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的器材觀

衛生攝影張建房 發佈 2023-12-05T19:30:00.673534+00:00

中國攝影報 2023-06-22 07:30 發表於北京對許多攝影人來說,如何更快地成長,進階為職業攝影師是個熱度很高的問題。

中國攝影報 2023-06-22 07:30 發表於北京

對許多攝影人來說,如何更快地成長,進階為職業攝影師是個熱度很高的問題。在第十四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期間,我們採訪了19位中國攝影金像獎獲獎者,一同探討創作與設備選擇之間的關係,希望藉此能給更多人以創作觀念、創意思路之外的參考,幫助有心深入攝影發展的人,在「選擇方向」「實現創意」和成為職業攝影師等問題上,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和經驗。

從膠片到數碼,器材的選擇主要看攝影師的喜好和創作需要。


大畫幅相機在許多攝影類型中都仍有使用。


在拍攝體育題材時需要攜帶大量器材。


新聞攝影記者基本都會選擇「大三元」鏡頭組合。


高性能機身適合大多數攝影題材,但價格昂貴。


商業攝影需要掌握的不止是相機和鏡頭的使用,還有燈具和其他配件。


劉宇不用過度分心器材的選擇和操作


我對新器材和技術不敏感,在工作量比較大的拍攝項目中常用佳能EOS 5D Mark IV數碼單眼相機,搭配的鏡頭是「大三元」,也就是16-35mm F2.8、24-70mm F2.8和70-200mm F2.8。日常生活中比較喜歡用富士的X-Pro2和索尼的黑卡RX100相機。如果你剛開始嘗試紀實攝影,建議還是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拍什麼和怎麼拍上,不用過度分心攝影器材的選擇和操作問題。在我看來,用得習慣和看著喜歡就行,不用太在意那一點點性能和功能差異。操作上也是如此,我最常用的曝光模式是P擋、快門優先和光圈優先,感光度設置更是直接使用自動感光度。具體用哪個拍攝模式就看拍什麼,環境光線如何。但我很在意對焦的精準程度,因為我很少使用連拍,所以焦點準確對我很重要。當然,如果被攝主體處於較高速度的移動狀態,環境光線又不是很好的話,我也會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和開啟高速連拍。這是一種職業攝影師的自然反應,當我們進入那個環境中,預判到被攝主體會是什麼狀態時,就會提前設定好相機。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實踐,無須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鏡頭方面,我用得最多的是24-70mm F2.8。它能讓畫面看上去自然、平和,沒有明顯的誇張變形,能讓我用更加平實的視角去完成拍攝。很多人追求的視覺衝擊,在我看來是不可取的。紀實攝影應該是用畫面內容和故事打動人心,攝影語言只是一種講好故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如何提高方面,我認為器材和技巧是不能給自身水平帶來提高的,尤其是在深入紀實攝影的專題項目創作時,我不滿意的是自己,而不是器材。我覺得應該從認識自己開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分析自己的短長,找到適合的資源,在自己喜歡拍又能夠拍的題材上持之以恆就一定會見到成果。


話說回來,在某些題材上,動態影像比靜態影像更有優勢。例如看一場體育比賽,視頻比照片更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但是短視頻讓信息變得非常碎片化,很難了解前因後果,造成認知片面,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所以有志於向紀實攝影發展的青年攝影師,應該認識到紀實攝影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類作品是人類用影像記錄生活的需要,它永遠都有存在的價值。


羅勇「最好的攝影器材」並不存在


我過去主要使用膠片相機拍攝,直到2020年才開始轉換成數位相機拍攝。從主要設備來說,哈蘇、瑪米亞都是常用的。數碼攝影器材方面,剛開始時用過富士TX1、尼康D810E和哈蘇XCD,後來就以索尼A7R IV、富士GFX100為主進行拍攝。索尼比較方便,富士GFX100則是成像像素很高,1億像素能輸出很精美的照片。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購置最好的設備,用最好的鏡頭和膠片,以最好的工藝去完成創作。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最起碼「最好的攝影器材」並不存在。當你認清這個現實後,就不會執著於攝影器材的追求了,反而會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需要什麼。就現在的我來說,對攝影器材的要求是儘可能用好手中的設備,並儘可能去選擇一些重量輕、速度快的相機和鏡頭。一方面這些設備便於攜帶,另一方面它們的隱蔽性更強,能讓拍攝更加方便。


剛接觸紀實攝影的青年攝影師關鍵是要拿起相機走出去拍攝。我認為可以先從重量、焦段和速度入手,選定一套設備,然後就開始拍攝實踐。注意力要放在拍攝內容的觀察和了解上,掌握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熟練設置相機完成快速拍攝的能力。可以先從自己所處環境開始,拍攝身邊正在發生的畫面,慢慢地增加拍攝量和積累,再對某一個點進行長期關注。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的拍攝水平和技術水平有提升,照片內容也會發生變化。但僅是拍攝是不夠的,紀實攝影師一定要善於梳理和總結,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整理過往拍攝的照片,此時你會發現裡面有很多東西並看到畫面的變化。甚至你會因此再去拍攝同樣的內容,去將一些沒觀察到、忽略的點補足。


