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型蔬菜,你吃過嗎?

中國疾控中心 發佈 2023-12-04T05:03:26.331578+00:00

這些蔬菜,你認為是高端食材,打算買來嘗鮮,還是對此存疑,認為是變異品種,對身體不好?從科學角度考慮,水果型蔬菜是具有悠久的研究歷史的,如水果型玉米的育種研究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初。

你有沒有在市場上看到「水果玉米」「水果胡蘿蔔」「水果黃瓜」「水果番茄」等很多貼上水果標籤的蔬菜呢?這些蔬菜,你認為是高端食材,打算買來嘗鮮,還是對此存疑,認為是變異品種,對身體不好?從健康角度考慮,水果型蔬菜到底好不好呢?

蔬菜水果化是噱頭嗎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新鮮蔬菜分類與代碼》(SB/T 10029-2012)中的規定,蔬菜是指可作為副食品的草本植物及少數可作副食品的木本植物和菌類植物。《中國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一冊)結合蔬菜學上的分類和膳食營養調查的實際應用,將蔬菜分為根菜類、鮮豆類、茄果/瓜菜類、蔥蒜類、嫩莖/葉/花菜類、水生蔬菜類、薯芋類和野生蔬菜類等8個亞類。同時,食物成分表中依據果實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將水果分為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柑橘類、熱帶/亞熱帶水果、瓜果類等6個亞類。因此,從植物分類和食物分類的角度來說,蔬菜和水果屬於兩個不同的食物種類。

那水果型蔬菜只是商家宣傳的噱頭嗎?從科學角度考慮,水果型蔬菜是具有悠久的研究歷史的,如水果型玉米的育種研究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初。20 世 紀 60 年 代 初, 原北京農業大學(即中國農業大學)李竟熊、鄭長庚兩位教授從國外引進一批甜玉米,開始進行甜玉米育種研究,1968年首次育成名為「北京白砂糖」的普通甜玉米。後來經過科學家的不斷研發,到21世紀,我國育成的甜玉米品種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超甜玉米和加強甜玉米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水果型蔬菜營養如何

蔬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果膠和有機酸,能刺激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因此能促進人們的食慾和幫助消化。新鮮水果也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食物來源,其水分含量較高,營養素含量相對較低。但水果多為生食,可以為我們提供更豐富的維生素C。大部分蔬菜在加熱製作的過程中,維生素C會有較大的損失,這也是蔬菜、水果不可相互替代的原因之一。

同菜用型蔬菜相比,水果型蔬菜具有更高的甜度,更適合鮮食。「水果玉米」總糖含量達33.6%,蛋白質10.6%,脂肪9.1%。普通鮮玉米每100克可食部中含碳水化合物22.8克、蛋白質4.0克、脂肪1.2克。「水果玉米」籽粒中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糖分的含量是普通玉米的 2~8 倍。「水果玉米」的單糖含量是糯玉米的5倍,糯玉米的含糖量為0.9%,水果玉米的含糖量則達到4.5%。水果型蔬菜在外形上與菜用型蔬菜也有區別。如與普通菜用黃瓜相比,「水果黃瓜」外形無刺,形態嬌小,具有「好看、好洗、好吃」的特點。「水果番茄」相比菜用番茄果實偏小,它皮薄、鮮嫩,果重一般在 15~120克。菜用番茄果實更硬,適合運輸,單果重量一般為 200~300克。相比普通胡蘿蔔,「水果胡蘿蔔」表皮光滑,色澤鮮艷,肉質脆嫩清甜,更適合生吃。

水果型蔬菜對人體有害嗎

水果型蔬菜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通過育種辛苦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是適合人類鮮食的蔬菜品種。目前尚未檢索到水果型蔬菜對健康有危害的研究。水果型蔬菜的研發,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菜用型蔬菜的某些不足,就像雜交水稻更高產,人工培育後的木瓜才適合食用的道理是一樣的。

日常蔬菜選購建議

選菜用型蔬菜還是水果型蔬菜?對這個問題大家不必糾結。菜用型蔬菜是必選,是一日三餐都不能缺少的重要食材。水果型蔬菜一般價格較高,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合理選擇。保證每天200~350克新鮮水果的攝入就可以,新鮮、應季也是先決條件。

蔬菜和水果的營養價值不同,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水果型蔬菜的問世,並不代表蔬菜可以替代水果,只是為我們增加了一種食物選擇。食物多樣化是我們獲得更多營養素的方法,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滿足人體對全部營養素的需求。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版)》推薦,2歲以上健康人群每天新鮮蔬菜攝入量要達到300克以上,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做到餐餐有蔬菜。

日常蔬菜挑選要重「鮮」、選「色」、多「品」。「鮮」即新鮮,選擇新鮮、應季的蔬菜,新鮮的蔬菜水分足,口感好,營養成分充足。「色」指顏色,每天要保證食用一半的深顏色蔬菜,綠色、紅色、橘紅色、紫紅色等深顏色蔬菜含有更豐富的胡蘿蔔素和植物化學物,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也是實現食物多樣的好方法。「品」即品種,每天保證3~5種蔬菜,根菜類、根菜類、鮮豆類、茄果/瓜菜類、蔥蒜類、嫩莖/葉/花菜類、水生蔬菜類、薯芋類都是膳食食材好選擇。

根據家庭用餐人數,做好食物採購計劃,無論菜用型蔬菜還是水果型蔬菜,新鮮、應季就是好食材。吃夠種類,吃足重量,做好不同食材的搭配,就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來源:健康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