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訪問:一種被平台販賣的「隱私權」

紅網 發佈 2023-12-15T19:49:17.646903+00:00

最近,微博不動聲色間推出了「查詢訪客記錄」這一功能,該功能目前處於內測階段,且僅對SVIP和VVIP用戶開放。

□陳溶(中國人民大學)

最近,微博不動聲色間推出了「查詢訪客記錄」這一功能,該功能目前處於內測階段,且僅對SVIP和VVIP用戶開放。雖然微博的這一舉動悄無聲息,也並非針對所有用戶,卻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網友表示,再也無法視奸前任和前前任微博了,有網友連夜發布「免責聲明」,更有甚者,直接註銷了微博帳號。

「不想被看見」是一種應當被尊重的權利,將原先藏於幕布之後的用戶,用新的功能推到前台的聚光燈下,剝奪他們用於隱身的外衣,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於權利的侵犯。隨之而來的社交焦慮,折射出現代社交平台究竟應當遵循怎樣的準則、保持對用戶怎樣的尊重的重新思考。

有網友戲謔,微博推出可以查詢訪客記錄的功能之後,仿佛一夜之間回到了使用QQ空間的時代。反觀當初,人們在使用QQ空間的時候,卻似乎並沒有這種強烈的「被視奸感」。這非但是因為QQ空間更類似於個人的私域空間,也是因為橫行於網絡的鍵盤俠在當時尚未猖獗肆虐、網友表達自我時也沒有過多的展演。當今眾多的社交平台則更像是拉上幕布的舞台,隔斷了個人私域,人們在看似無人知曉的空間中,用匿名的方式發表觀點,或有或無地期冀著來自於遠方的共鳴,這非但是一種對現實生活與網絡空間邊界感的構築,更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

而眾多網友提到的視奸行為,則打破了微博用戶處心積慮構築的邊界。視奸本身帶有著隱晦的貶義,好似在網絡空間的一種虛擬偷窺。平台和公眾對於視奸行為的默許,也許正是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準則映射到網絡社會中的一種形變——它維繫著視奸者和被視奸者之間的不平等地位,並用匿名隱藏的方式保護之。這種行為雖然有違雙方平等的社交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但它與偷窺在本質上還是有所區別。只有在用戶發布信息時選擇公開可見的情況下,視奸者才能「有機可乘」,這種行為並不能與侵犯個人隱私的偷窺行為劃上等號。視奸行為源自於人的窺探欲,但並非所有窺探欲的出發點都有違道德。不想被自身所關注的人看見,本身也是一種「隱私權」,匿名訪問也是對自我的保護,和一種值得尊重的權利。

現在,微博平台卻要收回用於保護自我的匿名披風,用戶在一夜之間被迫上交藏於暗處的權力,平台則用販賣的方式將他們的網絡行蹤推至舞台的聚光燈下。網友爭論的緣由,無非在於視奸者為暴露行蹤的可能而焦慮,被視奸者也同樣為著可能存在的偷窺而苦惱。但無論平台用戶所持立場如何,平台都應當對用戶做出相應的保護和尊重,而非在為了謀取利益之下將用戶的情感和自我保護的權利棄之不顧。平衡雙方乃至多方的需求,是一個大眾社交平台管理的應有之義,也是社交平台未來發展不可逾越的底線。

查詢訪客記錄功能,對平台而言是謀取利益的一種渠道,但它也不免成為了每個個體都應當考量的議題。在網絡個人信息越來越趨於公開透明的當下,如果說匿名發布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那麼匿名訪問自然也應當是一種值得尊重且受到保護的權利。既然允許用戶用匿名的方式保護自己發布的內容,那麼就應當對於用戶想要隱藏的網絡行蹤給予同等的保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