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英年早逝的湖湘豪傑,雖屢戰屢敗卻堪稱辛亥革命之「完人」

青林知青 發佈 2023-12-02T19:29:43.485832+00:00

在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中,黃興的詩是寫得很不錯的,書法也很好,後人評價他的詩詞為:「蒼涼不讓陸渭南,雄健不讓辛稼軒」,以陸游和辛棄疾相較,評價可謂天之高;

黃興:年年頻敗北,趨拜敢稱雄

在辛亥革命的領導人中,黃興的詩是寫得很不錯的,書法也很好,後人評價他的詩詞為:「蒼涼不讓陸渭南,雄健不讓辛稼軒」,以陸游和辛棄疾相較,評價可謂天之高;而對他的書法則有「筆力雄健遒勁,氣魄宏大」之說。

標題是截取黃興的一首《致譚人鳳》詩,全詩如下:

懷錐不遇粵途窮,露布飛傳蜀道通;

吳楚英雄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

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年頻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

譚人鳳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元老,曾策劃和領導了粵、桂、滇邊境武裝起義,黃興在這首詩中除了對他的讚頌外,還道出了自己「屢戰屢敗」,不敢稱雄的謙遜,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也是他為堅持團結,共謀大計的體現。

在我的心目中,黃興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完人」,於私德上可稱為十全十美,辛亥革命期間,他組織領導及親自上陣殺敵,雖自嘲為「屢戰屢敗」,卻也是「屢敗屢戰」,他謙虛謹慎,為人親和,矢志革命,百折不撓,功成身退,這樣的一位完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征程中是極為少見的。

辛亥革命時,「孫黃」並稱,但現在似乎少有人提及黃興,要知道,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並不在國內,而是黃興迅速趕來武昌主持大局,及孫中山回國,他絕無爭權之想,主動讓位,南北和談成功後,他亦無意權位而退至幕後,四年後英年早逝,殊為可惜。

黃興是長沙人,字克強,出生於官宦之家,早年也是為科舉而苦讀詩書,也曾考取了秀才,如果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也許會入仕當官,光宗耀祖。

他聰明異常,先後入由長沙湘水校經堂和武昌兩湖書院深造,因學習成績優異,由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送往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的薰陶,並與楊篤生和蔡鍔等人一起創辦雜誌,全方位介紹國外社會的動向,在留學生中聲名鵲起。

庚子之變後,沙俄侵占東北,黃興組織「拒俄義勇隊」準備赴東北抗敵,後被清政府強令解散,此舉大大刺激了黃興,他憤慨的說道:「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後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於萬一耳。」

從此,黃興決心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救國救民,強我華夏,於是,他立即回國,與陳天華、張繼、宋教仁和章士釗等人一起,成立了華興會,準備在慈禧70壽誕之日,聯絡會黨發動長沙起義,無奈事泄,被迫流亡日本。

在日本,他結識了孫中山後,對其將反清力量合為一體的建議非常贊同,遂會同孫中山的興中會、蔡元培的光復會及自己的華興會一起,組建了同盟會,從此成為僅次於孫中山的二號人物。

與孫中山的不同的是,黃興在後來同盟會發動的一系列起義中,不僅是組織和指揮者,而且也是參與者,尤其是在廣州起義時,他給孫中山留下絕筆信,「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

黃興率林覺民等百餘人攻打總督衙門,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被打斷三根手指還繼續戰鬥,依舊拼死不退,無奈實力相差太大,起義失敗,黃興僥倖突圍,而今,廣州「黃花崗72烈士紀念碑」,還記述著那次慘烈的過程。

由於革命黨人在南方舉行的多次起義均遭失敗,於是便將注意力轉向兩湖,當時的湖北革命黨邀請他前去主持大計,未及動身,武昌起義便爆發了,他迅速前往武昌,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指揮起義部隊在漢陽同清軍鏖戰20餘日,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國時,革命黨中對由誰來主持大計之事,多有分歧,因為誰都知道,黎元洪本是舊軍人出身,不足以領軍,而孫中山於起義成功,並未出力,於是,便有推舉黃興為南方革命軍首領的動議。