紀實攝影也不是想得那麼簡單,不是去某個地方拍一圈就有成果的,它通常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需要攝影師長期關注和拍攝的專題項目。所以,也不要指望一次拍攝的照片能將你推到什麼高度,也不要指望網絡營銷能給你帶來多大成就。這其實也是許多年輕紀實攝影師面臨的一個困境,這背後其實是生存壓力和藝術追求在人生某個時期的矛盾。我的建議是先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再將除此之外的精力投入紀實攝影的追求和創作中。這樣會更有利於發展。假如你有能力平衡好其中的關係,也可以同時做網絡營銷自我和攝影創作,這顯然對個人能力要求非常高,也會非常困難和艱苦,決定走這條路的攝影人一定要做好吃苦受難的準備。


丁偉使用「大三元」鏡頭拍樸實影像


我在數位相機時代一直使用佳能的相機和鏡頭,在膠片相機時代則主要使用尼康的產品。現在常用的有佳能EOS 1DX Mark II和EOS 5D系列數碼單眼相機,而新出的EOS R系列相機用得少,但輕便的專業機身讓我印象深刻。我使用的鏡頭是「大三元」,也就是16-35mm F2.8、24-70mm F2.8和70-200mm F2.8等3支鏡頭,是新聞採訪和紀實攝影的標配。


在我的新聞採訪拍攝和紀實攝影項目中,很少用到特殊鏡頭。這除了個人習慣外,更重要的是因為紀實攝影本身要求避免過於誇張的畫面表達,用實實在在的樸實影像去還原生活、社會和事件的原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使用「大三元」鏡頭組合,或者是大家都推崇用35mm焦距鏡頭去拍紀實攝影的原因。


如果你想成為職業的紀實攝影師,首先要學會「隱身」。好的紀實攝影師,一般都是「隱形人」,拍攝時總會消失在公眾視線或者新聞現場環境裡。紀實攝影需要客觀地記錄和還原現場故事,在現場過於張揚的行為和吸引人的著裝都會產生干擾,很難說你拍攝的畫面是否為現場或故事原本該有的樣子,就更別說還原了。


紀實攝影門檻很低,但要想用一張好照片展現一段歷史,用一個瞬間把事物表達得淋漓盡致,那是非常難的。這些畫面需要有很多雙眼睛去觀察,很多人去思考,才可能被拍攝下來。紀實攝影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攝影人對現實、對歷史、對未來有比較清晰的看法。什麼需要記錄,該如何呈現在照片裡,對攝影人是一個綜合性考驗。紀實攝影師首先要懂這個社會,要懂生活在社會中,要懂得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場景所產生的喜怒哀樂都不一樣。


我是希望有更多的攝影人嘗試紀實攝影,去記錄和感受這個社會的發展。要知道,我們正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科學、城市、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環境、各行各業都發展得極快,很多事物可能存在那麼三兩年就被淘汰、替代、消失了。無論我們是從國家、集體還是個人層面去看,所有這些都值得被記錄下來,都急需以紀實攝影的畫面去留存和展現。


從這個角度來說,紀實攝影幾乎是所有攝影題材中對器材最沒要求的,甚至用手機也可以。我認為普通人也應該對紀實攝影有一定了解,也可以嘗試去深入這一題材的拍攝。像是記錄身邊某一條街道,或者某些生產活動。關鍵是如何深入拍攝,旅拍和隨拍式的記錄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紀實攝影,其概念和意義相差甚遠,不能混為一談。紀實攝影需要你真的去關注和深入某一方面,堅持探索和深入記錄。


劉新武「輕便、清晰、高速」是首選


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接觸攝影,當時使用的是尼康FM2膠片相機,鏡頭是35mm定焦和80-200mm變焦鏡頭。這套膠片相機陪伴了我很久,直到進入2000年後,我開始接觸和使用數碼攝影器材,並且從尼康設備轉向了佳能。不過,我對攝影器材要求不高,尤其是在深入紀實攝影創作和新聞攝影工作後,對攝影器材就更是持「夠用就好」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多年來,整個相機和鏡頭的技術和新品不斷更新,而我卻仍在使用佳能EOS 1DX Mark II機身、EOS 5D Mark II機身的主要原因。鏡頭方面,我還是比較願意升級的。一來,鏡頭保值率高,同一系統的通用性強;二來,鏡頭升級帶來的實用性、拍攝體驗和成片質量提升更明顯。就如我現在使用的佳能16-35mm F2.8L和70-200mm F2.8鏡頭都是「大三元」鏡頭中的二代產品。隨著在紀實攝影方面的不斷探索,即便不關注攝影器材和技術更新,都會對需要什麼器材有深刻的體會和要求。這讓我不會有選擇困難,只要是能滿足「輕便、清晰、高速」的產品,那就一定是我的首選。


