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出現43℃高溫,北京熱出星星,專家說極端高溫或許只是開始

科技銘程 發佈 2023-12-04T21:01:25.321099+00:00

天津、河北多地現41攝氏度高溫,山東濟南張坊鎮最高氣溫突破43攝氏度,北京時隔九年再現41攝氏度高溫,北京一地熱的白天都能看到星星。

端午假期,北方的天氣熱到爆!

京津冀、山東等地的氣溫蹭蹭往上竄。天津、河北多地現41℃高溫,山東濟南張坊鎮最高氣溫突破43℃,北京時隔九年再現41℃高溫,北京一地熱的白天都能看到星星。

6月出現這種極端高溫正常嗎?未來會不會越來越熱?

17個國家站氣溫創新高

端午三天假,說好的短途游被連日高溫攪局了,因為一出門就一股熱浪襲面而來。

6月22日13時25分,北京南郊氣溫突破40℃,達到了41.1℃。這是該地近九年,首次突破40℃。

14時,北京湯河口刷新記錄,氣溫達到41.8℃,奪得全國第一,同時打破該地歷史記錄。

15時12分,山東濟南張坊鎮最高氣溫超過43℃,超過北京湯河口,不僅奪得全國第一,還創出了此地的歷史記錄。

天津、河北的日子也不好過,天津西青40.6℃,天津市區41.2℃,河北廊坊40.8℃,河北容城40.8℃。

可以說,整個華北、黃淮地區已經被高溫所籠罩,並且有17個氣象站觀測的氣溫創出歷史新高。

中央氣象戰也發布了今年首個高溫橙色警報。預計6月23日白天,華北、黃淮等地繼續出現35℃以上的高溫,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北部最高氣溫有37~39℃。山東部分地區可達40℃左右,內蒙、新疆出現38℃、40℃左右高溫。

在極致的高溫下,北京居然出現了天文奇觀——「端午月和金星熠熠生輝」。

很多網友覺得非常奇特,紛紛拿起手機拍攝記錄。現在來看,這一奇特景象或許是大自然稀鬆平常的事情,只是我們知之甚少。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6月的極端高溫正常嗎?

極端高溫是怎麼回事?

氣象專家分析,近期的高溫天氣主要受高壓脊影響。

高壓脊,從字面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一條脊狀的高壓氣候帶,這種氣候內風力微弱、天氣晴好,並伴有輻散和下沉運動。

京津冀、山東地區就處在高壓脊氣候中,一方面,晴朗的天氣,導致白天太陽輻射增加,地面快速升溫;另一方面,高壓下沉氣流使增溫效應明顯

這樣的高溫主要是太陽輻射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白天氣溫很高,而不是悶熱。解決這種氣候的辦法就是下雨,一場雨會直接降溫10℃以上,高溫自然消失。

短期的高溫解決了,但這種不尋常的氣候在未來或將是「平常事」。

全球進入高溫模式

印度多地氣溫超過40℃、50多人因高溫死亡;4月時,印度孟買就因為高溫暴曬導致11人中暑死亡,印度不得已關閉部分學校。

6月16日,巴基斯坦中南部多地突破40℃,因為天氣太熱,醫院裡擠滿了中暑生病的人。

孟加拉國出現10年未遇的高溫天氣,導致用電量飆升,電力供應不緊張,部分工廠停工,居民生活不便。

西班牙高溫天氣導致降水嚴重下降,湖泊乾涸、糧食減產,導致農產品減產,價格上漲。很多農田甚至顆粒無收。

墨西哥因為高溫天氣導致6人死亡,6月16日,墨西哥北部最高溫度達到了驚人的45℃,並且將持續十幾天。

可以看出,高溫炙烤是全球性的,而非針對個別地區,這樣的氣候讓人不寒而慄!

地球升溫極限被突破,全球氣候受到影響。

多國專家表示,1.5攝氏度升溫極限已被觸及。

千萬不要小看這小小的1.5℃,這絕不是少穿一件衣服那麼簡單的事情。它可以改變整個地球氣候的穩定。

一、影響洋流

它對全球氣候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洋流是熱量和海水交換的重要途徑;

2、暖流流對沿岸大陸有著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對沿岸大陸有著增溫增濕的作用

3、進行高低緯度間的熱量交換,有利於全球熱量平衡。

同時冷暖洋流交匯處,海水受到擾動,下層營養物質上浮,成為浮游生物的養料,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為魚類提供了食物,形成龐大的海洋生態。也成為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洋流還是天然的海洋小衛士,可以把大海中的污染物擴散、稀釋、淨化。

然而,溫室效應讓海水不斷變暖,洋流就會被干擾,從而影響整個海洋氣候,海洋占據了全球71%的面積,它的微小變化,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深遠的。

二、海平面上升

氣溫升高,導致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溫也會導致海水溫度上升,海水體積變大,占據更多的空間。

海洋不斷的吸收熱量,不斷的膨脹,最終會淹沒海岸線,摧毀數億人的家園。

根據預測,隨著溫室效應加劇,海拔最高處僅4.5米的吐瓦魯,曾被認為是第一個會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美國東海岸最脆弱的城市是馬里蘭州的安納波利斯,還有紐奧良,可能在未來80年消失。

如果溫室效應繼續發酵,200年後,日本將會完全沉沒。

我國的沿海城市也不能倖免,平均海拔不足5米的浙江寧波,將會是第一個消失的城市。

到時候,全世界到處都是失去家園的人。

三、氧含量下降

當海洋吸收的熱量到達臨界值時,海洋與大氣的交換將會降低,甚至停止。

這意味著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了,也意味著空氣中的氧含量開始下降了。

低氧環境會造成大量的需氧型生物死亡,包括多種植物、農作物、哺乳動物、魚類等,直接影響我們的食物來源。

因為溫室效應,暴雨、乾旱、洪水等災害不斷,即便我們全人類開始植樹造林,其成活率也大大降低。

為了生存,我們尋找地球每一個角落,也將破壞帶至全球每一個角落。

這些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只需看近幾年的氣候災害就會知道了。

2012年,超級風暴桑迪襲擊了大西洋沿岸,當時,紐約地鐵被淹,西維吉尼亞州等州被大雪封堵,導致停電數周,這場風暴總計造成了約700億美元的損失。

2015年1月,紐約遭受歷史上最嚴重的暴風雪,降雪量達到了0.6米,6560個航班取消,11個州進入緊急狀態,紐約、華盛頓、巴爾的摩陷入癱瘓,20萬民眾家中斷電。

2019年5月,美國記錄到555次龍捲風,是1991—2010年同期(276次)的2倍。

2019年,澳大利亞爆發山火,造成超過10億野生動物喪生,過火面積高達1030萬公頃,空氣污染程度達到了「極為嚴重」程度。

2020年1月,加拿大遭遇罕見暴風雪,連續降雪時間長達36小時,積雪最薄處超過了40厘米,最厚處達到了178厘米。

2020年2月9日,溫室效應讓南極創下了20.75℃的歷史高溫,這還是南極嗎?

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出現了38℃的高溫。要知道這些地方冬季氣溫達到過零下67.8℃。

寫到最後

山東43℃高溫,北京熱出星星,或許這只是開始。

多國研究人員表示,隨著世界海洋溫度的飆升和太平洋厄爾尼諾的到來,2023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領域」。

面對未知,我們將如何面對?我們還能坦然面對一切嗎?


我是科技銘程,歡迎共同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