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天干地支」本質的迷失,造成國學糜爛

風如鐵 發佈 2023-12-07T21:28:56.396355+00:00

在「命理學」和「風水學」中,「天干地支」常常是人們解讀事物運動變化的重要工具,幾乎充滿每句話中。但,它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95%以上的人對其懵懵懂懂。大概率理解為:天干地支是我們古代的一種曆法,記錄事物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時間歷程。

在「命理學」和「風水學」中,「天干地支」常常是人們解讀事物運動變化的重要工具,幾乎充滿每句話中。

但,它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95%以上的人對其懵懵懂懂。大概率理解為:

天干地支是我們古代的一種曆法,記錄事物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時間歷程。 天干是十進位,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十二進位,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取意於樹木,「干」猶如樹木軀幹,強壯所以為陽。「支」猶樹木之枝,弱所以為陰。因此「干」為天干,「支」為地支。 天干地支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看完這段話是不是有些茫然若失的「明悟」?似乎明白了,似乎啥沒明白。

如同,有人回答「這河底為何有這個漩渦,這些通過漩渦流出去水去了哪裡?」的提問。

答案卻是:河底的漩渦是因為河底有泄露口,水通過這個泄露口形成了漩渦。旋渦越大說明漏水越多,漏水越多旋渦越大。

這種答案是中國文化中最常見的「懵逼回答」。啥也沒有說,又好像什麼也回答了。

但「這條河的漏口,到底怎麼形成的?」沒人回答你。

你再追問,那就是「著相」了。然後就是集體懵逼逼的努力「理解」。互相比賽「背誦古人語錄」的能力,說白了就是「拉古人做大旗,拉幫結派鎮壓你」。

至於事物本質是啥?他也許會心底輕罵一聲「誰他媽在乎呢,自古至今都是這麼說,我為何不能這樣說?」。

如此,認知越來越「同質」,甚至於繼承過程中必然的「謠言效應」,天干地支的正確認知越來越糜爛,越來越不明覺厲。最終「天干、地支混同」的論調開始出現。

如「地支中的天乾性」一文,這種完全迷失天干地支本質的論點也會出現。

那麼,天干地支本質到底是什麼?

一,天干,指天道運行的重要方式。其中,天,指天道,即「自然規律法則」,或者精準描述為「法則」,並不包括「規律性」;干,指「重要方式」,干=主幹=重要的。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方式方法」。

我們古人認為自然規律法則,有五種重要運行方式,所以稱為「五行」。(具體詳解,在其他文章有解釋。這裡不多述。)

二,地支,是以地球自轉為基準,劃分而成的「時間軸」。它表達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性」。

即:

天干→事物運動變化的方式方法→事物運動變化的「法則性」。

地支→事物運動變化的時效性→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性」。

二者合一,稱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法則」。

而「地支中的天乾性」一文,論點所要表達的認知如下:


如果,論述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性中包含有方式方法」,這還讓人可以理解,畢竟時間軸確實存在「有快有慢」的時效性(如,相對論)。說這是一種「方式方法」也並非不可。但如上所述,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這種,把「規律、法則」混為一談的認知,充分說明了國學「偏安一隅」的自大和自嗨。總有一種「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格格不入的「迷之陶醉」。好像「事物運動變化」出了國門就是另一個樣子。國內國外太陽不同或者月亮不同。好像自己祖先創造了一套古語解讀萬事萬物的體系,就會與整個人類的解讀「互不相容」。

這顯然不可能,也不現實。

人類解讀事物運動變化,不管古文、英文、日文或者其他任何語系,正確的解讀只有一個。不存在互不干涉的解讀。

我們肩負的責任,就是把中國燦爛文化,用現代語言清晰表達出來。讓世界認知到我們的古賢們,早就發現事物運動變化的本質。

而不是「古文今讀」,更別說在很多古文與現今語境完全不一樣的前提下,直接「古文今用」。

如,古文「無=事物運動變化的起因」,現代語言「無=沒有、不存在」。很多人不分青紅皂白,把古文「無為=對起因的探索發現」翻譯成「不作為、少做為、順其自然」。把「無相=新發現」,解讀為「沒有相」。

這不但貽笑大方,更不是「博大精深」。而完全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所以,首先弄懂古人智慧中基本概念,然後再用現代語言表達清晰,這才是負責任的體現。而不是「以古解古,古古互解」,讓現代人懵懵懂懂,其實則表明自己本就糊裡糊塗。

一本道學經典也許會幫助大家「溯本清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