不管是紀實攝影還是新聞攝影,都需要非常長的經歷,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看得到自身的提升和獲得認可。這是一個需要沉住氣,耐得住寂寞的過程,也是把許多人擋在門外的一道坎。就如我拍攝的院士專題,從1992年到2021年,用了近30年時間,拍攝了上百位院士。假如青年攝影師們有志於往這方面發展,建議儘早定下拍攝專題或方向,並要有持之以恆和厚積薄發的思想準備。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都是萬萬不能急功近利的。另外,好照片是「攢出來」的,攝影器材固然重要,但不要太過於依賴,而是要著重加強自身的觀察能力、洞察能力,關注社會和生活,以更高的格局視角去了解世界。


陳崑崙創作需要什麼就選什麼器材


我目前使用的是佳能EOS R5和EOS 5D Mark IV相機,鏡頭是RF卡口的 24-70mm F2.8和70-200mm F2.8,以及EF卡口的50mm F1.2、8-15mm F4鏡頭。這是跨越佳能兩個時代的機型選擇,前者是最新的無反相機,後者是已逐漸成為過去的數碼單眼相機。另外,我還會使用富士的X-Pro2相機,搭配的是23mm和55mm定焦鏡頭。


從工作的角度來說,我會為攝影部的攝影記者提供不同的器材選擇,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和記者們的選擇都一樣,基本都是以「大三元」鏡頭為標配,完成大多數採訪工作。常用的「大三元」鏡頭配置為16-35mm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還會備著一支閃光燈,以應對不時之需。一些跟進時尚領域的攝影記者還會帶上50mm F1.2、85mm F1.4等大光圈定焦鏡頭。另外,針對體育賽事等方面的採訪需要,通常還會配備400mm F2.8和100-400mm F4等超長焦鏡頭。不管拍攝什麼都應該是器材為創作服務,不要做攝影器材發燒友。選擇器材的唯一方法就是「創作需要什麼就選什麼器材」,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尤其是這樣。


要想在紀實攝影方面有所精進,「思想精深、技藝精湛、製作精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思想、有內涵,這不僅僅指的是照片,更是對攝影師自身的內在要求。技藝精湛說的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器材只是技術的一個層面,如何將攝影語言、創作手法掌握得爐火純青,其關鍵還在於大量的拍攝實踐和不斷學習、交流。製作精良是要注重後期的作品呈現,這包括了輸出質量和呈現方式等多個方面的匹配。就如我本身來說,大量作品都是用佳能EOS 5D Mark IV和50mm F1.2定焦鏡頭拍攝的,也有使用EOS R5和24-70mm F2.8鏡頭拍攝的。從人物肖像拍攝來說,大光圈定焦鏡頭有很大優勢,新的EOS R5在成像上也更加出色。這將直接體現在「製作精良」層面。但從創作本身和關鍵來看,紀實攝影和新聞攝影最重要的還是「思想精深」,其次是「技藝精湛」。前者是保證照片的內容和深度,後者保證的是表達的準確性。顯然,什麼題材、什麼技藝水平和什麼製作要求,決定了使用什麼攝影器材。假如你剛開始接觸這方面的攝影創作,還在糾結選擇什麼器材,那我會建議你根據經濟實力和喜好選擇相機,再搭配一支14-105mm F4的高通用性多功能變焦鏡頭。這基本上就能滿足你所能接觸到的絕大多數拍攝場合和學習、實踐的要求了。假如是正處於進階階段,可嘗試只使用一支50mm的定焦鏡頭進行實踐拍攝,學習、嘗試靠近和融入拍攝現場,以更切身的現場體會感受去拍攝。如果你還在迷茫,我會建議你有什麼器材就用什麼,不要著急買設備。我認為思想、堅持、學習都比器材重要。多看好的紀實攝影作品,關心身邊的題材、熟悉的題材。


