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學生就業難,有人畢業三年仍未找到工作,專家:印度教育已經產業化,就像流水線一樣

九派新聞 發佈 2023-12-03T02:34:37.268773+00:00

25歲的印度大學生譚美·曼達爾為了拿下土木工程學士學位,支付了4000美元的學費,相當於他全家10個月的收入。儘管學費昂貴,但曼達爾認為,他從印度學校幾乎沒學到任何建築學知識。學校課程無法讓他回答面試中的技術問題,在過去三年他一直處於失業狀態。

25歲的印度大學生譚美·曼達爾為了拿下土木工程學士學位,支付了4000美元的學費,相當於他全家10個月的收入。

儘管學費昂貴,但曼達爾認為,他從印度學校幾乎沒學到任何建築學知識。學校課程無法讓他回答面試中的技術問題,在過去三年他一直處於失業狀態。

印度的「人口紅利」在現實中或許並未得到體現。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認為,印度有1.75億年輕人處於失業狀態,人力資源存在巨大浪費。

印度有1.75億年輕人處於失業狀態。圖/印度媒體

【1】毫無競爭力的私立學校文憑

在印度,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三四年後,依然找不到合適工作,只能賦閒在家。也有學生為了獲得心儀工作,讀了好幾個學校的課程。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對九派新聞表示,印度高校畢業人數與中國不相上下,面臨的就業壓力也差不多。

「從產業結構看,中國的情況要好點。」中國製造業更發達,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創造很多就業崗位。而印度製造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占GDP比重僅15%;信息技術在印度相對發達,但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並不能創造較多就業崗位。

就讀於南昌大學骨外科專業的印度留學生拉維告訴九派新聞,他有幾位朋友沒能找到工作,因為沒通過考試,無法順利畢業。

「印度大學有太多考試了,考試很難通過,一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及格,只能轉學去私立學校。」

私立學校的文憑,在就業市場上並無競爭力。「私立學校教學質量不行,印度的大公司,只會招名校、公立大學的學生。」拉維說。

人才評估公司Wheebox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教育系統存在很大的質量問題,印度畢業生中有一半預計在未來「無法適應任何工作角色」。而且學歷越高,印度人可能找到合適工作的機率更小;而在學歷最低的人群中,只有3.6%的人找不到工作。

【2】曾有全球最好的精英教育

印度快速擴張的民營教育機構,出現不少問題。印度品牌資產基金會數據顯示,印度的教育行業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從2020年的1170億美元增至2250億美元,5年時間接近翻番。印度公共教育支出則一直停滯在GDP的2.9%左右,遠低於教育政策設定的6%的目標。

「欣欣向榮」的教育產業讓更多印度年輕人圓了「大學夢」,但私立學校背後各種不規範、違法行為,讓教育質量堪憂。

近來,印度大學發生不少醜聞。印度中部的「大學城」帕博爾一所醫學院為滿足指標要求,讓裝病的假患者接受學生的會診,還聘用沒有教師資格的員工冒充教師上課。

今年1月,印度北部一所大學涉嫌售賣假學位,創始人受到刑事指控。此前,印度東部的一所教育機構在提供虛假實習工作機會,引發學生在食堂進行抗議。

劉小雪認為,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印度,高校擴招、很多民辦大學的出現,讓學生質量良莠不齊,現在全球的教育都呈現出一種趨勢,本科教育成為一種通識教育,更專業的教育在研究生階段。一方面,大學教育落後於技術進步,另一方面擴招後,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經濟自由化改革之前,印度高校有全球最好的精英教育。」劉小雪說,接受精英教育的年輕人,會選擇去考公、做外交官或去國企;還有年輕人選擇出國工作。

「印度向全球500強貢獻那麼多高管,因為印度理工學院等名校培養出的學生水平確實高,但是高處不勝寒,他們在國內找不到合適崗位,或者說他們能更好與國際接軌,直接去國外大公司工作。」

拉維有一位學醫的印度朋友,畢業後直接去了美國,他說,「在印度,要在製造業就業比較難,但IT、醫藥產業發達,只要你在名校學這些專業,大公司就會直接向你拋出橄欖枝,甚至能去美國工作。」

拉維則打算碩士畢業後,繼續讀醫學博士,他希望能留在中國從醫。

【3】希望用學歷提高社會地位

高等教育的複雜性,在印度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印度培養了谷歌、微軟的CEO;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小型私立學校沒有正規課程,聘用沒有資質的教師,使用過時的課程。

高等教育不再是富人的特權,印度的中低收入家庭希望通過教育,能改變孩子的人生。彭博社報導稱,這些家庭把一切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希望能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獲得一份好工作。

為了避免失業和無所事事的恥辱,曼達爾報名了另一家私立學校的碩士課程,他相信,更高的學歷至少可以提高他的社會地位。

據彭博社報導,印度前教育部長阿尼爾·斯瓦魯普估計,在印度有大約1.6萬所有資格頒發學士學位的大學,其中很多學校教學質量不合格。斯瓦魯普認為,「這類大學學位,說他毫無價值都算是輕描淡寫。」

28歲的潘卡吉·蒂瓦里表示,因為想要一個工作和更高社會地位,他支付了10萬盧比(約合人民幣8700元)以獲得數字通信碩士學位,因為他想要一份工作和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對年收入為40萬盧比的家庭來說,是一筆較大的支出。儘管他的大學承諾提供實習機會,但承諾沒有兌現,四年後他仍然失業。

「如果我在大學接受過培訓和學習了技能,情況會不同,現在,我覺得我浪費了時間,」潘卡吉說,「我只是獲得了一張紙質證書,但並沒什麼用。」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有三分之一年輕人沒有工作、學習或接受培訓,這像一顆定時炸彈,有些人陷入犯罪和暴力。據報導,去年,面對黯淡的就業前景,憤怒的年輕人造成鐵路和高速公路的擁堵,甚至還點燃了火車。

劉小雪認為,要促進印度年輕人就業,只能發展經濟,因為財政壓力,印度政府部門並不能擴招,「推動印度製造,發展製造業,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才是穩定就業的最佳途徑。」

「印度教育已經產業化,就像流水線一樣,不斷吸納原材料出產產品,產品到底有什麼用並不管,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能自己決定,這也是中國教育要反思的。」劉小雪說。

九派新聞記者 李曾卓

編輯 任卓

【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