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浙大一院這項全球首例,讓2歲女孩重獲新生

浙大一院 發佈 2023-12-03T06:51:00.597666+00:00

6月17日,新華社報導了《浙大一院開展3D腹腔鏡輔助活體部分小腸移植》報導,下面為報導全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功開展全球首例3D腹腔鏡輔助活體部分小腸移植手術。


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面貫徹健康中國戰略、浙江省「醫學高峰」建設目標、浙江大學「雙一流」建設目標,持續推動優勢高峰學科建設。6月17日,新華社報導了《浙大一院開展3D腹腔鏡輔助活體部分小腸移植》報導,下面為報導全文: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功開展全球首例3D腹腔鏡輔助活體部分小腸移植手術。在專家團隊嫻熟的3D腹腔鏡手術技術應用下,一名29歲、剛生完二胎不滿4個月的年輕母親,將1.8米小腸作為最珍貴的生命饋贈,共享給她生命垂危的兩歲女兒,如今母女即將出院。

來自河南的妮妮(化名)在去年5月被確診為急性腸壞死,醫生緊急為她切除了大部分的小腸,剩餘小腸不足1米。但妮妮病情沒有好轉,一直不停地高燒、拉血便,她的父母簽下20多張病危通知書,也不願放棄女兒,又一次手術後妮妮剩餘的小腸僅剩不到30厘米。

失去了吸收營養的小腸,妮妮每天至少要靜脈注射1000毫升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已經懷上二胎的妮妮媽媽遍查資料,幾經輾轉找到浙大一院小腸移植中心。

自2019年10月浙大一院小腸移植中心成立以來,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和中心主任吳國生教授帶領團隊克服困難,成功實施了一系列複雜疑難小腸移植手術,包括自體小腸移植和異體小腸移植,手術例數已超過百台。

經過周密的多學科聯合會診,妮妮被診斷為因急性腸扭轉引發的短腸綜合徵,這種疾病每百萬人口約有2至5例的發病率,小腸移植是重要的治療選項。

吳國生教授指出,小腸移植是解決不可逆性腸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親屬捐獻活體小腸移植較社會捐獻小腸移植具有組織相容性好、缺血時間短、最佳手術時機選擇、充分免疫誘導及脫敏等優勢。

經過檢查,媽媽與妮妮的血型相吻合,即便剛生完二胎、尚在哺乳,她也毫不猶豫斷奶、要捐出自己的一段小腸救女兒。考慮到妮妮媽媽剛生完寶寶、身體還未完全恢復,吳國生建議以3D腹腔鏡手術的方式取出部分小腸,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卻考驗著醫生的外科技術。

6月6日,吳國生團隊成功採用3D腹腔鏡技術,從妮妮母親體內獲取了1.8米小腸移植給妮妮,手術僅歷時3小時順利完成。他提到,這次利用3D腹腔鏡技術的成功實施,為活體小腸移植供者手術方式的選擇開闢了新途徑,有望成為活體小腸移植供者小腸獲取的標準術式。

如今,妮妮已經轉入普通病房,不久將康復出院。吳國生介紹,每年他都會接診數十例腸扭轉患者,近八成患者是不可逆性的腸壞死,出現「短腸」甚至「無腸」的情況,從而需要進行小腸移植,其中青少年占了不少比例。他特別強調,出現嚴重的突發腹痛,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查明腹痛原因。目前,腸扭轉沒有確切可靠的預防方法,但養成不暴飲暴食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免造成腸動力異常,可以切斷部分腸扭轉發生的外因。

梁廷波書記強調,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器官移植中心,浙大一院將不斷「挑戰高精尖、完成別人不能完成的手術」,從充分的術前評估、到精準手術技術,再到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的圍術期管理,積累了大量的高難度器官移植經驗。浙大一院將始終緊扣國家健康戰略急需,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回應醫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全力以赴高質量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打造衛生健康領域「國之重器」;始終堅持公益性和高質量發展,瞄準國際前沿,聚焦醫學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始終聚焦全生命鏈條,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醫教研為主線,以加大基礎研究和臨床合作為改革突破點,全面發力醫工信等交叉行業,不斷產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文字來源:新華社記者 黃筱,文章略有刪改

照片由科室提供、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