劉秀軍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它的局限


很多年以前,我喜歡用佳能的EOS 1DX Mark II和EOS 5DSR,搭配的鏡頭也是100-400mm F4.5-5.6、24-70mm F2.8、11-24mm F4這樣的「大傢伙」。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攝影理解的變化,我現在用索尼A9 II、A7R IV等更輕巧的相機。不過,因個人習慣和拍攝理念,所使用的鏡頭仍然是100-400mm F4.5-5.6、24-70mm F2.8和12-24mm F4鏡頭,只不過品牌換成了索尼而已。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佳能和索尼都是相當出色的相機。佳能相機陪伴了我大部分攝影生涯,耐用、可靠和性能都很好,只要不摔機器,一般不會出故障,而且價格也比較合適。不足是數碼單眼相機本身的重量太大了,像素也比較低,使用起來就不如索尼微單相機舒服。當然,這是代差,只是索尼先做起來了,而我又是早一批將全套佳能換為全套索尼的用戶。據說現在佳能的微單相機也很不錯,只是讓我再換回去就太捨不得了。索尼微單相機也不是完美的,用起來比較「嬌氣」,專業機型中也沒有多重曝光和自動接片這樣好玩的功能。尤其是高感光度畫質方面的表現平平,噪點問題有時會給我帶來煩惱。不過,索尼相機在大多數環境中的成像質量確實是很高的,這也是我一直使用它的原因。鏡頭方面,我常用的是100-400mm F4.5-5.6,變焦鏡頭用起來很靈活,這個焦段也能讓我與被攝主體保持很好的距離。但需要強調的是,喜歡用什麼樣的鏡頭,跟自身的拍攝習慣、創作理念和拍攝環境有直接關係。相比之下,我認為熟悉手中的器材,了解它的局限是拍出好照片的必要條件。器材選擇也應當以拍攝題材、想要實現的影像效果、作品輸出的具體要求來決定。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人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攝影作品和短視頻,這個無可非議,它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激發人奮起直追的現實動力。但作為紀實攝影師如果天天琢磨著拍網絡視頻蹭流量就有點「不務正業」了。這種譁眾取寵和追名逐利的做法不適合紀實攝影師,所浪費的時間和精力會讓你在紀實攝影這條路上越走越難,更不會拍出像樣的作品。這並非是反對紀實攝影師玩網絡營銷和拍短視頻宣傳自己,那是很不錯的娛樂,拍好了還能有不錯的收入,而是希望有志於向紀實攝影發展的各位能明晰自身追求、發展方向和合理地分配時間精力。


王衛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來選擇


關於攝影器材的選擇,我的看法是,目前生產數位相機的廠家很多,相機的發展日新月異,每款相機也都有特點,但實際上差別不大。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來選擇。我曾使用過EOS 5D Mark II、EOS 5D Mark III、EOS 1DX Mark IV、EOS R3、EOS R5和EOS M6 Mark II。鏡頭選擇主要考慮實際的拍攝需要,通常使用28mm、35mm的鏡頭。紀實攝影在拍攝時需要表現和交代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聯,生動的紀實畫面中不僅需要有人的存在,環境在構圖中也是必要的元素。因此,在構圖中往往需要包含適當的背景,28mm或35mm焦距的鏡頭都較適合。有時需要弱化背景突出人物,有時則需要背景和人物相呼應以強化影像語境,我的感覺是需要通過靈活變換拍攝位置和角度去感受不同的影像結果,因為即使是同一個環境,靈活變換拍攝位置和角度也會完全改變影像呈現的效果。


在紀實攝影中構圖始終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構圖時不能簡單地死板套用黃金分割線,重要的是攝影師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清晰地看到圖片中物體和人物的比例關係、影像語境的趣味點以及把握瞬間即逝的機遇,這樣可以取得影像的多樣性,成功概率會大大提高。


紀實攝影的實踐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對於主體人物占據主要位置的畫面需要徵求被攝者本人同意,如將用於商業用途,還需要與被攝者簽訂肖像使用權許可書。對於群體社會活動的拍攝和街拍,我通常會提前做準備,爭取了解事件的背景和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街拍具有突發性的特點,通常無法預見。因此需要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鍛鍊自己敏感和快速反應的能力。有時也能預見你期待的畫面出現,但這需要守株待兔,其中也包含了運氣的成分。


紀實攝影具有的社會屬性和不同時代的記憶,影像具有難以再現的唯一性。通過紀實影像講好故事應該是為了體現影像的真善美。所謂「真」就是影像的真實性,而不是編造的,真實的故事和生動的題材能夠留存,能夠觸及人的心扉並產生共鳴。「善」應為心存善良和陽光去觀察事物的本質。「美」即為紮實的影像會說話、會打動人,傳遞正能量並影響人們。比如,我2018年參與策劃中國、巴西百年「第一街」(北京王府井大街和里約熱內盧科帕卡帕納大街)的項目給我感觸很深。兩國民眾看到不同國度的百年大街變遷,在對比中得知百年前的王府井大街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子;百年前的科帕卡帕納大街是什麼樣子,現在是什麼樣。影像講述了兩國的故事,展現了時代變遷中的生活細節,增進了兩國民眾的相知和友誼,攝影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樑,並在觀眾心中產生共鳴。


