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評副教授,比評正教授還難!

麥可思研究 發佈 2023-12-17T09:16:03.676753+00:00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周光禮教授梳理多年來副教授評定條件的變化,對現在的講師們深表同情,「基本來說,如今,985學校最終通過評審的副教授,其難度已經大過了評教授。」有任職高校的網友曾發文稱,同事是一位45歲的老講師,在晉升副教授時因0.1分再次落選,突發心梗。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周光禮教授梳理多年來副教授評定條件的變化,對現在的講師們深表同情,「基本來說,如今,985學校最終通過評審的副教授,其難度已經大過了評教授。」

有任職高校的網友曾發文稱,同事是一位45歲的老講師,在晉升副教授時因0.1分再次落選,突發心梗。還好搶救及時,通過心臟支架手術,逃出了鬼門關。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對此,一網友分享自己的工作經歷,稱自己是位42歲的失敗的講師,也曾經因為評職稱鬱鬱寡歡,吃了半年調整情緒和睡眠的藥物,無數次自我開解,才慢慢緩過來。

從講師到副教授,需要多久?

職稱晉升是所有高校教師都繞不開的 「坎兒」,沒有哪位教師不在意。

尤其是畢業後直接進入高校從教的青年教師,為了能夠儘快從講師晉升副教授,更是拼盡了全力。有老師自我調侃,「頭髮越來越少,杯子裡的枸杞越來越多」。

然而從講師晉升副教授,並非朝夕之事。

人社部、教育部2020年底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基本標準。

其中副教授可分為教學科研型和教學為主型兩類。在具有博士學位的前提下,至少擔任講師職務滿2年,且教學質量、科研成果、論文等多項指標達到一定要求後,才可以評審副教授。

《我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影響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作者,曾選取136位華東地區四所研究型高校的教師進行調研分析,數據顯示,講師職稱的平均年齡是29.8歲,晉升至副教授時的平均年齡為34.2歲,晉升至教授時的平均年齡為40.8歲;高校教師由講師晉升至副教授平均需要5.5年,由副教授晉升至教授平均需要7年。

對此,有些青年教師高呼,「太卷了」「卷不動了」!

講師晉升副教授,僧多粥少!

當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青年教師實行「非升即走」的職稱考核制度。

大部分畢業後直接從教的青年教師,都是以講師身份入職的,必須接受預聘崗位的考驗,即校方往往會與其簽訂為期3年的合同,一般最多只能簽訂兩次合同。如果該教師沒能在規定年限內完成從講師到副教授的晉升,將面臨被解聘的境況。

對於高校的青年教師而言,他們拼的不僅是更高的職稱,也是為了保住現有的「飯碗」,避免被解聘。

由於學校層面的職稱名額核定標準,是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學校情況來核定,名額到了學校後,學校依據退休人數、人才引進情況等因素,繼而進行院系之間的名額分配。

「申報副高級職稱,一群人爭奪一個指標是常有的事」,一位高校教師感慨,用僧多粥少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講師晉升副教授競爭的「慘烈」。

另一位網友留言,他所在的西南某二本高校,七八年前,博士進校,一年後直接給副教授職稱,現在每個學院每年大概只有一個副教授名額,兩到三個教授名額。他和同事們都在商量,現在要不要學點手藝,比如做雜糧煎餅、烤冷麵啥的,未來失業後,去開一個「博士煎餅鋪子」。

據悉,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師比例偏高,從講師晉升副教授的競爭更是激烈。

副教授評審,水漲船高?

如今,具有博士學位已成為能進大學任教的基本門檻。

隨著大把青年博士入職高校,職稱晉升指標有限,從講師晉升副教授的要求,也呈現出了「水漲船高」的態勢。

「現在一個副教授的成果在10年前可以在這個學校評教授。」在某中部雙非地方二本院校任教的一位網友留言表示。

發表高水平論文、出版專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省部級以上獎勵等等,都是評副教授時的重要考核指標。

且在「僧多粥少」的職稱評審過程中,一些高校更是上演著不斷提升職稱晉升門檻的戲碼。

有自媒體曾盤點了國內6所985高校的講師晉升副教授的條件。

據該盤點信息可看到,在教學工作量方面,這項工作所占比例從60%至80%不等;在獎項要求方面,其中3所高校明確要求,參評講師必須至少獲得一次省部級及以上獎項;在科研項目方面,其中3所高校明確要求,需主持參與一項省部級及以上項目,還有一所高校則明確要求至少主持參與一項國家課題;在論文發表方面,其中5所高校明確提出了參評教師的論文等級,必須有多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在專著數量方面,其中4所高校提出了明確要求,數萬字以上的專著,或者參加編寫公開出版的教材或者教學參考書。

拓寬教師職稱晉升之路!

雖然有些高校教師,直到退休都只是講師,但我們同時亦可看到,在國家多項政策的推動下,教師職稱晉升之路已在逐漸拓寬中。

上文提到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建立重點人才綠色通道。對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及招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等,在嚴把質量和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較為靈活的評價標準,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暢通人才發展通道

教育部等六部門2021年初對外發布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強調:「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根據學科特點確定青年教師評價考核周期,鼓勵大膽創新、持續研究」「將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評審、按崗聘任。不把出國(境)學習經歷、專利數量和對論文的索引、收錄、引用等指標要求作為限制性條件」。

不少高校已陸續在探索職稱評審的新辦法。前不久,麥可思研究發布文章《大學「躺平潮」:副教授都不想轉正了?》列舉了南昌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做法。

青年教師承擔著多維度的壓力,某些時段閃現「佛系」「躺平」的心態不足為怪。

但是如何將其所擔負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在恰當的年齡段內有所作為,既需青年教師自身不斷改變與提升,同時也離不開高校相關制度的改革創新。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網站、知乎網、青塔人才公眾號等

[2] 高校講師晉升之痛:職稱僧多粥少 評審標準常更新. 中國青年報,2014-08-15.

關鍵字: