14是傑長老自立門戶,在折騰了一圈耳機之後重新又開始折騰的無源HiFi音箱。本來我想著4寸箱應該不會很大,何況還是無源箱,怎也應該輕鬆塞進書架里吧?但事實被打臉了,NS14雖然是採用單顆4寸口徑的全頻動圈單元,但箱體本身卻一點都不小,也就比我客廳用的M200 MK3+稍稍矮一點而已——要知道M200是2分頻5.25寸的有源箱,而NS14作為無源箱甚至比有源箱還要重,可見用料之紮實了!

紅色的鋼琴烤漆箱體本身確實很搶眼,但也依然比不過NS14正面的這顆4寸全頻動圈單元。

據說這顆單元最早是出自基點的老KEN之手,當時他無心插柳推出的基點MC12沒想到在國內HiFi圈子大火,之後才成立了聲技,並推出升級後的MC13。不過後來老KEN因病早逝,所以聲技以及MC系列也就沉寂了。而長老之所以命名為NS14,沒準也是為了紀念老KEN,並作為一種延續吧。(當然這只是我瞎猜的)

單元本身採用實木三文治振膜,中間部分則使用黃銅色的金屬尖頂,它實際起到類似同軸發聲單元的效果。NS14就是利用這個方式,實現了單顆發聲單元卻能兼具分頻和全頻聲音優點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塞進小空間裡,NS14採用的是前置的倒相孔,這樣一來,箱體跟後背牆面之間的距離就可以大幅縮短,從而節省空間。

此外,NS14的底部採用4顆半球型的軟質減震腳墊,可以直接放在桌面或者書架上使用。畢竟是小箱子,如果是大音箱,則建議更換成金屬減震腳了。

NS14背面提供1個撥動式的開關,用於選擇是否開啟陷波。這裡要切記左右音箱需要同時設置,否則出來的聲音會明顯失真變形的。

PS:NS14為了美觀,採用的是磁吸的防塵罩,確實很好看,就是搬動箱子時最好摘下,不然容易出事。

作為單單元全頻4寸箱,自然很難要求NS14在動態以及高低頻兩端延展方面會有多麼出色,但最少在中頻表現能力方面,是要交出點成績來才行。

而NS14的中頻最少在我聽來是沒有讓人失望的,它的人聲結像非常清晰、自然,甚至會有很明顯的脫箱感。我用的擺位是左右箱體間距在1.2米左右,水平高度大致跟胸口齊平。用來聽林子祥跟葉倩文的《愛到分離仍是愛》,能清楚感覺到兩個大神各自的站位在兩隻音箱之間,並且略高於箱體頂面的位置。而且整個聲音結像會十分清晰,甚至閉著眼也能感受到其輪廓的線條。

可以說,用NS14來聽一些老歌時,無論味道還是解析都一耳朵完勝M200 MK3+,甚至連我家那位從不HiFi的領導,在聽了之後也非常肯定地說更好聽了。

在不開啟陷波的情況下,NS14整體聲音往乾淨、通透的方向靠攏,同時會呈現更清晰和豐富的細節。而如果想要更具韻味,那麼建議是打開陷波,此時中頻會變得更加渾厚,人聲的磁性會增加,有點像英國聲的味道。但其整體還是保持著相當透明度以及解析力,所以我更願意把它歸類為更現代化的英國古典聲。

不過在器樂表現方面,則NS14好跟不足兩者都並存了。主要的問題其實還是出在單顆全頻單元上,無可避免在動態以及頻寬方面會比較吃虧。直觀地說,NS14的高頻衰減還是有點快,沖高明顯是比較吃力的。同時低頻量感也沒辦法做到很足,不然就會對中頻形成干涉,所以氛圍的烘托也稍嫌薄了些。同樣是演繹大編制的交響樂曲目,NS14雖然在解析方面依舊保持高水準,但氣勢上就不如M200 MK3+強。特別是兩者都並排擺放在客廳來聽,NS14對於較大的聽音環境會明顯力有不逮,而M200畢竟單元口徑更大而且還是二分頻的,反而會更占優勢些。

但我本意就不是作為客廳影音音箱來用的,而是拿來放在書房裡自娛自樂,因而NS14反而更巴適些。而且對比已有的耳機系統而言,後者是由xDuoo TA-22與森海HD660S組成,同樣的曲目下,NS14所呈現出來的結像無論是真實感還是清晰度,都可以說是完勝對手。這似乎也印證了為什麼玩箱子的會鄙視玩耳機的……。

只是,音箱確實可以施展的空間要比耳機嚴苛,反正我家領導就強烈禁止我晚上10點之後使用,然後二世同學做功課時也不能用,領導在追劇時更不能用……反正到頭來,整個月下來實際能聽的時間加起來也就10個小時左右,遠不像耳機那麼自由!

此外,拓品的PA3功放確實不算很好的選擇。雖然按照L7AUDIO的測試數據來看,拓品不愧是指標黨,哪怕是PA3這樣的入門級別D類功放的指標都相當華麗。但指標好並不代表著聲音就一定好,不然何來「科學HiFi聲」一說。PA3跟NS14配搭的主要問題還是不夠甜潤,而且太過板正了,反而缺少點韻味。反正杰長老是強烈安利我入手A90功放,而我自己也有點被鋼板梁給誘惑到了,反正就是很糾結啦!

而自然聲NS14作為一對2K以內價位的4寸無源小音箱,相比起我們日常聽的有源小音箱來說確實有它的魅力。只不過會用無源箱來充當桌面音箱用的,恐怕也只有我這樣的燒油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