關於攝影實踐,我的感受是無論拍攝什麼題材,首先需要進行必要的學習,要了解所拍攝題材或事物的內在規律,這樣才能提高拍攝的成功率。我曾經拍攝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擊劍比賽,由於從未拍攝過這類運動題材,我發現打在運動員身上的光線很強,所以大幅度降低曝光補償,避免曝光過度,同時觀察擊劍運動的特點和精彩瞬間在哪裡。在拍攝海上衝浪時最重要的也是觀察,比如衝浪人順利站上滑板後的下一步會做出什麼動作。衝浪人挑戰的是在變化的海浪中順勢滑出一個接一個旋轉動作,其在海浪飛濺的瞬間要平衡重心,做出優美的動作,既驚險又令人嘆為觀止。一張好照片的產生一定是因為它可以打動人心,這應該就是攝影的魅力。


崔小曼從使用習慣和拍攝需要出發進行選擇


我拍攝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紀實攝影,也會拍風景什麼的。器材從使用習慣和拍攝需要出發進行選擇。比如拍攝舞台畫面時,我會希望相機和鏡頭的防抖性能好一些,所以會選擇70-200mm F2.8等具備光學防抖的鏡頭,以及EOS R3這樣的高性能相機。當然,像這類旗艦級相機,功能和性能基本上可以覆蓋絕大多數拍攝題材所需了,但如果佳能能把EOS R3的像素數量再提高一點,那將更符合我的需要。


對於想嘗試紀實攝影的初學者,我建議是從掃街開始,選擇體積越小、速度越高的相機越合適。比如我常用佳能的EOS M6和EOS M6 Mark II掃街,這些機器體積小,還能換鏡頭,自身目標不大,很難引起路人注意。再有就是穩定性好,整體表現很可靠。如果你想深入嘗試某一類攝影(包括但不僅限於紀實攝影),建議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能買多好就買多好。


攝影發展到今天,很多都在隨著技術發展改變,這世界的潮流也在發生變化。像現在有更多的平台和更多的人去用視頻影像進行傳播和分享,而不是照片這樣的靜態影像去做,這是傳播方式的改變和影像應用的拓展。攝影以某個瞬間影像作為記錄點去講述一個故事或一段歷史的特點,正在逐漸被大眾所忽視。但從藝術表達的角度來說,兩者的信息表達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視頻通常都是講述和灌輸式的信息表達,其深度擴展範圍相對於照片是有差異的。這點在紀實攝影上體現得很明晰。所以,咱們不能將紀實攝影作品或者其他攝影門類的藝術創作與短視頻直接對比,這是兩個範疇。


攝影絕不是拍照片這麼簡單,有切身感受才有更深刻的理解,才知道要拍什麼。攝影師要潛心深入生活中去,以紮實的基本功和對事物的理解去創作,孜孜不倦地探索才能讓自己真正地走上職業攝影師的道路。


鄭龍華攝影器材夠用就行


我目前使用的是佳能EOS 5D Mark II和EOS 5D Mark III數碼單眼相機,鏡頭配的是「大三元」,也會隨身攜帶一台徠卡數位相機。在所有鏡頭中,我最常使用70-200mm F2.8鏡頭,它能讓我更好地控制畫面元素,使之簡潔,主體更加突出。對相機的選擇,我的態度一直都是夠用就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創作上,把控好人物的表情和畫面表現形式等。由於我是一位「無手攝影師」,創作時操控相機的方式是比較獨特的,以至於很多功能無法使用,對相機只能進行簡單操作。聽說佳能EOS R3有了眼控對焦系統,可以根據眼球動作控制焦點位置,對我而言是很實用的功能。不過我還沒用過,所以也不確定是否能如所想的那樣方便。對攝影器材,我是希望能儘可能簡單和智能化的,但這在現實中有些困難,廠家很難會單獨為我們設計產品。


攝影一直是我所熱愛的事業,我也一直在思考創作方向,該如何作為才能把攝影的記錄功能發揮到極致。比如,專題性的攝影題材,應當選取具有故事性的社會熱點,由多幅圖片圍繞主題(故事)去交代一個側面或一個細節,圖片與圖片之間要有內在聯繫,要能構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要有簡潔文字說明與每個畫面形成互補。關鍵還需要有一幅或幾幅能抓人眼球,又能概括主題的主打圖片。如果單幅圖片相當於文字新聞中的消息,那麼專題攝影就相當於文字新聞中的調查、評論。因此,專題攝影是紀實攝影中最具深度和高度的報導是題材,是攝影師針對一個社會問題、一種社會現象、一類社會族群等社會形態,進行長期深入調查和採訪後,以攝影為手段,加上適量文字,真實生動反映事物(人物)發展進程或結果的影像志。


