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亂後,大唐雖號稱一朝,實為二國

閣語花舍 發佈 2023-12-06T12:21:14.373307+00:00

大唐可以說出道即巔峰,自唐高宗李淵退居太上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成為大唐這艘巨輪的掌舵手。這個新建立的國家,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耐性,先後展開三次滅國戰爭。

大唐可以說出道即巔峰,自唐高宗李淵退居太上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成為大唐這艘巨輪的掌舵手。這個新建立的國家,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耐性,先後展開三次滅國戰爭。

使得大唐周邊的突厥、薛延陀、土谷渾等少數民族政權徹底放棄染指華夏的幻想,為貞觀之治打下國際和平穩定的發展基礎。在經過武則天執政之後,於唐玄宗李隆基手中,大唐迎來了盛世的巔峰。

這段跨越了129年的輝煌,終於面臨了一場足以毀掉根基的叛亂——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大唐氣運如高空墜物一般猛然下墜,不僅盛世不復存在,整個大唐實際上也分為兩國,這是什麼原因呢?

大唐包容的利弊

唐代是歷史上最為包容的一個朝代,無論漢胡,李唐王室都將其視作自己的子民。在李唐王室的帶頭作用下,百姓們也展現出充足的民族自信和包容度,上下齊心鑄就大唐整體的豁達風氣。

這種風氣推動了政治、軍事、農業和文化的發展,又使得大唐硬實力與軟實力紛紛站在世界之巔。然而萬事萬物利弊共存,包容確實有其利,同樣也會被小人利用。

由於李唐王室的這一執政風格,導致出現節度使制度。這一制度如同東漢時期的州牧制度,將地方管理權最大限度的給予地方官員,甚至連兵權也委任了出去。

李唐王室這種信任與包容,在前期給予地方充分的自治,可以說給了地方官府很大的發展空間,老百姓也相繼獲利。然而地方有了權柄,自然會衍生出貪官污吏,這就又造成大唐後期土地兼併嚴重的情況。

最最關鍵的是,我國自古以來生產戰馬的地方大多在北方與西北草原牧場,這些產地全部不在李唐王室的實際控制範圍內。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在軍事活動中,機動性永遠占據著首要位置。

兩軍對戰,調度階段,騎兵永遠比步兵作戰效率更高;對戰階段,騎兵衝擊力更強,步兵打不過,也追不上;後勤補給,馬匹可以散養,而步兵需要的糧食更多。

更何況馬匹還能承載物資,任何方面都要比步兵優秀。

唐朝本來並不缺馬,然而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優質馬匹再不能流入中原,反倒是掌握產馬地的節度使們,紛紛以軍馬自立。整整七年動亂,叛軍占據了河北、陝西、山東、河南、陝西、湖北和安徽等地。

若不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又與史思明內鬥,大唐或許再無喘息的可能。

唐憲宗即位後,大力整治戰爭留下的爛攤子,實現了「元和中興」,將大唐的國祚又延續了一百多年。

那麼既然李唐王室重新掌控天下,為什麼說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實際分為兩國呢?

節度使制度

上文已經提到了盛世大唐對於地方的管理制度,將軍政、民政和財政三政一體全權交予節度使管理。

封建社會最看重的就是中央集權,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將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其本意便是將地方行政權力劃歸中央。漢武帝劉徹用了史上最大陽謀「推恩令」,這才慢慢消除漢高祖劉邦郡縣、分封共存的情況。

但大唐太自信了,甚至唐玄宗太自負了,不僅沒有制約節度使的發展,甚至還加強了節度使的權力,寄希望於讓他們對付吐蕃、突厥等少數民族。

唐玄宗時期邊鎮十個節度使手中兵力高達四十九萬,而大唐禁軍才不過十二萬。

這種局面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王室,無力制約各個諸侯一樣。好在唐憲宗雄心壯志,將節度使能打的都打了一遍,重新收服了這些地方官。

只是大唐的實力終究下降的太快,例如安祿山發家的河北地區,幅員遼闊,又有重兵把守,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一般來說,戰爭後期必然要清算造反的幫凶,因為這個原因,大唐沒辦法直接攻打河北進行清算。

李唐王室只能不停地採取綏靖政策,底線越來越低,以防止在朝廷討伐其他節度使時,河北再次造反。

所以此時的大唐,名義上仍舊奉李唐王室為主,但實際上整個河北都被安祿山投降大唐的舊部所占領。

河北勢力

安史之亂後,河朔地區由叛軍四名將領占領,而後四鎮兼併為三鎮,掌控在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和魏博節度使手中。統治範圍包括河北和山東,兵馬高達二十多萬。

由於唐憲宗的能力和決心,三鎮即便兵力強盛也不敢公然對抗,生怕等唐憲宗收拾完其他節度使後會輪到自己,不如趁著綏靖政策還不錯,先表示願意效忠朝廷。

等到唐憲宗死後,三鎮又開始反叛。他們殺死了中央派遣的官員,而後自己內部也開始互相爭奪權位。割據領袖換了又換,始終沒有徹底投誠大唐。只是這一階段的大唐,也沒有了能夠征討的實力。

河北三鎮和大唐朝廷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他們既不能自立稱王稱帝,害怕下面將士不服,推倒自己成為新的領袖;又不能公然拒絕大唐的任命,以免其他二鎮藉此攻打自己。

他們能做的就像周朝諸侯國一樣,每年給大唐進貢和述職,仍需要大唐的任命來安撫軍心。

公元826年,幽州兵亂,兵馬使李載義殺死節度使朱延嗣;五年之後,幽州再度兵亂,兵馬使楊志誠驅趕李載義,成為新的格局領袖。在這種情況下,朝中主張收服幽州。

宰相牛僧孺搖頭道:

「河朔三鎮自安史之亂後就非朝廷所有,前面剛一個節度使入朝稱臣,朝廷花了八十萬錢,就又動亂,出現一個新的節度使。所以還是不要管了,當地軍民拿著當地稅賦衛國戍邊就好。」

由此可見,此時的大唐看似還是一個國家,而實際上真正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土地並不包括河北三鎮。

這三鎮猶如國中之國,具有高度的自治,缺少了河北賦稅和人口的大唐,再也回不到鼎盛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