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時間,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為何不復往日輝煌?揭秘內幕!

夢痕娛樂 發佈 2023-12-03T12:10:16.605046+00:00

這些大樹象徵著繁榮和昌盛,而四大天王的光芒在香港樂壇上空籠罩了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是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喜歡他們的歌,那是因為我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

四大天王是娛樂圈的一個傳奇,就像四棵茂盛的參天大樹一樣,遮蔽了身邊後來的同類。這些大樹象徵著繁榮和昌盛,而四大天王的光芒在香港樂壇上空籠罩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是一代人的青春歲月,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喜歡他們的歌,那是因為我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而如果你至今仍然熱情高漲地吼著他們的歌曲,繼續熱愛四大天王,那麼我們的青春依然存在於心中。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張國榮、譚詠麟和梅艷芳相繼退出樂壇並表示不再領取獎項之後,香港樂壇便陷入了一片巨星真空的狀態。到了1990年,劉德華、張學友和李克勤等人在同期新秀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在1991年,黎明迅速走紅,使得他、張學友和劉德華一起在年終獎典禮上備受矚目,三人被稱為「三劍客」。但這個稱號只持續了半年,1992年郭富城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了歌壇最具話題性的人物,此時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來形容這四位歌手,沒想到這個稱呼迅速廣泛傳開。

1992年6月7日,在無線電視台舉行的港姐決賽上,「四大天王」成為了當晚的焦點人物。第二天的報紙便刊登了「四大天王」的報導,並宣布他們的時代已經到來。

「四大天王」已經正式確立了自己在香港歌壇的領袖地位,這也就意味著其他歌手再次加入戰團的機會變得十分渺茫。整個1990年代都是「四大天王」的時代,這既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他們在香港歌壇上的地位牢不可破,推出的專輯總能輕鬆地取得成功,歌曲更是常年霸占排行榜榜首,他們幾乎瓜分了1990年代香港各大樂壇頒獎典禮絕大部分的大獎。而且,每一次挑戰者的出現都很容易被擊敗,「四大天王」的位置也因此更加穩固。

實際上,在他們的輝煌時期,還有一些新秀不斷發出挑戰,其中近十人還被封為「第五天王」,但沒一個能夠持久,紅了一陣就沉寂下去。雖然其中不少人具備實力和潛質,但是沒有哪個藝人能承接起「四大天王」的成就,這使得香港娛樂圈陷入了無法繼承的危機。

「四大天王」在全力拼搏了幾年之後,唱片質量開始有所下降,但是接班人卻遲遲未能崛起。於是,一股暗流開始醞釀,另一種造星運動也隨之大規模展開。

造星運動的興起其實與「四大天王」密不可分,黎明和郭富城正是這場運動最成功的代表人物,他們也成為了「偶像派」最初的代表者。唱片公司看到了這種成功的模式,開始全力投入新星的形象包裝,甚至以忽視唱片質量的重要性為代價。

於是一批俊男美女開始粉墨登場,宣傳攻勢一浪高過一浪,在人們尚未明白這種現象背後原因的時候,一批新的偶像已經成功誕生了。這種趨勢在1990年代後期幾乎成為每家唱片公司推出新星的唯一手段。

在「四大天王」時代之後,許多歌星開始為了成為「明星」而唱歌,而不再是因為他們的歌聲和實力。偶像化成分變得越來越重要,很多藝人進入演藝圈並不是因為自身實力,而是公司的行為。

急功近利的思想日益明顯,因此造星的成功更取決於公司的經濟狀況以及商業運作的合理性。在許多唱片公司經營不佳的情況下,很多歌手一夜之間就消失了。此外,偶像化娛樂與香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及欣賞口味有著密切關係。

演唱會的服裝以及舞台設計常常花費主辦方大量時間和費用,觀眾對視覺的要求遠遠大於音樂本身。這種惡性循環帶來的後果便在近幾年凸顯出來:香港歌壇不景氣、唱片界低迷以及歌壇一流唱匠青黃不接。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娛樂業競速滑坡,粵語歌壇更是一蹶不振,「四大天王」同台的機會也越來越少。1999年底,黎明宣布退出一切音樂頒獎禮,接著張學友也宣布退出,這似乎宣告著「四大天王」開始「瓦解」。

2003年4月4日,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張國榮自殺後四天舉行,會上劉德華、張學友、黎明與郭富城最後一次同台,穿著黑衣合唱《當年情》,不僅是對張國榮的哀悼,似乎也是對香港娛樂圈當年輝煌的懷念。

然而在民間,對「四大天王」的懷念從未消退,他們的人氣和神話一直持續著。到了2005年年底,「四大天王」同時進入香港藝人收入榜前十名,許多媒體開始用「四大天王神話再現」來宣傳,似乎14年前風靡東南亞的「四大天王」重新回來了。

然而在這14年間,無論傳媒界還是娛樂圈如何炒作「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接班人」,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四人的地位始終穩固,他們雖然日漸衰老,但從未真正退出娛樂圈,因此那些所謂的接班人也從未真正崛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必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