確定選題是專題攝影成功的關鍵。攝影師要對所確定專題的社會價值、歷史意義進行分析。只有拍攝既有社會價值,又有故事性的題材,加上自己熟悉並深有感悟的題材,拍攝才得心應手。當選題確定後,詳實的拍攝計劃和充分的案頭工作至關重要。優秀的紀實專題攝影,往往是通過別致的構圖,獨特的光影來呈現的。因此,表現形式要新穎,手法要多樣,情節要感人,拍攝要細膩。尤其專題中的圖片之間有內在聯繫,能體現敘事的整體性。比如,把握結構的統一,讓專題的結構可以內含遞進關係或並列關係,畫面有機組合,整體呈現出節奏感和協調性;關係的統一很重要,人與事要以主線串聯起來圍繞主線展開,並注意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聯;影調也須統一。圖片專題的影調、色彩統一,仰仗於光影、色調等攝影語言合理運用,有助於受眾對其人物或事件背後的思考,賦予專題更多的審美價值。但這並不是說一成不變,組成專題圖片時要注意圖片之間的景別變化、人物表情變化、動作和姿態變化、光影變化。生動的文字是優秀專題攝影的「綠葉」,它能豐富照片的內容和進一步強化人們對視覺效果的感受。


顏勁松相機適合自己的就好


我目前使用富士GFX100中畫幅相機,平時常備45-100mm和100-200mm兩支鏡頭。我覺得相機適合自己的就好,能在你需要拍攝的時候很好地完成工作即可。過分追新、追高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如果是拍攝風光類作品,建議選用像素較高的相機;如果喜歡拍攝人文類和動物類作品,建議使用連拍速度較快的相機。


我目前的主要創作方式是集錦式的攝影長卷,需要拍攝大量的素材來充實自己的創作,即便有更新更好的選擇,但GFX100就夠用了,沒必要再去買更新更貴的相機。唯一的缺點是GFX100的體積和重量都稍大,即便是一機一鏡的出行選擇,也不如微單相機那樣輕省。


蔣澍相機與畫筆一樣是創作的工具


我使用的器材基本上都是很老舊的了,都是大概在5年前買的索尼微單和尼康的單眼相機,還有徠卡的中畫幅相機。鏡頭則主要使用35mm、28mm、85mm、105mm的定焦鏡頭,以及24-70mm的變焦鏡頭。我對於器材的要求是好用就行,關鍵是成像清晰,拍出來的照片可以放大到兩米即可。其他的我沒有什麼要求,因為相機就像畫筆一樣,僅僅是創作的工具。我很反對唯器材論,拍什麼、怎麼拍,拍完以後拿來做什麼?這3點才是決定選用器材的標準。很多攝影愛好者往往更注重器材,並認為有了昂貴的器材才能拍出好作品。其實不然,比器材更重要的是攝影者的想法和理念,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沉澱。


林添福學會掌控器材,將它發揮到極致


在拍攝「獨龍族與半個世紀的愛」的專題時,我使用的是哈蘇500cm、903wc相機,搭配了40mm、80mm、120mm和150mm多支鏡頭。而在拍攝濕版冰花時,則使用的是沙慕尼1010大畫幅相機和一支420mm的老鏡頭。說實話,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因為這些相機和鏡頭的性能、成像質量都是非常優秀的,所以儘管它們很重、很貴,但也是我所能企及的最佳選擇。不過,從我自身的期望來說,還是希望能有更多選擇,在保持同樣性能和畫質的前提下,價格能便宜點,重量能輕一點,最好能增加防抖功能。


從我個人的攝影經歷來說,對鏡頭焦距的選擇是隨著年齡變化而有偏好變化的。比如在40歲以前,我喜歡使用廣角鏡頭,真是視角越廣就越喜歡的那種。45歲以後,開始喜歡使用標準鏡頭和中長焦拍攝,如50mm和120mm。自己總結下來,這或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喜歡拍攝有張力、衝擊感強、個性張揚的照片。年長之後,開始重視影像的內涵、情感和情緒的變化。假如你對攝影器材選擇有煩惱,或許可以參考一下我這點經歷。但一定要注意,攝影看的是創意和思想,不是器材好壞。有能力的話,買最新最好的器材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它成為壓力,要學會掌控好器材,將它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申雲峰要善於使用小型輕便的數位相機


我的攝影方向主要是紀實和藝術類,常用索尼的全畫幅黑卡數位相機RX1R II(內置35mm定焦鏡頭)和搭配24-200mm F4-6.3鏡頭的尼康Z7 II無反相機。相比之下,我更善於使用小型輕便的數位相機拍攝,尤其喜歡帶翻轉屏的機型。這類相機很小巧,隱蔽性好,在拍攝過程中不容易引起被攝主體注意。唯一的不足是這類相機的電池都很不耐用,每次出去都需要帶好幾塊備用電池,有時還會因為換電池而錯過想拍的畫面。像24-300mm這樣的變焦鏡頭則是更加靈活,取景構圖能更加貼近我的構想。顯然,我對攝影器材的要求不高,器材並不是創作好作品的必要條件,能滿足畫質和輸出必要尺寸的需求就行。不管是紀實還是藝術類拍攝,大多都在用這兩套設備。


