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到1976:為何西方緊盯新疆棉花?因背後有一個生產建設兵團

百科閱覽 發佈 2023-12-02T12:42:43.125789+00:00

翻看這幾年的新聞,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西方總是喜歡拿新疆棉花說事兒。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嗎?公知說老人家那個時代搞意識形態,但是真正喜歡搞意識形態的恰恰是西方,而棉花在西方眼裡也成了有罪的商品。

我是百科閱覽,內容原創,敬請閱讀

你若抄襲,維權到底

翻看這幾年的新聞,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西方總是喜歡拿新疆棉花說事兒。

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嗎?為什麼西方總是盯著新疆的棉花呢?

公知說老人家那個時代搞意識形態,但是真正喜歡搞意識形態的恰恰是西方,而棉花在西方眼裡也成了有罪的商品。

在商品上給我們貼上各種標籤,妄圖污衊我們,但事實上,西方打著人權的旗號,卻最無視人權。

西方在販賣黑奴時講過人權嗎?在屠殺印第安人時講過人權嗎?在侵略亞非拉擴展殖民地時講過人權嗎?

最不講人權的人,卻高喊著叫囂著人權。

實際上,西方拿新疆棉花說事兒,目的不只是在經濟上打壓我們的產品。

新疆的長絨棉以物美價廉而享全世界,由此在貿易中對西方一些國家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而我們的棉花主要產在新疆,80%的長絨棉都產自這裡。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面上看,打壓新疆棉花,只是在經濟領域下黑手,但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目的,那就是政治抹黑。

因為新疆棉花背後有我們一個生產建設兵團的身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西方的邏輯其實並不複雜,只要有能體現我們社會制度的組織存在,那就極盡所能去污衊詆毀。畢竟西方掌握著國際話語權,只要一直不停地抹黑,終究可以給人洗腦,可以篡改歷史。

問問今天的年輕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是什麼戰役?大多數人不知道,自稱知道的回答說是諾曼第登陸。

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戰誰先攻占德國首都柏林,大多數人回答是美國。

這就是西方掌控國際話語權的結果,天天說謊,總有一天這謊言也會成真,天天篡改歷史,總有一天歷史也會被篡改。

為什麼西方如此忌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呢?因為這個兵團來自老人家的時代。

它是黨、政、軍合一團體,它是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曾經有12個類似的兵團,唯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撤銷之後又恢復,並且保留至今。

我們將時間追溯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當時新中國雖然成立了,但是全國還未完全解放,而像新疆這種雖然和平解放的省份,則還沒有完全擺脫西方敵對勢力的影響。

新疆由於處於邊境地區,與多國之間有著漫長的邊境線,處於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之中,西方敵對勢力不甘心退出新疆,於是開始在新疆伺機製造事端。

西方敵對勢力的算盤就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利用宗教和民族問題,破壞新疆的穩定和發展。

為了保衛我們的國土,我們需要將部隊駐紮在新疆。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當地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這種自然經濟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生產方式也相對落後。

一頭牛羊從小養大要幾年的時間,養殖的周期長,而消耗的草料也很多,並且受到氣候、水源、草場等多種因素影響,新疆很多地方沒有開墾,而糧食產量也明顯不足。

另一方面,我們打完了解放戰爭,本該進入建設祖國時期。

沒有仗可打了,軍隊也本該復原專業,但是我們當時一窮二白,根本沒有產業可言,地方政府連個像樣的辦公大樓都沒有,更別說接收這麼龐大的復原專業的軍人。

當時的困難還遠不止於此,因為老人家還提出將國民黨舊政府的所有人員都包下來,這樣算下來,每年的開支要多出120億斤小米。

面對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老人家為中央軍委擬寫了一個指示,希望人民子弟兵逐步轉向生產建設,減輕人民的負擔。

老人家一改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的說法,變成「飛鳥盡,良弓變,變成是搞生產,而不是良弓藏」。

在對待少數民族問題上,我們採取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政策。

因此我們既要保衛新疆這塊國土,又要讓新疆的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同時又要幫助他們的經濟發展,還要解決我們自己部隊的吃飯問題。

1952年,為貫徹屯墾戍邊的方針,黨中央軍委命令駐新疆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的一部分將士,就地轉業為農業建設部隊和工程建設部隊,以擔負起邊疆經濟建設的任務。

1954年,黨中央又決定將這支退出現役的轉業部隊,集中編成一個兵團,並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光榮稱號,於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便誕生了。

為什麼要用「生產建設兵團」這個稱號呢?

