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中國北斗導航,反擊美國GPS,印度導航性能不大雄心卻不小

硬核熊貓說 發佈 2023-12-04T19:54:53.832737+00:00

大家都知道,印度處處都喜歡拿中國作對比,這不5月份時,印度第二代導航衛星成功發射。然後印度國內舉國歡慶,他們一邊瘋狂慶祝,一邊對中美兩個國家瘋狂輸出,對於美國,他們非常憤怒,說印度導航系統是對美國關閉GPS的回應。

沒想到,印度版GPS竟然想要超越中國北斗?

大家都知道,印度處處都喜歡拿中國作對比,這不5月份時,印度第二代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然後印度國內舉國歡慶,他們一邊瘋狂慶祝,一邊對中美兩個國家瘋狂輸出,對於美國,他們非常憤怒,說印度導航系統是對美國關閉GPS的回應。

對於中國,他們總是迷之自信。

有的說:大多數國家都不會使用中國GPS;有的說:印度航天的潛力很大,他們比中國更受世界歡迎;甚至有的說,印度應該在全世界擴展導航系統,然後在世界上與中國進行對抗。

還有乾脆將印度導航稱作世界第四大導航系統,排在 GPS、伽利略日本導航之後,直接忽略中國北斗。

可以說,印度成功發射一次導航衛星,他們就敢拳打美國GPS,腳踢中國北斗。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印度版GPS真的很牛嗎?為啥他們這麼勇呢?

大家好呀,我是熊貓,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印度的區域導航系統-納維克(Navic)

印度版GPS的名稱叫納維克(Navic)

因為它只能覆蓋部分地球區域,因此全稱也叫:印度區域導航系統

2016年時,印度就完成第一期組網,整個導航系統共有7顆衛星同時在軌,範圍覆蓋印度本土以及周圍1500公里的導航。

這次發射的第二代導航衛星,其實是為了替代原有7顆導航衛星中的第一顆。說白了,就是這導航系統性能不咋樣,頂多也就和我們北斗二號差不多,更別說和我們覆蓋全球的北斗三號相比。

印度之所以對他們的導航系統盲目自信,主要出於兩個地方,一個是成本,一個是時間

首先在成本上,印度航天的人工真的太便宜了。

2017年,美國媒體曾報導,印度太空工程師的平均月薪只有1000美元,對比其他國家,就廉價得多了。

美國NASA的平均年薪有95000美元左右,平均到月薪將近8000美元,兩者工資相差了八倍。

這樣一算的話,印度航天科學家確實是在為愛發電,我估計,全球能和印度航天工資媲美的國家,只有中國了。

根據數據統計,我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平均工資是9000元人民幣左右,換算過來大概每個月也有1200-1300美元,如果再算到2017年,兩者工資估計差不多。

所以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對於無私奉獻的航天科學家們都是充滿敬意的。

除了人工便宜外,印度對於導航系統的執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美國給坑怕了。

1999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衝突。

由於這片區域位於高海拔的山區,印度需要精準的導航系統輔助,來應對巴基斯坦的武裝衝突,所以就和美國溝通,希望借用GPS幫助印度對該地區進行定位,沒想到關鍵時刻,美國卻拒絕了印度的請求。

美國的態度讓印度感到非常不爽,但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衛星導航系統這麼重要的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於是,在這之後,印度也開始謀劃組建自己的導航系統。

2006年,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印度區域衛星導航系統項目,代號:IRNSS,這也就是後來納維克導航的前身。

該項目將由印度空間研究機構(ISRO)負責開發。

不同於中國建設北斗導航的三步走戰略,納維克導航非常激進直接跳過了北斗的第一步實驗階段,直接快進到了第二步以及第三步。

就是先建設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完成之後再建設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而納維克就是屬於印度兩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

按照印空間研究所的規劃,他們打算在2009年發射首顆導航衛星。

2011年完成區域系統部署,也就是從立項到完成初步部署,要在6年的時間內完成導航衛星系統的組建。

對比中國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的18年時間,直接縮短了三分之二,看起來印度對自己的自信心確實非常大。

不過雖然目標很明確,但是執行起來卻是另外一回事兒。

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印度招商引資會碰上土地拆遷,供電供水等各種問題導致工期一拖再拖,其實這在印度航天發展中也經常能碰到。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原本ISRO預計要在2009年就發射首顆導航衛星,但是因為場地問題、承包商提供的零部件不符合規格要求,行政因素、土建工程延期等各種因素,導致發射時間不斷延期。

那要怎麼辦呢?ISRO給出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錢,用提高投入資金來推進項目,而這也帶來了兩個後果,內部爛尾合同遲遲解決不了,總的項目投入成本不斷堆高。

根據統計,從06年設立項目,再到2011年12月原定計劃完工時,場地承包項目仍有36份合同未能履行。截止到2017年正式組網成功時,項目組還有7份合同沒有履行完。

這些合同最終都要算在納維克的成本上。

原本06年給navic項目的撥款為142億(約1.78以美元)盧比,結果到了2017年3月份,這個項目的總支出已經達到了244.6億盧比(約3億美元),相當於超支了102.6億盧比(約1.28億美元),比例超過70%。

除了土地,印度還有腐敗、人才等問題。

各種因素疊加下,第一顆導航衛星直到2013年才發射升空,2016年才完成組網,並原定計劃晚了五年。

雖然晚了很多年,但是印度依然高興壞了。

因為納維克組網意味著他們不僅擺脫了對美國GPS的依賴,而且還成為第四個投入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前者讓印度鬆了一口氣,後者則讓印度虛榮心爆棚。

因為印度不僅比歐洲伽利略導航還早半年,甚至組網的時間也比中國北斗二號要少了整整8年,這怎麼能讓印度不高興呢?

