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之謎:周文王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知堂:文王之死極不正常

瓷器鑑定真知堂上古史 發佈 2023-12-04T17:05:00.034828+00:00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武王伐紂滅商的事情,最完整的記載這件中國上古史大事的是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 殷本紀》。但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史記記錄的歷史,並不一定對。周文王在伐紂的時候已經死了。但周文王怎麼死的,史記只有一句話「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武王伐紂滅商的事情,最完整的記載這件中國上古史大事的是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 殷本紀》。但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史記記錄的歷史,並不一定對。


周文王在伐紂的時候已經死了。但周文王怎麼死的,史記只有一句話「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周文王死亡原因,時間,地點不明,葬在何處也不明。似乎太史公掌管的國家圖書館裡,根本沒有相關記載。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跟隨真知堂一起來探索歷史的事實真相吧。

文王拘羑里

太史公這麼寫,仔細想來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秦始皇焚書燒掉了原本的記載,二是周王室自己就沒有相關文獻。而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我們看到《尚書 周書》《逸周書》《詩經》中都沒有記載。戰國時期,也只有莊子說過一句:「文王拘羑里。」-《莊子·盜跖》


羑里,這個地名在河南省湯陰縣。湯陰,又稱盪陰,以宋代大英雄岳飛出名。湯陰有羑水,或稱羑里因水得名。《漢書·地理志上》:「盪陰 ……有羑里城, 西伯所 拘 也。」



羑,讀有,不讀久。

真知堂按,羑里這個地方極有可能是一個羊圈。作為犯人,姬昌被關在羊圈裡極為正常,但後世卻不好意思這麼說,於是有了羑里這個詞。反而是羑水,應該是羑里出名後附會的。


史記說姬昌被紂王釋放了。被釋放之後,姬昌還把洛陽以西之地獻給了紂王。紂王於是冊封他為西伯。


《史記·殷本紀》:「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真知堂按:姬昌獻洛西地這事如果是真的,那麼當時周方國的勢力範圍已經到了今天的洛陽地區。二里頭遺址以西之地都已經被周方占領。則位於東方的商王朝,洛陽之險已經與周國共有。如果遭到攻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從軍事的角度上看,紂王扣留姬昌為人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洛陽以西到三門峽之地被周歸還之後,對大商而言,洛陽地區的關隘還是有險可守的。著名的洛陽八關雖然此時還未成型,但商朝守洛陽還是比較容易的事。而對周人而言,洛陽是塊難啃的骨頭。

紂王在周國強大之後為什麼不守洛陽?或者他守了洛陽,史書上卻沒有記載?這事,值得我們深思。



《史記周本紀》說西伯受命稱王后十年而崩。《尚書大傳》說文王七年而崩。似乎周文王被釋放後,又活了十幾年才死。文王之死,時間,地點,原因不詳。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似乎也能說得過去。但有件事情,使得文王之死變得很神秘。

武王與諸侯孟津之會

《尚書 泰誓》上記載周了武王伐紂時候說的話:惟十有三年春,大會於孟津「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惟我有周誕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這段話後半截的意思是:我(武王)戰勝商紂,並不是我武力強大,是我父親文王無罪。紂如果打敗了我,並非我父親文王有罪,是我本人無能。


可見,當時諸侯間周國姬昌有罪才是主流言論。所以周武王才有此語,為自己和父親辯解。

不但如此,《呂氏春秋》記載武王立十二年才「成甲子之事」(指伐紂)。《史記》記載,「九年,武王東觀兵至於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

這些現象都顯示,第一次發兵伐紂時,武王並未自稱為王,對諸侯說話也很謙遜,自稱為「予小子」。用現代人的理解,武王說,各位叔叔伯伯,我小姬如何如何。


在與諸侯三次大會說了三篇《泰誓》之後,姬發宣布散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浪費了無數人力物力,結果開了幾場會之後不打了!這事太蹊蹺了。真知堂認為:

周人撤軍的原因應該是這八百諸侯裡面有不少不同意見。要不然,也不用三篇大文章對諸侯說服教育,直接發兵干就完了。要知道聯軍打仗,心齊最關鍵。

姬發說,
「爾未知天命」。而《史記》記載,諸侯皆曰:"紂可伐矣。"並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

紂王之死

《逸周書 克殷解 》記載,紂王兵敗自殺後,武王先射了他的屍體三箭,然後用戈使勁的砍伐紂的屍身,最後還親自砍下紂王的頭,還把他和二妃的頭掛在旗杆上獻祭給周國先公。


「商紂奔內,登於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
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商庶百姓咸俟於郊。群賓僉進曰:「上天降休。」再拜稽首。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乃適二女之所,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逸周書 克殷解》



這是怎麼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武王如此作為?聯想到後世」伍子胥掘墓鞭屍楚平王「的故事,如果 不是殺父之仇,估計是很難解釋得通的。


《史記·伍子胥列傳》曰:"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除記有"掘墓鞭屍"的情節外,更增加了"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的細節。


真知堂曰:如果周文王真的是被釋放後十幾年才死去,並且死之前稱霸諸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話,他死之前應該是意氣風發的。武王即位之後,也應該直接稱王而不是自稱太子發了。由此數疑,丁山先生認為,文王死於羑里而不是被釋放。

真知堂曰:文王之死肯定是非正常的。所以歷史上才無法記載。從《逸周書》記載來看,武王對死去的紂王的仇恨極大,像極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而《尚書 泰誓》也記載武王之語:」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看來紂虐文王應該是事實。但丁山先生之意見,無法解釋文王受命稱王之事。


如果姬昌沒有被釋放,那麼他受命稱王就是在被拘之前。天無二主,國無二王。這事紂王知道的話,姬昌絕無可能被釋放。所以文王被拘羑里之時,肯定沒有稱王。

如果姬昌被釋放後東征西討,有了大量地盤和人民之後稱王,這符合人之常情。但武王后來對紂王屍身所做之事,就不好解釋了。


《克殷解》應該是可信的。文王死後,武王秘不發喪,自稱太子發發兵盟津。所謂諸侯八百不期而至並不正確,這些軍隊應該是周國的聯盟或僕從國。武王似乎兵不解刃的收復洛了西之地。在周重新占據戰略高地洛陽後,商朝已經無險可守,潰敗只是時間的事。


結語

綜合以上來看,真知堂認為:

姬昌被囚於羑里是史實,姬昌被釋放也是史實。但文王姬昌極有可能在一場大戰中死亡,這場大戰最有可能就是收復洛陽之戰而非西伯戡黎之戰。由於文王對天下諸侯的號召力太強,文王重傷不治後,姬發選擇秘不發喪,所以才不稱王。姬發隱忍多年後才發兵孟津,對外公布文王死訊,藉以觀察諸侯動向。這或許才是文王之死的歷史真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