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苦讀6年才畢業的博士,終於說出了讀博的4大陷阱!

ucmt教育 發佈 2023-12-16T05:28:36.761091+00:00

這些學生往往十分努力,但卻沒有達到畢業要求,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也引發了數起令人痛心走上極端的事件,不免讓人扼腕嘆息。

博士難畢,全球皆如此。差不多每個學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學位。讀博失敗不僅本人難受,導師也不好過。這些學生往往十分努力,但卻沒有達到畢業要求,因此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也引發了數起令人痛心走上極端的事件,不免讓人扼腕嘆息。

那為什麼有的同學能夠順利畢業,而有的同學卻不得不延期苦熬?博士延期畢業,究竟是誰之過?其實回頭捋一捋三年多的博士生涯,因沒有得到及時指點,自己踩過很多「坑」,以致於可能面臨延期畢業,被學校預警!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避坑?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博士讀了6年才畢業的學長,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看法吧!


陷阱一選錯導師,只能靠自己?



一個好導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發文速度,因為導師會給你提供數據資源、選題方向、修改意見以及投稿期刊。然而碩士考博那會,整個意識都被名校光環籠罩,首要目標是拿到讀博入場券,壓根沒有意識到導師對學生科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真地以為進入一個好學校,畢業就不成問題。直到兩年後,同屆同學手裡已握著2-3篇C刊文章時,才意識到自己考博前導師選擇工作疏忽了。

當然,我並不否認他們花了很多功夫寫作和修改,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選擇大於努力。所以,當你在聽到某某同學發了幾篇文章時,不要盲目羨慕,這可能確實是他努力的結果,也可能有導師的助力,或者二者兼有。

努力不等於科研成果多,在這個只認結果不認過程的社會,對於博士生來說,發表才是王道。


陷阱二你是否真正熱愛科研?


世間感情千百種,惟愛不可強求。貝弗里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中說:「熱情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但是,同一切與感情有關的東西一樣,有時變化無常。」一時的好奇和熱情很容易,但是「當研究人員必須吃力的、緩慢的從事某項研究而又無成果時,保持極大的興趣和高漲的熱情是很困難的。」



所以,持續保持好奇和熱情,必須有所酬報——即科學發現帶來的滿足和激勵。但是,往往人們又會發現自己高興的太早,是一場空歡喜。因此,研究工作中如過山車一般的沮喪→亢奮→沮喪,如福爾摩斯有案可查和無事可做的狀態循環,這才是科研的常態。

熱愛本就苦求不來,而原本的熱愛也可能消磨殆盡。因為訴諸於感情的話,總是倏忽來又倏忽去的。而是否保有好奇之心,則是人的先天特質,這才應該是科研更需要鼓勵的特質。

在還沒有取得真正的成績(發表paper或拿到學位)以前,只有已取得成績的人給予的正面反饋才是強大的動力。我的正反饋得到的很晚,但我仍飽含感激,這些話語是我敢繼續上路的激勵。

素昧平生的鐘院士對冒昧拜見的我暢談一個多小時。陳教授說我「工作做得很不錯」,「數學和力學功底不錯」「很不容易」。吳教授看到我發的期刊論文,說「論文質量很高」「為什麼不留校呢?」等等。


陷阱三你是否有高估自身效率?


坐得住,效率高,是一個研究生保持學術成果高產的前提,但是我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效率,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後來,有幸結識的青年老師F君,四年讀博期間發表了3篇權威,4篇普C。

我向他請教學習經驗,他特別跟我強調「專注」二字。他告訴我,做科研智商不是關鍵,最為重要的是要做到「專注」,只有做到專注才能提高效率。

反觀自己,平時文獻看不到半小時,就手癢刷微博、八卦新聞,或微信聊天,真正用心學習的時間不多。一些人總是抱怨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就是出不來成果,也許正活在自我感動的世界裡難以自拔。


陷阱四你是否有清晰的個人規劃?


且不說一個尚沒有受到嚴格學術訓練的人,怎麼能定出學術個人規劃。就說他真的低頭鑽研,做出一套規劃,一年一篇paper,三年畢業,就能實現嗎?科學研究的未知和不確定性,就是它的魅力和痛苦的根源啊。

另外,既然說清晰的個人規劃,或多或少是有參考目標的,也許是自己的導師,也許是科研搞得好的師兄師姐,那就涉及到如何面對別人的建議和指導。如果輕易就接受了別人的指導,或許ta不太會有很高的獨創精神;如果不接受則可能摔跟頭走彎路,但自己選擇的課題硬著頭皮也要做下去。

因此所謂要有清晰的個人規劃,不過就是「漂亮而無用」的建議。況且,不自己栽跟頭就不可能有教訓,按別人成功的路再走上一遍又有何意義?是人就有局限性,說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重新開了個山頭。總結下來,不過就是「不聽→栽跟頭→活該→不後悔」和「不聽→柳暗花明→慶幸不聽」兩條路而已。

相比於個人規劃,粗略or詳細,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認清科研工作中的反覆性。推導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開心!為什麼計算不出來,沮喪。終於算出來了,結果十分精確,開心!

別人也能做出這些,我的研究又有什麼用,沮喪。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開心!別人早就提出過了,沮喪。亢奮時日夜無休,挫敗後無精打采開始懷疑人生。對待這種反覆性,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認出那些高潮和低谷。而且,這種反覆性帶來的混亂往往是獲得個人洞見的來源。



與生育類似,博士生們還有很多煩惱。補助,論文署名,雜事,放養,住宿,假期……與「完美博士生」這一圖騰對照鮮明的卻是現實中大片沉默的博士生。對此,Melonie Fullick寫過一篇《The ties that bind》的文章,解釋了博士生們往往沉默的原因,可供參考。

大意是說,「博士生反映問題是一件『政治上』令人擔憂的事情」,「人們往往不會認為學生反映的人有問題,而會認為這個學生是troublemaker,從而影響了這個學生的聲譽」,「人們允許博士生們抽象的談論困境,但是涉及具體和特定的情境時又是默認不允許的」,等等。

讀博這幾年,有怨而無悔。有怨是真的——面對挫敗的茫然,無人過問的無助,科研與生育的矛盾,都是真切的痛苦;無悔也是真的——新發現時的狂喜,頓悟定理普遍性的欣慰,文章接受時的輕鬆,盡歸於 i deserve it 的坦然。

雖然,博士延畢率依舊偏高且畢業難,但是根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碩士占人口比重為0.67%,博士占人口的比重僅為0.077%,遠低於主流發達國家水平(美國博士占比約為1%)。

由此可見,碩士、博士在中國依舊是稀缺人才,並且我國更多的碩博人才大多流向高校或研究機構,企業碩博人才稀缺。

像華為公司每年都會向全球發出天才少年的招聘,對於已經錄用的天才少年至少年薪百萬,足見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而現在很多企業家都願意自己進行碩博提升,特別青睞國際在職免聯考碩博學位項目。


為什麼企業更青睞國際免聯考碩博?


國際在職免聯考碩博學位全球認可,在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備受歡迎。攻讀學員多是35-50歲的企業家、企業高管。

對於企業高管來說,相對於國內博士,國際在職免聯考博士除了入學難度低之外,還有其他優點:

  • 不脫產讀博,不耽誤企業的運營,節省自身時間
  • 免聯考,入學條件較全日制博士更容易
  • 含金量高,畢業後學位受全球認可
  • 所學知識可應用於解決企業內問題,極大拓展自身知識面。
  • 由於已經達到博士水準,所作研究可以成為業內參考,做出自己的貢獻
  • 積累業內人脈,為企業發展拓展更多戰略合作夥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