我認為,無論是紀實類還是藝術類專題,內容的選擇很重要。守正創新,用創作的影像作品遙望遠古、丈量歷史,讓觀眾一眼就能從中體會到歷史感、時光感、現代感。這也是我對藝術類攝影創作的理解和觀念。


趙欣按照想表達的主題去選擇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會按照想表達的主題去選擇器材。有時候用135畫幅的相機,有時會用中畫幅相機和大畫幅相機。數碼的機型和膠片的機型也會使用,甚至針孔相機、寶利來都是常用的。鏡頭則以標準焦距和中長焦距為主。在創作中我主要看中最終表達的意境,其次才會去看機器的畫質等指標。比如在拍攝作品《復活》時,我就同時使用了4×5畫幅相機和針孔相機來完成,但最後只選擇了針孔相機拍攝的作為最終作品。因為針孔相機的成像效果似幻而真,能充分表達出那種既遙遠又近在咫尺的感覺。而在拍攝作品《消融》時則選擇了寶利來相機,主要是為了利用其成像特性,在作品中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時光流逝影像。


正如美國攝影師格林菲爾德曾經對我的那樣,一生將一件事做好,做到極致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在藝術類攝影中深耕,在堅持中不斷尋找風格和了解自己的內心,不斷拓展思路和眼界。但必要時還是建議暫停拍攝,讓自己短暫停歇,去思考和學習,再重新出發。欣按照想表達的主題去選擇 我使用的器材非常多,單擁有的各類相機就達到21台,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心情和拍攝內容,在這些不同品牌、不同畫幅、不同型號的相機中挑選使用。如果是抓拍的內容多,我會選擇體積小、重量輕、連拍速度快的相機。總的來說,我認為每一款相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比如尼康D850,其機械快門聲音無法消除。尼康Z9,雖然對焦、高感畫質、連拍等方面表現較出色,但像素略低。再比如尼康Z 7 II,雖然重量輕、體積小,但它從待機狀態喚醒至工作狀態的時滯太大。所以,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相機,也沒有能為你量身打造的攝影器材,你只有學會更好地使用它們才是正途。


在我看來,學習攝影或者說想往職業攝影師發展,就一定要先理解「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剛開始學習攝影,模仿是必要的。模仿的目的不是做「搬運工」,而是在模仿中創造、創新,再慢慢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如果條件允許,儘量選擇高端器材。科技的高速發展,肯定會給學習攝影和完成創作帶來更大的便利。我們也沒必要讓自己被這些技術問題限制和煩擾。


李鐵強沒有為你量身打造的攝影器材


我使用的器材非常多,單擁有的各類相機就達到21台,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心情和拍攝內容,在這些不同品牌、不同畫幅、不同型號的相機中挑選使用。如果是抓拍的內容多,我會選擇體積小、重量輕、連拍速度快的相機。總的來說,我認為每一款相機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比如尼康D850,其機械快門聲音無法消除。尼康Z9,雖然對焦、高感畫質、連拍等方面表現較出色,但像素略低。再比如尼康Z 7 II,雖然重量輕、體積小,但它從待機狀態喚醒至工作狀態的時滯太大。所以,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相機,也沒有能為你量身打造的攝影器材,你只有學會更好地使用它們才是正途。


在我看來,學習攝影或者說想往職業攝影師發展,就一定要先理解「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剛開始學習攝影,模仿是必要的。模仿的目的不是做「搬運工」,而是在模仿中創造、創新,再慢慢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如果條件允許,儘量選擇高端器材。科技的高速發展,肯定會給學習攝影和完成創作帶來更大的便利。我們也沒必要讓自己被這些技術問題限制和煩擾。

滕彬量力而行,選適用的設備


膠片時代使用過瑪米亞、雅西卡、騎士及尼康FM2、F100,後來換成了數位相機,開始使用尼康D100、D200、D3s,再後來換成了索尼A7R和A7R3,以及富士的 GFX100s。鏡頭方面,主要用的是16-35mm、24-70mm、24-105mm和100-400mm的變焦鏡頭,與富士GFX100s搭配的則是32-64mm、100-200mm鏡頭。不難看出,我比較喜歡用變焦鏡頭。這主要是因為我主要拍攝以風景為主的藝術類攝影作品,需要有更豐富質感的照片效果,所以高像素是首選,其次才是機身的重量和性價比。鏡頭之所以喜歡用變焦的,主要是因為爬山涉水不能負重太大,變焦鏡頭使用靈活,便於攜帶,還能減少攜帶鏡頭數量。


從我目前的使用感受來看,這些相機的散熱問題是需要重視的,它們在夏日的戶外(地表溫度超40攝氏度)很容易就出現過熱現象,這將給拍攝帶來很多麻煩。另外,移軸鏡頭的選擇很有限,索尼和富士的均是如此。


