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大公報》史最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吳廷俊教授領銜撰著的《〈大公報〉全史(1902—1949)》出版

復旦大學出版社 發佈 2023-12-16T18:40:14.302279+00:00

作為「文人辦報」典型的《大公報》,在它幾十年的辦報實踐中,以「大公」為報魂,秉持公心,以言干政,監督政府,嚮導國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報界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文人辦報」,以文章報國,利國利民。作為「文人辦報」典型的《大公報》,在它幾十年的辦報實踐中,以「大公」為報魂,秉持公心,以言干政,監督政府,嚮導國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報界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沉重的歷史責任感和強烈的政治意識,是近代中國文人深植於內心的價值取向,因而西方人對中國文人辦報的執著態度往往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文人辦報既不為盈利,又不為干政,完全是在「犯傻」,在發「呆勁」。「文人辦報」的可貴之處正是這種「傻氣」與正氣。

1948年3月,《大公報》港版復刊,其刊登的社評中說:「我們在八年抗戰中,事業由黃河流域而到,由長江流域而到⋯⋯這並不是同人有什麼過人之能,實在我們覺得,在歷史上書生向來都有一股傻氣」,同人「想代表中國讀書人一點不屈不撓的正氣」,「本著書生以文章報國的本心」,「加強我們為國家民族服務」。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文人辦報」的精神為中國新聞業留下了一筆寶貴遺產。

有學者這樣感嘆:「今天,社會最普遍的病症正是批判意識的喪失」,「我們深切感受到,如果知識分子要重新恢復思想的能力和批判意識,就應該先到思想史研究中去尋找資源和磨鍊自己的分析武器。」相信閱讀本書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武器」。

(選摘自《〈大公報〉全史(1902—1949)》緒論)

《〈大公報〉全史(1902—1949)》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

2023年6月17日為《大公報》創刊121周年,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學院原院長、教授吳廷俊先生領銜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公報〉全史(1902—1949)》新書首發式於是日舉行。

《〈大公報〉全史(1902—1949)》新書首發式暨新聞史研究與教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復旦大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主辦,由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責任編輯史立麗、關春巧出席了此次會議。

鍾英華

天津師範大學校長

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大公報》與天津師範大學有天然的血脈聯繫,2003年天津師範大學成立新聞傳播學院,今年建院20周年。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新聞學院的發展,致力於推動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與創新。此次舉辦的新書首發式,各地專家學者相聚一堂,探討中國新聞史研究與教學的新規律、新特點,相信一定會為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建設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致辭最後,鍾英華校長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賈自新

天津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

天津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賈自新表示《大公報》創刊一個多世紀以來,「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辦報宗旨,立言為公,文章報國,不僅記錄了天津的歷史滄桑,也記錄了中國的風雲變幻,留下了很多珍貴史料,成為鐫刻在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並預祝會議圓滿成功,對吳廷俊先生領銜的《〈大公報〉全史(1902—1949)》首發表示衷心祝賀。

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方漢奇教授通過視頻方式致辭。方漢奇教授指出《大公報》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份聲名卓著的報紙,在新聞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吳廷俊先生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大公報》的歷史,此次300多萬字的新書《〈大公報〉全史(1902—1949)》是吳教授四十餘年潛心研究的成果,這部專著刷新、訂正了前期研究工作的分析和評論,代表了關於《大公報》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王潤澤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王潤澤教授在致辭中傳達了方漢奇教授對吳教授新作的一段補充:吳廷俊教授的研究彌補了前人研究的很多缺口,吳教授是新聞史研究中的卓越學者,研究成果遠邁前人。王潤澤教授認為目前在新聞史研究中面臨著一些情況,並表示吳教授對《大公報》史的研究為眾多學者在該領域樹立了典範。

陳昌鳳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對《〈大公報〉全史(1902—1949)》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書是中國新聞史中個案史的最高成就。吳教授秉持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自我批判精神在古稀之年完成了此部巨作,其開掘之深,考據之詳,思考之精微,觀點之獨到,是《大公報》史研究中前所未有的。同時,吳教授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學界研究新聞史一種科學求真、實事求是的價值觀。

王衛東

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指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能不讀《大公報》。吳廷俊教授著的《〈大公報〉全史(1902—1949)》是我國第一部完整記錄《大公報》47年歷史的巨著,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規劃書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在吸收以往《大公報》史的基礎上,將《大公報》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是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代表了我國有關《大公報》研究的最高水平。

隨後,《大公報》老報人的兩位後裔代表,工人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刃和華夏時報原社長、總編輯張寶林分别致辭。張刃副總編輯表示作為一名讀者,吳廷俊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對天津師範大學舉辦此次會議表示感謝。張寶林總編輯首先對吳教授的新書巨著的出版表示祝賀,並親自題詩一首表達對歷史報人的懷念之情。

吳廷俊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學院原院長、教授

最後,《〈大公報〉全史(1902—1949)》作者吳廷俊教授向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出版單位以及多位提供幫助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

在新書首發式的最後,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天津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賈自新、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王潤澤和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共同進行新書首發剪彩,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向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劉衛東教授贈書。

在專家對談環節,由陳昌鳳教授主持,吳廷俊、王潤澤、倪延年、鄧紹根、張明新、韋路、程麗紅、鄭亞楠、蔣建國、俞凡、張德勝等專家學者對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現狀、此次新書出版的意義以及個人研究中國新聞史的經驗進行了探討與交流,現場氣氛熱烈,互動良好。

內容簡介

本書由「報史」「年表」和「報人」三卷構成。

「報史」卷以「大公」精神為內在邏輯撰寫而成。1902年至1949年的《大公報》史可分為三個時期,即英記時期、王記時期和新記時期。各個時期的報史由於主持者對「大公」精神貫徹的程度差別而呈現不同的面貌:英斂之首倡「大公」,為其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公報》轉手王郅隆,在胡政之主持下,報紙進入現代發展軌道;轉手王景杭後,「大公」精神缺失,最終導致報館倒閉;新記續刊,重揚「大公」旗幟,使《大公報》發展到新的高度。「年表」卷是以日記、報紙資料、人物傳記、相關回憶文章與研究論著為根據所編撰的大事記,分為英記年表、王記年表和新記年表。「報人」卷則為「《大公報》人」立傳,共收入56人,分「三世創業者」「新記『少帥』」「採編精英」和「經營里手」四個層面。

三卷內容相輔相成,「報史」卷本著「論從史出」的治史原則,更新了以往《大公報》史研究的諸多觀點;「年表」卷為撰史準備了翔實的史料;「報人」卷則作為「報史」卷的補充,其內容更為生動、豐滿。本書是迄今為止有關《大公報》史最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可供相關研究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吳廷俊,1945年生,湖北天門人。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歷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教育史研究會會長、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導師。主要研究新聞傳播史、新聞教育。其研究成果《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獲第三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中國新聞史新修》(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2011年入選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2012年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

本期編輯 | 楊夢瑤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2415884562@qq.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