因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前身由國民黨駐防新疆的起義部隊和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併組成,原起義部隊編為22兵團。

如果以22兵團的名義來領導全疆生產有些不合適,取消22兵團的番號也不合適,因此採用生產建設兵團來代替22團,可以避免部隊中的幹部產生思想波動。

由此,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誕生。

如果這支兵團做得好,不僅可以解決自身的吃飯問題,而且還因為與蘇聯毗鄰,可以實現互惠交往。

在新疆組織生產的最佳人選非王震莫屬,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王震就率八路軍三五九旅赴南泥灣屯田開荒,開展大生產運動,將一個荒山野嶺寥無人煙的地方,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

由於我們的部隊中大部分戰士是農民出身,因此對墾荒種莊稼是拿手活兒,再加上部隊是軍事化管理,在墾荒這件事情上同樣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因此新疆很多荒漠地帶,漸漸變成了沙漠中的綠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墾的耕地面積9.3萬多公頃,不僅大規模開荒造田,還興修水利,兵團沿著新疆境內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渠道4470多條,總長度達5.22萬多公里。

除此之外,兵團還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排鹽治鹼,造林面積12萬餘公頃,為建設美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可謂功不可沒。

很多人在新疆安家落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職工上百萬人,總人口200多萬人。

除了新疆建設兵團之外,還有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福建生產建設兵團、湖北生產建設兵團、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總共12個生產建設兵團。

這些兵團對當地的生產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戍邊的同時還參加生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但是,翻看歷史,你會發現這12個兵團都在1975年前後被陸續撤銷。

既然生產建設兵團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為何又要取消呢?原因在於形勢發生了變化。

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防止出現蘇聯修正主義,老人家發動了那場運動,而這場運動也影響到了生產建設兵團。

受到運動的衝擊,生產建設兵團的耕地面積減少,造成糧食產量減少,棉花和油料也下降,財政出現虧損,國家為兵團財政補貼上億元人民幣,兵團原來的作用大幅減弱,反而成為一個負擔。

另外,兵團也參與到了地方的武鬥之中,由原來的保衛邊疆的力量,變成了地方不穩定的因素。

1975年1月5日,鄧小平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主持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月25日,在總參機關幹部團以上幹部會上,鄧小平發表了《軍隊要整頓》的講話,由此拉開了軍隊整頓的序幕。

當時全國各生產建設兵團隸屬於各大軍區的一個正軍級單位,不屬於地方管轄,這次會議決定,將這種非作戰的農墾單位脫離軍隊建制,劃歸地方管轄。

於是,新疆自治區黨委和新疆軍區黨委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了改變兵團體制的報告。

撤銷兵團建制的建議上報後,很快得到了中央批准,於是各大生產建設兵團陸續被撤銷。

那麼為什麼各大兵團都撤銷之後,唯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又恢復了呢?

原本撤銷兵團成立農墾總局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經濟上不去、領導不統一的問題。

但撤銷兵團之後,實際上不僅沒有達到這一目的,反而加劇了原來的問題。

國營農場出現嚴重虧損,糧食、棉花、豬的產量大幅下降,從1975年到1977年,出現了新疆農墾史上虧損最嚴重的三年。

生產能力也被削弱,原因在於基建投資減少、生產資料減少、機械化程度削弱、科研工作削弱、運輸能力削弱、政治思想工作削弱、農場土地被划走、水庫管用矛盾擴大。

原本生產建設兵團隸屬於軍區,現在隸屬於農墾部和地方政府,這就出現了多個領導的管理體制,那麼如果農墾部和地方政府的意見不統一是,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另外,生產建設兵團原本的任務是戍邊墾荒,當兵團撤銷之後,西方敵對勢力和分裂勢力便又冒了出來,他們成了邊疆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新疆需要一支保衛力量的存在。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1981年12月,中央決定恢復兵團建制,名稱由原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回到文章的開頭,了解了新疆建設兵團的前世今生之後,自然知道為什麼西方總是盯著新疆棉花說事兒了吧。

用老人家的話來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他們惦記的可不僅是新疆的棉花,他們真正惦記的是怎麼讓我們的邊疆出現動盪,怎麼讓我們的祖國出現分裂。

所謂的以人權為藉口拿新疆棉花說事兒,無非就是授意他們豢養在中國的帶路黨,挑唆我們自己恨我們自己,由此達到思想和人心分裂的目的,僅此而已。

如果你想了解過去那個時代的真相,請關注下一篇《英雄母親:人口紅利》。

我是百科閱覽,生活閱覽館,百科雜貨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