因此,當時很多印度網友都有點嗨:印度導航前途無量,趕超北斗不是夢等等各種自嗨,就像開頭說的那樣蜜汁自信。

然而事實真的如同印度所想的這樣嗎?

其實只要稍微了解航天知識都知道,這種想法極其可笑。

要知道,北斗二號是由14顆衛星組成的導航系統,而印度納維克的區域組網衛星數量只有7顆,是北斗二號的一半。

如果按整個北斗系統的55顆衛星比較的話,納維克導航連北斗的尾燈都看不到。

所以忽略數量,單純以組網時間長短來對比,不是壞,而是蠢萌蠢萌的。

其次就算拿歐洲的伽利略來比較的話,印度納維克導航的差距也很大,伽利略導航系統在2016年12月正式投入運行的時候,也已經發射了18顆導航衛星上天。

可就這7顆導航衛星,其實也不全是印度自研的。

比如導航衛星最關鍵的核心零部件:原子鐘

我們都知道,原子鐘精度代表了導航衛星導航的精確度以及壽命長短

在這一方面,中印兩國的差距非常大。

我們因為受到西方的封鎖,原子鐘供貨總是斷斷續續,因此只能被迫自研解決,但印度卻沒有這份顧慮,因為人家可以直接跟別人買。

印度納維克導航衛星上的原子鐘都是進口的,生產商是歐洲航天防衛公司旗下的阿斯特里姆(Astrium)

因為是其他國家製造的,印度也怕出現問題,為了保險起見就在每顆衛星上都安了三個原子鐘,其中一個為主,另兩個為輔,整個導航系統總計擁有21個原子鐘。

作為常年被封鎖的中國航天來說,這樣的配置可以說是相當豪華了。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麼全面的布置下,原子鐘還是出現了問題。

2016年,印度科學家突然發現, 納維克導航出現波動。

於是他們開始了緊急排查,這才發現原來是2013年發射的第一顆衛星上的原子鐘失效了,不久後,這顆衛星上的另外兩個原子鐘也失效了。

印度花費巨資購買的原子鐘和發射上去的衛星就成為一堆廢銅爛鐵了。

被迫無奈之下,印度航天只能再次發射衛星彌補損失。

可在這時,意外又發生了,2017年8月份,印度發射第八顆導航衛星的時候,因為整流罩沒有及時打開,衛星被卡住無法達到預定的軌道,結果發射失敗了。

當時的印度航天估計氣的都想掀桌子。

但是更嚴重的還在後面。

2018年時,納維克導航衛星上失效的原子鐘數量越來越多,最終21個原子鐘裡面足足有9個有問題,故障率高達45%以上,直接影響了數顆衛星的精確度。

這直接讓印度傻眼了,好不容易組網成功,就這麼被人給坑了?

印度只能一邊抗議,一邊忍痛再次發射衛星。

18年的4月份,印度發射了第九顆導航衛星,而這次終於成功了。

不過這也讓印度的原本的預算又超了,根據媒體預估,兩次額外的發射,讓納維克導航的成本又平白增加了7000萬美元。

這導航衛星弄的,也確實是讓印度鬧心。為了永久解決這個後患,所以ISRO準備自研原子鐘。

2018年,根據印度媒體的報導,已經開發出用於導航衛星精確定位的原子鐘了,擺脫了對西方國家的依賴。

這次在5月底印度發射的納維克第二代衛星上,就搭載了自研的原子鐘,至於這次質量如何,我們就留給時間了。

雖然印度衛星導航系統的組建磕磕絆絆,但是也足以讓印度人感到開心了。

所以有印度媒體不僅宣稱,印度正在向全球航天超級強國邁進,甚至開始暢享未來趕超GPS和北斗導航了。

那麼,印度納維克導航的前景如何呢?未來能追上GPS和北斗三號嗎?