對此,黃興表現出了顧全大局的高風亮節,他反覆勸說同仁們要以大局為重,共同擁戴孫中山,他說:

「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以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利,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

隨即,他便同陳其美等人一起,去上海迎接孫中山,如不是黃興有此等胸襟,革命黨內爭權奪利而發生內亂,再現「天京之變」也未可知。

南北議和成功,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黃興為陸軍總長,隨著袁世凱的一通神操作,孫、黃二人交出了權力,黃興雖然被袁世凱任命為南京留守,可他並不領情,隨著孫中山走上了實業救國之路。

隨著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發,孫中山任命黃興為江蘇討袁軍司令,但由於袁世凱過於強大,討袁軍很快失敗,黃興只能再次避難日本。

「大盜竊國,吾輩之責」,這是黃興在逃亡日本後,在東京為培養基層軍事領導而創辦的「浩然廬」所題寫的匾額,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二次革命」 的失敗多有自責,這同很多找各種理由來推脫責任之人,無異於天壤之別。

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大批避難日本的革命黨人生活困難之時,他「將家藏珍品出售濟貧」,使得這些同仁們度過了艱苦的流亡時光。

他在革命的征程中,被誤解和冷落之時多多,尤其是避難日本後,由於被孫中山所不容,他的很多建議都不被採納,還被要求「靜養兩年」,而更有人譏笑他是「無役不敗」之人,無奈之下,他只能遠走美國,離開這個讓他寒心的環境。

自「二次革命」後,革命黨內部便發生嚴重的分岐,黃興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是反對倉促起兵反袁的,所以,孫中山對他是多有責難,甚至認為此次的失敗,就是以黃興為首的革命黨高層不聽他的指揮,錯失良機,於是,便要改組同盟會,成立新黨。

矛盾的激化和公開是在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之時,要求入黨之人按手印,並宣誓效忠孫中山一人,還將黨員根據入黨時間分為三六九等,於是,黃興和李烈鈞等辛亥革命元勛便拒絕加入,認為這是無異於會黨袍哥所為,遂以治病為由出走美國。

而此時江浙的陶成章等人早已各自為戰,同盟會已呈一盤散沙之勢,更有很多不滿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元勛,勸說黃興另外成立革命團體並擁戴他為領袖,以此來領導全國的仁人志士推翻滿清統治,但遭到黃興的拒絕,他回覆說:「領袖惟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口吞三峽水,足蹈萬方雲;

茫茫天地間,何處著我身?

這是他在去美國途中,面對浩瀚的太平洋所寫下的一首詩,此時黃興的心中是很鬱悶的,前兩句的雄心難掩後兩句的失落,但是,他是一位堅定的革命黨人,矢志不渝,再艱難困苦的遭遇,也不會動搖他繼續革命的壯志雄心。

他在美國時並沒有消沉,將個人的恩怨埋藏在心底,他四處發表演講,為革命籌款,寫下了大量的文章進行反袁宣傳。

袁世凱稱帝,黃興立即開始了發動護國戰爭的準備,他首先協助蔡鍔逃離北京,籌款雲南護國軍,可以說,蔡鍔能順利地逃出袁世凱的控制並發動護國戰爭,幕後的推手就是黃興。

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

黃興和蔡鍔是革命戰友,一生相知相惜,這是他在得知黃興逝世後所寫的輓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二人的友誼,而此時,蔡鍔也重病臥床,不久辭世,二人同葬嶽麓山。

黃興在護國戰爭中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不但助蔡鍔首舉義旗,還積極聯絡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各方大佬,如張謇和唐紹儀等人,動員本已贊同帝制的陸榮廷等地方軍閥,合力掀起了反對帝制的浪潮,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黃興同孫中山又恢復了親密的關係,他積極策劃革命黨人在兩湖的權力鬥爭,最終革命黨人譚延闓成為湖南都督,也標誌著革命黨人重新掌控了兩湖地區,從而為革命黨戰勝北洋軍閥奠定了基礎。

但此時他因積勞成疾,身體越來越差,最終在1916年病逝,年僅42歲,一代英豪,英年早逝,實在是令人痛心不已,如黃興能天假其年,中國的歷史進程當是另外一番模樣。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紛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上面是楊度所寫的輓聯,上聯說明了黃興公私分明又顧全大局的美德;而下聯則是對他身先士卒,指揮了多次起義的讚譽,惜哉黃興,痛哉黃興!