在選擇器材的問題上,還是要量力而行,選擇適用的設備,而不是什麼都買好的、貴的。其實在成長的路上,器材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所有限制你成長速度和達成目標的,無一例外都是閱歷和知識積累的厚度。加強理論學習和知識儲備,多與人交流,多看作品和展覽,都會讓你的水平不斷提高。


林銘述重點看像素數量和防抖性能


目前我主要使用索尼的設備,常用A7R系列高像素機型,如A7R IV和A7R V等。鏡頭用的也是索尼G大師系列的16-35mm、24-70mm、100-400mm,以及一支12-24mm F4的G系列鏡頭。這樣的器材配置具有更多視角和空間方位的拍攝可能。


通常我先使用超廣角和長焦距鏡頭拍攝,交代環境、故事要素,以及突出主體,再回到中間焦段(如35mm、50mm等標準焦段)抓取平實的自然視角,去展現細節或者是突出表現某些構成元素。這通常會與我在整組作品或者是展出作品的選擇、排序相一致,可視為我在進行藝術類攝影創作時的構想方式和思維邏輯。


在眾多相機性能參數中,我最看重的是像素數量和防抖性能。高像素可以拍出細節更豐富、細緻的照片,也便於後期製作和裁剪。相機和鏡頭的防抖性能則可以讓我在許多場景中不再需要使用三腳架,這會讓拍攝更加輕鬆、便捷。


在藝術類攝影的創作中,有許多與商業類攝影共通的地方,比如我主要拍攝的建築主體,就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其一是定製型建築作品拍攝,其二是藝術表達為重的建築作品拍攝。前者就是商業攝影範疇,你必須完全尊重甲方的意見,並儘可能體現出自身的藝術水平。後者則是天馬行空的藝術表達,完全遵照自己的主觀意向創作。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攝影發展方向。中國有豐富的建築資源,千年的古建築以及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比比皆是,你完全可以從家門口開始,重點拍攝城市的文化地標建築,如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大劇院、CBD商圈等。


徐淑凱要注重鏡頭的選擇


我使用的器材會根據不同項目決定,一些特殊項目會用到大畫幅與數碼後背組合,比如仙娜P2、P3,鏡頭是羅敦斯德的45mm、90mm。普通項目較多使用佳能EOS 5D Mark IV和EOS 5DSR。在拍攝建築和空間項目時,多使用佳能17mm、24mm、45mm移軸鏡頭。


在拍攝中我比較注重鏡頭的選擇。比如拍攝家具,我會傾向於用24-70mm鏡頭,因為比較靈活,廣角與中長焦變換比較方便。


拍攝空間設計的時候比較喜歡用廣角移軸,可以使圖像的視覺更有張力。不過,在拍攝中體驗感比較不好的是聯機拍攝的問題。比如我所用的幾台佳能相機,聯機拍攝時經常出現USB線纜脫離接口斷開連接的狀況,手持拍攝時還會經常性接觸不良,導致圖像無法傳輸。


現在我的團隊裡每年都會有新人前來工作或實習,有些是我的師弟師妹(有攝影基礎),也有些是對攝影產生興趣的。我建議每一位沒有紮實基礎的新人先讀攝影史,了解一下什麼是攝影,再有精力的話就讀一讀美術史作進一步認知提升。再者是強調商業攝影需要不停地練習構圖,不斷給自己設置目標。


比如反覆使用各種焦段(17mm、24mm、35mm、50mm、90mm)進行構圖和實拍。下一步就是燈光的使用練習。可以先從燈數量少練習到燈數量多,目標是能夠用十幾盞燈打出自然光的舒適效果。如果你有心成為職業的商業攝影師,那這些技術必須掌握得爐火純青。


付增凱器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穩定


在商業攝影中,對攝影器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穩定輸出、別出故障,進一步的要求就是像素。作為商業攝影師,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客戶對照片的放大需求。市面上的相機功能都各不相同,有的是連拍優勢,有的是像素優勢,有的鏡頭選擇豐富。但是,沒有一位商業攝影師會選擇一套不合適、不滿意的設備去試錯,尤其是在客戶面前就更是如此。這是商譽和口碑問題,更涉及許多人的工作付出和資金投入。另外,攝影器材對商業攝影來說只是工具,其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和先進,而商業攝影又是一個題材涉及面非常廣泛的攝影類別,從本質上說,商業攝影師是可以使用任何品牌和攝影器材去完成拍攝的,關鍵在於是否合適。比如我拍體育廣告,就需要對焦、連拍快的機器,常常會遇到連拍快的機器,像素滿足不了大幅面廣告的需求,而像素高的機器,連拍又受限,所以只能從一堆選擇中選擇一台相對適合的。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23年·第 47期· 67版採訪整理:陳昭毅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