其實說實話壓根沒人看好它,就像外國網友說的一樣:印度總是先向全球宣布他們的宏偉計劃,然後舉國歡慶,吹噓自己的計劃,然後習慣性將自己的計劃與其他國家對比,嘲笑別人的計劃,但是到了最後,他們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計劃是什麼。

這句話是在諷刺,印度國家重點規劃的毛病。

但是用它來形容印度導航系統其實還挺適合的。

因為納維克導航的衛星比較少,它們對於區域覆蓋的定位和授時精度都差了很多。

定位精度和授時精度數值越低,代表導航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越高,它們和衛星的數量、原子鐘精度等因素都有關係。

根據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納維克導航的定位精度只有20米,授時精度是50ns,而且這還只能服務於印度周邊地區。

作為對比,北斗導航靠近亞太地區的精度能達到2-3米,授時精度可以縮短至10ns,兩者相差了5-10倍。

即使是在全球,北斗導航的定位精度也達到了10米,授時精度20ns(納秒),也比印度導航系統要精確的多。

最關鍵的是,中國北斗下一代導航系統也在規劃當中了,2023年,北斗三號導航系統預計將發射3顆備份衛星,屆時我們的精度還將繼續提高。

按照中國的發展速度,我估計印度在幾十年內都無法追上北斗的腳步。

從這也可以看出,為啥那些印度網友總喜歡拿北斗作為對比,說自家的導航超過北斗,比北斗更歡迎之類的,就是因為北斗的條件不管從各個方面來看,都遠超過印度,北斗就是他們做夢都想超越的目標,所以他們才天天碰瓷北斗。

而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碰瓷中國航天了,一旦他們取得了什麼成就,首先要做的就是拿中國出來作對比。

比如在2014年時,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抵達火星,印度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探火的國家。

本來這事挺值得高興的,可印度網友卻陰陽怪氣的說,曼加里安號的成功,就是在中國的傷口上撒鹽。調侃的就是之前中國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探火失敗的事。

當然,印度幹過的事還不止這一次,比如在2015年時,我國用長征六號火箭將2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並且還把這20顆衛星送入了不同的軌道,創造了我國的歷史記錄。

而印度也不甘落後,2017年,印度將104顆衛星塞到了一顆火箭中,並且成功的發射升空。不過與中國精準控制入軌不一樣,他們只負責將一堆衛星送到預定軌道附近後,直接放飛,最終這些衛星的結果如何他們是不管的。

所以當時國際社會對於印度的這種發射持有一定疑問,可印度卻不管,只要能讓印度的「航天成就」超過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就行。

那為啥印度這麼喜歡跟中國航天對比呢?

因為它不甘心啊,曾經的中印兩國在航天領域,差不多都是同時代起步的,甚至可以說印度擁有的優勢還更大,可是到最近幾年,印度的航天水平卻被中國越拉越大,連印度內部都出現了一種,印度航天普遍落後中國10年的說法。

比如在航天發展的初始階段,兩家起步的時間都差不多。

1961年,印度就已經組建了國家太空委員會,正式宣告印度向航天領域進軍。而我國則是在1956年,成立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後,正式起步。此時兩家也就差了5年左右,並不算多。

但是,此後差距卻開始顯現出來了。這是因為印度的航天發展獲得過非常多的外力幫助,而中國卻沒有。

1963年,印度第一次進行了航天試驗,其中火箭還是美國提供的。

1970年,印度又跟蘇聯簽訂空間技術合作協定,由蘇聯提供包括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等一整套高空探測設備,這是相當於把飯到餵嘴邊,讓印度咽下去啊。

而且除美蘇外,法國也在印度本土建立了一座大型火箭工廠。

1975年,擁有如此眾多優勢的印度,在蘇聯的發射場,用蘇聯的火箭,發射了印度製造的人造衛星,阿里亞哈塔衛星,並且成功進入軌道,標誌著印度進入太空時代。

當然,印度也不滿足靠別人的火箭來做到這一成就,於是在1980年,印度第一次用自製火箭發射衛星,並且成功進入軌道,成為全球第八個擁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而作為對比,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卻是另外一個劇本了,1957年時,蘇聯還對中國的火箭技術進行過援助,但在1960年時,蘇聯突然撤回援助,就剩下中國自己獨立探索航天了。

蘇聯不幫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利用巴統協議,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

所以中國航天將近70年的發展歷程,基本都是靠著我們的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奮鬥出來的。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獨立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早了印度10年。

2007年,我國第一次向月球發射了嫦娥一號探測器,而印度則在2008年發射了月船1號,晚了中國一年。

也是2007年,我國首次進行了反衛星實驗,而印度則在2019年進行了該項實驗。晚了12年

2022年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自此,中國空間站已基本組建完成。同年,印度官方宣布要在2030年也要組建印度空間站,印度專家對此的解釋是根據歷史規律,中國可以建空間站,印度也能。

當然,今天我們聊這些,也並不是為了嘲諷印度導航或者航天水平差,反而是想說明,雖然印度航天的發展,因為有美蘇等國的幫助,前期發展順利,但正是因為有這種幫助,導致印度航天在早期時缺乏了一些韌性,不過在經歷過美國GPS的拒絕後,他們也懂得了科技自主的重要性,也開始學習中國,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了。

所以我們不要驕傲自滿,也要堅定的走獨立自主的航天之路,希望我們的航天能夠始終保持這一骨子精氣神,繼續前進。

好了,我是熊貓,我們下期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