在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孫中山的名聲是如日中天,而黃興現在則顯得有些寂寞,甚至有些人只是聽說過這個名字,卻不知道有何功績,這一方面是由於他早逝,另外我覺得在官方的宣傳上,確有欠缺之處。

毋庸諱言,相比於思想家的孫中山,黃興是實幹家,他十餘次親自組織和參加了武裝起義,在革命黨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這一點在辛亥革命中是獨一無二的,無人能與之比肩。

他領導的華興會雖然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可是,這個以兩湖志士形成的團體,始終是奉黃興為領袖,所以,武昌起義後的首領,立即推舉他為總指揮而無人有異議,這也充分說明了問題。

黃興後期同孫中山相左的時候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對袁世凱的態度上,他反對孫中山一味地讓步和妥協,讓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

後來歷史的進程無一不證明了黃興的正確,當孫中山不顧實力的懸殊,一味地要發動討袁戰爭時,他明確表示反對;而他本人一貫的謙遜,往往又以退讓為結局,以保持革命黨內部的團結,所以,他也是個很悲催之人。

同盟會成立之後,其實內部一直是暗流涌動,孫中山的地位並不穩固,由陶成章和章大炎為首的光復會兩次發動「倒孫風潮」,而作為第三方勢力的黃興所領導的華興會,自然是其拉攏的對象。

但是,黃興一直是以大局為重,始終旗幟鮮明地維護孫中山的領袖地位,從而避免了革命黨內部分化的結局,不過,雖然如此,陶成章還是因與孫中山不可調和的矛盾,重新樹起光復會的大旗,獨立革命,最後被陳其美指示蔣介石暗殺。

儘管華興會內部也有許多人對孫中山不滿,宋教仁和譚人鳳等原華興會成員甚至另組同盟會中部總會,以抗衡孫中山重點經營兩廣的既定方針,策劃在中部地區發動起義,但至少在形式和名稱上,仍然保留了與同盟會的關係,若不是黃興,怕也早就步陶成章的後塵,另起爐灶了。

黃興的私德極好,即使在同孫中山發生激烈矛盾之時,依然不忘團結,可以說,如果沒有黃興,就不可能有同盟會或國民黨這樣最大的革命團體,同滿清和北洋軍閥抗衡,僅此一事,黃興實在是於辛亥革命有大功之人。

正如民國元勛李書誠所言,「克強總是個最平實的人,做事有功不居,光明磊落,作戰身先士卒,愛護袍澤,做人推誠務實,容忍謙恭,受謗不言詮,受害不怨尤,不道人之短,不說己之長。」

黃興一生不追名逐利,一心只為解救民眾於水火,秉承「漢賊不兩立」的偉大志向,矢志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拯救日漸式微的中華民族,榮辱沉浮於黃興來說,皆為浮雲。

辛亥革命的勝利,自是有賴於一大批立志振興中國的仁人志士,不怕流血犧牲,為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的不斷努力而獲得,但其中領導人所起的作用也是有著決定意義的,孫中山最幸運的事,就是在革命的進程中,遇到了黃興這樣一位始終保持公心的合作夥伴。

可惜的是,黃興是帶著被同仁誤解的遺憾離世的,他一生「無爭」,只要是對革命有利之事,必不計個人得失地傾力而為,正如章士釗所言「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

我個人認為,在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中,黃興無疑是最為純粹的人,也是最大的功臣,他一生光明磊落,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披肝瀝膽,可稱為「民國之完人」;一如他逝世後章太炎所書的輓聯:「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誠斯言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