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科學可以這麼好玩兒

實踐雜誌 發佈 2023-12-07T09:55:38.939915+00:00

大家腦洞大開,開始動起手來,有的用塑料薄膜,有的用紙盒泡沫,最後發現用大塑膠袋做成一個口袋降落傘,帶著包裝以後的雞蛋放下去,重量很輕而且不破,孩子們直呼「太神奇!」

01

如何包裝最輕,能夠把雞蛋從三樓扔下去不破?

支教老師忻元華正在和學生們進行「勇敢的雞蛋」挑戰。

大家腦洞大開,開始動起手來,有的用塑料薄膜,有的用紙盒泡沫,最後發現用大塑膠袋做成一個口袋降落傘,帶著包裝以後的雞蛋放下去,重量很輕而且不破,孩子們直呼「太神奇!」「原來科學這麼好玩!」 ……

「降落傘的操作原理就是利用空氣阻力,減慢物體在空氣中下降的速度,使物體能夠安全降落。」忻元華講解道。

把實驗做有趣,讓年齡小的孩子可以感興趣;把原理講清楚,讓年齡大的孩子可以一探究竟。8年來,義務支教17所學校,忻元華的科普實驗點燃了13000多名學生的求知慾。

支教老師忻元華給學生們上實驗課。

02

3分鐘做出一塊冰、電磁波點燈、氣壓桌球、小火箭發射、溫差噴泉、熱氣球升空……忻元華的20多個有趣實驗,每堂課都能得到學生們的喝彩。

2008年從寧波工程學院(原寧波高等專科學校)退休後,忻元華應邀在街道、社區和中小學進行科普講座。

2015年,當時已經69歲的忻元華看到一則招募志願者去江西支教的通知,當即報了名,「當時報名有200多人,只需要24位志願者,我的年齡最大,一點信心都沒有,沒想到最終我入選了。」忻元華打趣道,「因為我是稀缺資源,搞科普實驗的就我一人。」

妻子滕崇說,每次他把實驗視頻發給我,看到孩子們欣喜歡呼,仿佛一下子得到了一種樂趣,我覺得他這事做得值。妻子牽掛著忻元華的身體,2019年她也加入到支教隊伍中。他們被網友稱為支教界的「神仙眷侶」。

忻元華、滕崇夫婦。

為了讓科學更好玩,忻元華進行了一系列的趣味科普實驗裝置的試製和改制,他常常早上四五點鐘起床,在房間裡研究製作實驗道具。「我的道具既要小巧,方便攜帶,更要效果顯著,令人難忘。」趣味實驗讓原本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有料有意思。

雷射槍「消滅」氣球的實驗,忻元華在家做了很多次,打碎了無數氣球才能調準,妻子打趣地說,實驗崩得他們家到處都是氣球碎片。

一名學生看完這個實驗後,覺得太神奇了,跑去跟忻元華說,謝謝您,我感到受益匪淺,並表示渴望聽忻元華再多講幾個實驗。這一雙求知的眼睛打動了忻元華,這一刻讓他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我想用我的科學實驗培養孩子的興趣。因為任何事物一旦引起興趣,就會主動去思考、去鑽研、去動手。」忻元華說。

他說,科技興,國才能興。

他說,一堂課,也許能改變人的一生。

進行趣味實驗的學生們。

03

不跳舞、不唱歌,只為了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不少像忻元華一樣的高齡教授、院士紛紛「觸網」,變身科普界新晉「人氣王」。

「1.2億度持續了101秒!這麼高的溫度不會把周圍裝置燒得渣都不剩嗎?」「太空中的宇宙射線長啥樣?一把竹掃帚帶你了解它的軌跡。」「一個生雞蛋、一個熟雞蛋同時掉進深海,它們會被壓扁還是碾碎?」……

一頭灰白的短髮,一副掛脖眼鏡,穿著一件像百寶箱一樣能變出各種道具的馬甲,說話乾淨利索的吳於人,退休前是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退休後,她一直致力於用有趣的方式激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如今她已經堅持了18年。

2018年開始,吳於人在網絡以短視頻的形式教大家學習物理實驗操作。「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她成為科普視頻中的一股清流。

吳於人說,「物理很有意思。」讓孩子們「不刷題」也能學好物理,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享受科學思維的快樂,是吳於人一貫倡導的理念。

在一次次互動中,優質的物理知識在吳於人和孩子們之間形成了一場雙向奔赴。

吳於人(右)和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里。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南北極」「青藏高原為什麼被稱為第三極」,鏡頭裡頭髮花白的劉嘉麒,穿著自己標誌性的白襯衫,面帶微笑地向觀眾打起招呼:「小朋友們,你們好!我來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劉嘉麒是一位「斜槓爺爺」,是我國火山學研究方面唯一的院士,也是嗶哩嗶哩科普UP主。儘管已經82歲,他依然活躍在科研、科普、教學的第一線。

