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形成,是因為地緣和生產方式的差異嗎?

歷史最美 發佈 2023-12-07T17:01:17.504699+00:00

編者按:很多人認為,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和習慣,不應促進他們同化為漢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嗎?除了血緣性之外,民族更是一個地緣概念,但是民族地域性並非一成不變地,而是彈性的、與生產方式高度掛鈎的。

編者按:

很多人認為,應該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和習慣,不應促進他們同化為漢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嗎?少數民族的形成機制又是什麼呢?



作者|歷史最美作者團隊-李明睿的美母教師

字數:1599,閱讀時間:約3分鐘

除了血緣性之外,民族更是一個地緣概念,但是民族地域性並非一成不變地,而是彈性的、與生產方式高度掛鈎的。某些人認為漢化的少數民族不應該改族屬為漢,崇尚所謂的兄弟民族說法,是極端錯誤的。實際上只有兄弟省份,不存在所謂的兄弟民族。


▲梯田


漢族的特點就是廣泛的平地精耕細作農業,女真的形成是因為漁獵,蒙古是畜牧,藏族是高原農牧業,薩人是綠洲農業。當生產力進步,漢族能夠把精耕細作的模式擴張到山區,用梯田把山耕模式轉化為類似平地農作的模式,這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就被納入漢族的範疇。而當東北地區的漁獵生產模式已經消亡的時候,東北也就成為了漢地,對於這種基於生產模式的彈性地域民族性,東百地域主義者無法理解。可笑的是東北地域主義者是以自己的農業為驕傲的,一副誰誰誰都吃了他們家大米不給錢的樣子。實際上地域本身歸屬於何種民族,不是一成不變的。


河套地區在夏商時是華夏民族的農業領地,西周寒冷期華夏民族內遷,胡人占據河套。秦漢溫暖期漢人回流,與胡人錯雜而居。

▲河套地區

這種地域民族性,也體現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中,比如東歐平自古就是羅斯民族的農業耕作區,而烏克蘭平原南部的草原地帶則活動著斯基泰、薩爾瑪提、可薩、佩切涅格、庫曼、克里米亞韃靼這些遊牧民族,與羅斯民族比鄰而居,當羅斯民族進入這個區域,也轉化為遊牧化的哥薩克。但是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開墾區不斷南移,遊牧人群的生存空間就不斷被擠壓,最後就是哥薩克的衰退和克里米亞韃靼的滅亡。至於烏克蘭人獨立為一個民族,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類似東北地域主義的問題。主要是俄羅斯收回就很晚了,東是1667年才被沙皇收回,右岸還在波蘭手上,葉卡捷琳1793才收回整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烏克蘭過去和波蘭的天主教關係也不小,所以西烏克蘭本來就挺離心。

民族與生產方式確實是高度掛鈎的,隨著內蒙農業的發展,蒙古族也被漢族不斷擠壓生存空間,這使得蒙古佬相當著急,也已經有很多蒙古族不會說蒙語了。如果按照古代的民族定義,這些離開畜牧業生活,不會說蒙語的蒙古族,就應該歸於漢人才對。


至於新疆,實際上南疆仍然是典型的綠洲農業模式,北疆則在准噶滅亡後,由遊牧逐步轉向了集約化的農業,也就被漢人所占據。


就漢晉時期的羌而言,羌人位於漢藏交界的邊緣地帶,農牧交織,春耕冬牧,在河谷地區耕作,在山區放牧。東漢羌人數量暴增,根本原因是氣候轉冷導致的精耕細作農業區收縮,畜牧區擴張。而北宋前期的小溫暖期,除了沒能滅掉西夏之外,宋王把陝北、隴西地區的大量遊牧民又同化成了漢人。這種同化工作,隋唐也做過一次,但安史之亂後的轉冷以及吐蕃入侵導致這些地區又被大量遊牧民充斥。總體上,精耕細作的平地農業一旦衰退,漢人的生存空間就會收縮,反之則會擴張。


而在南方,由於氣候溫暖,一旦山區被開發,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漢人勢力就很難退出了,這就是開發南方性價比高的原因。在北方,即使是開發好的熟地,也可能因為氣候的變化而荒廢,漢人不得不退出。

▲苗族服飾

苗人實際上採取的一直都是效率較低的山耕模式,這也是趕苗拓的運作原理。熟苗因為追求產量而採取漢人的精耕細作模式,但也由於剩餘產品的增加而降低了攻擊性,導致淪為生苗劫掠的對象。熟苗就需要求助於漢人軍隊共同打擊生苗,並在這個過程中漢化為漢人。

皇漢中存在南派皇漢和北派皇漢。南派才是主張同化的,但不認為西藏、南疆這些地緣與內地差異過大的地緣需要徹底同化。北派是主張放棄徹底同化,僅僅追求文化同化,用兄弟民族的敘事追求一個大民族認同(中華民族主義),所以他們喜歡用民族團結統戰敘事,經常偏離漢本位,目前這種想法已經被證明是痴心妄想了,而許多北派皇漢也因此背離皇漢加入團劫人。至於棄地論者,並不屬於南派。

南派更加唯物,不喜歡人定勝天的敘事,所以他們既承認河南作為華夏民族發源地的偉大性,但更認為經濟更領先的南方在皇漢事業中發揮更大的現實作用。北派則大多追求精神原子彈,不務實。

由民族形成和演化的機制,我們可以看出,南派皇漢的同化主張是更加正確的。

本文系歷史最美原創稿件。主編槍君,作者李明睿的美母教師。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