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三沙光影文化帶:向海而興 催生新發展模式

東南網寧德站 發佈 2023-12-16T15:42:18.352009+00:00

浪漫夜三沙。謝何平 攝清晨第一縷陽光照耀在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的海面上,喚醒這個向海而興的村落,也開啟三沙光影文化帶迎八方遊客的一天。三沙光影文化帶涵蓋三沙鎮、松港街道、沙江鎮,主要以濱海灘涂攝影為主,包涵光影、漁耕文化等元素,形成一條具有霞浦濱海特色的光影文化振興路線。

浪漫夜三沙。謝何平 攝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耀在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的海面上,喚醒這個向海而興的村落,也開啟三沙光影文化帶迎八方遊客的一天。

三沙光影文化帶涵蓋三沙鎮、松港街道、沙江鎮,主要以濱海灘涂攝影為主,包涵光影、漁耕文化等元素,形成一條具有霞浦濱海特色的光影文化振興路線。該文化帶以東壁村為主要據點,創建攝影基地,打造攝影產業,並延伸健全攝影相關產業鏈條。同時,加強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帶動小鎮及更大範圍內旅遊休閒產業的發展,並融入三產融合、全域旅遊等開發模式。

霞浦縣海、島、山、鄉等自然資源特質鮮明,閩東海洋文明、畲族文化、城堡文化、海防文化、信俗文化、漁家風情等人文資源多元。提起霞浦,不得不提到攝影。霞浦被譽為「攝影者的天堂」,日出日落之時,海上萬畝紫菜良田與霞光交錯,映出一幅自然光影畫卷,風光旖旎,美不勝收。獨特的灘涂攝影每年吸引了50多萬攝影愛好者到霞浦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霞浦灘涂攝影交流中心(左鄰右舍民宿)」更是聚集了3000多名國內外知名攝影大咖,灘涂攝影作品多次獲國際大獎。

隨著遊客紛至沓來,民宿業也在崛起。近年來,霞浦縣依託生態和山海資源,大力實施全域旅遊發展戰略,發揮霞浦灘涂攝影、濱海旅遊和歷史人文等優勢,探索「攝影+民宿」產業發展新路子,激發「網紅經濟」,實現傳統旅遊向「網紅經濟」轉變,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位於三沙鎮東壁村的「拾間海」民宿是一家輕奢生態海景民宿,也是東壁第一家精品民宿。該民宿由返鄉創業者陳蜀曼夫妻租用村民閒置房屋進行改造,以其獨特的設計感和善於發現美的眼光變成了知名的網紅打卡點。2023年,拾間海成為福建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國甲級旅遊民宿。2019年至2023年5年時間裡,三沙鎮的民宿由最初的3家發展到現今的97家,「海琴軒」「壹棲壹宿」「漫奇沙」等20餘家民宿多花齊放,「攝影+民宿」發展模式已成為霞浦文旅發展的響亮名片。

同時,三沙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多年前的東壁村並非眼前這般美麗、繁榮。過去,東壁村房前屋後堆滿雜物、垃圾隨處亂扔……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東壁村煥然一新,垃圾定點投放、保潔常態化、道路「白改黑」、村莊綠化到位,還建設了集便民服務、農村電商、志願服務、遊客中心、產品銷售、停車場等功能為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和民宿停車場,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村莊形象整體提升,美麗鄉村初見雛形。

三沙光影文化帶的建設,還貫穿紅色文化畲族東山、灘涂攝影小皓、文化藝術村古桶、五彩民宿漁村東壁—虞公亭、閩東小普陀留雲寺以及中國觀日地標花竹村等特色光影旅遊線路。

東山村是一個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少數民族村。上世紀九十年代,這裡的畲族群眾分散居住在偏遠深山的茅草屋中,條件艱苦,生活貧困。1997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東山村群眾陸續搬出大山,搬出茅草屋,住進了新房,並通過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小額信貸、到戶幫扶等各項措施,引導群眾主動就業創業,形成以紫菜加工、生態農業和綠色旅遊為一體的「大東山」品牌型產業架構。

多年來,東山村以「建設生態旅遊和特色產業經濟為一體的紅色新畲村」為目標定位,把東山從一個遠近聞名的「茅草房貧困村」,打造成一個畲風濃郁的「小康中心村」。如今到東山村,整齊劃一的樓房充滿畲族風情,乾淨整潔的村道寬闊平坦,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

小皓沙灘隨潮水漲落、季節變換呈現出不同的姿態,常常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象,吸引遊客到來;花竹展現了「日出東方美如畫」的美好場景,令人嚮往;千年古寺留雲禪寺背枕層巒疊翠東壁主峰,面臨福寧灣,素有「小普陀」美譽……一幅美麗山海畫卷正在霞浦徐徐拉開。(閩東日報記者 劉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