從事地球科學研究幾十年,劉嘉麒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到過許多人跡罕至的地方,探究未知的地質遺蹟、地質現象。「我很願意通過科普的形式將這些知識告訴給更多人,對我來說,做科普是一份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劉嘉麒院士。

在西北大學,舒德干院士是進化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在嗶哩嗶哩,舒德干是科普領域「重量級寶藏UP主」。

2022年6月,舒德干院士入駐嗶哩嗶哩開講「我們從哪裡來」。簡單地介紹了下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便隨手拿出了被稱為「天下第一魚」的化石,向觀眾講解生物進化,並幽默地補充道:「這個東西是超級國寶,平常我都是鎖在保險柜里的!」引來網友在彈幕中驚呼「太珍貴了!」「來學知識還能免費看國寶。」

在舒德干看來,「把進化古生物學這個『冷門學科』講解得『接地氣』。」「希望能給青年人一點思想上的啟發,培養大家愛動腦的好習慣。」「學習不光是輕鬆愉悅地看『熱鬧』,更應該看懂其中『門道』,最好還能有勇於質疑的精神。這樣的青年,才能在將來的實踐中,創造出新知識、新思想。」

2023年3月,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揭曉。組委會給舒德乾的頒獎詞這樣說:「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牆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髮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

玩轉網絡,將硬核知識通過網絡授以青年,舒德干院士用他的執著與熱情,時刻關注著科學啟蒙工作,關心著祖國的未來們。

舒德干院士。

04

為什麼要讓科學更好玩?

「識見」認為,小時候埋下的那顆種子很重要。

孩子從小接受科普知識,點燃他們的好奇心,啟迪創新創造,埋下科學種子。人人都可能成為科學家,很多從事科普教育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他們才選擇長期堅持科普。

2022年10月8日,湖南趣科普科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羅雅丹用自己精心製作的科普視頻,帶領小朋友走進奇妙的科學世界。

視頻很短,特別容易懂。比如,在講述長頸鹿時,旁白會說,它們「是動物界出了名的膽小鬼」「有力的長腿,可將掠食者踹到幾米之外」。選擇類比的事物時,羅雅丹一定會用最常見的。羅雅丹說,要描述一個科技物件的重量,我們一般會用相當於幾顆雞蛋,而不說相當於幾顆荔枝。

科普工作與科技工作一樣,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過程。創立「趣科普」6年後,羅雅丹更堅定地用一個個適合孩子們接受的創意,給他們埋下科學的種子。

對於那些勇攀科學高峰的人來講,探索科學需要付出艱巨的勞動。對科學啟蒙教育來說,要想點燃孩子們心中愛上科學的火種,用「科學好玩」的辦法可能以更好地達到燃點。

「眼見為實」很重要。

果殼網創辦人嵇曉華,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讓科學流行起來。他說:「科學就像難以開啟的堅果,雖味美卻不易入口,我們的任務是打開科學的堅硬外殼,將果仁剝出來,讓人們能夠領略到科學的美妙滋味。」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建設具備科普、體驗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真槍真刀地做有趣的科普實驗,「眼見為實」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使他們受到啟蒙,進而愛上科學,願意研究科學。

曾經,家喻戶曉的《十萬個為什麼》是幾代小朋友的科學啟蒙讀物。如今,更多的小朋友可以通過短視頻免費觀看。

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表示,短視頻互動性強,擺脫了傳統科普的單向傳授模式,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

看見科學更可愛的模樣很重要。

2023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主題為「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

在科技周的主題展上,用微縮模型集中展示當前「國之重器」,《流浪地球》中亮相的「鋼鐵螳螂」步履式挖掘機,可檢測人腦和心臟微弱信號的原子磁力儀,用太空種子育成各式各樣的農作物……讓更多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人發現了科學最可愛的模樣。

05

有趣、有料、有關愛……好的科普「長」啥樣?

「不刷題的吳姥姥」吳於人、「斜槓爺爺」劉嘉麒和「神仙眷侶」忻元華、滕崇夫婦已經通過展示一個個豐富有趣的科學世界,告訴了我們答案。

回望這些年,與網際網路的融合碰撞,深刻改變了科普的傳播方式和生態。從網絡專欄到個人公眾號,從短視頻到直播,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轉身便成為科普達人,通達成千上萬的網民。

「科學原來如此可愛」「看完也想當科學家」,網友的心聲背後,是一顆顆科學好奇心的喚醒。

讓高質量的科普春風化雨、深入人心,這是網際網路時代好科普的基本特徵。

讓權威的、有料的聲音及時抵達更多人,以互動的視角做知識分享、經驗共享,是提高科普效果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農村中學科技館1124所,1700多輛科普大篷車常年跑在田間地頭播撒知識的種子,它們是校園裡的小型「科技館」,也是農田邊的「流動技術服務站」。

變的是科普形式,不變的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提升科學素養的需求。這樣的價值追求,是好的科普內容生長的方向。


來源:「識見」微信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